2023-04-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郭台銘如何帶領鴻海走向國際?談鴻海的創立與發展|趕快tech我 EP13.2.2

怪獸科技公司,用10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linktr.ee/monstech_inc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企業同樣也是台灣科技服務的領先者——鴻海,或者有些人對於它的商標富士康(Foxconn)更為熟悉,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間公司的發展歷史。

創立初期

創立背景
鴻海的創立要從 70~80 年代說起,當時亞洲代工的興起、勞資低廉,成為台灣的經濟起飛期。創辦人郭台銘原本是復興航空的業務,但在那個人人創業都有可能的年代,他並不滿足於現狀,於是 1974 年靠著母親提供的創業資金成立鴻海塑膠來接國外黑白電視公司的單。
然而,當時正巧碰上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塑膠原料的價格大幅上漲,使得其他共同合夥人紛紛因研究、原物料的成本問題想要退出,於是,郭台銘決定與岳父借錢買下共同合夥人的股份,改名鴻海工業重新出發,並完成第一筆訂單。緊接著,郭台銘將這筆錢投入自己的模具廠,並自己投身研發、製造各種精密模具的過程,省去找師傅的困境,也建立資料庫製作更有效率的機器,打下未來大規模生產的基礎。

轉型生產電腦零件
時間來到了 1980 年代,當時可說是全球個人電腦的全盛發展時期。1981 年,IBM 推出個人電腦,讓電腦逐漸走入家庭,而之前花了很多年培養的模具廠讓鴻海快速建立起一套電腦零件的生產線,全力開發電腦連接器,從工業塑膠製品跨足到個人電腦市場,轉型成生產電腦相關零件。1982 年,鴻海在新北市土城設廠,同時改名為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進軍國際

想要了解高科技,就要大量接觸具備高科技的美國,因此,1985 年,鴻海在美國成立了鴻海子公司富士康(Fox+Conncetor),並在美國本土化後成功打入美國市場。而因為訂單快速成長,鴻海發展電子代工產業需要「人力資源」,因此,1988 年鴻海看準當時中國的低廉勞工,前進中國深圳設廠,成為最早到中國的台商之一,全力發展專業電子代工。
郭台銘/圖:路透社
郭台銘/圖:路透社
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鴻海的營收也相較十年前成長超過 50 倍,營業額突破十億,資金需求擴大的情況下,鴻海在 1991 年發行股票。1995 年,轉投資併購後營收正式成為營收破百億的公司。
2001 年,鴻海曾經擊敗台積電成為全台最大民營製造公司,也是橫跨歐美亞全球最大 3C 零組件代工廠;2003 年,鴻海開始從事 Power Mac G5 的機殼生產,加上接下不少 iPhone 組裝的代工訂單,更是讓鴻海的營收突破五兆的關鍵來源。
總的來說,鴻海在代工業表現相當亮眼,有「低成本代工廠」的稱號。也就是只要有什麼市場有潛力,鴻海加入後就變成紅海市場,也就是廠商彼此要搶單、互相競爭而影響毛利而殺價競爭的狀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