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孩終於學會講簡短的句子了,詞彙不多,有時候會鬧笑話,逗的大人們笑呵呵。不知不覺,日子好像就在繞著孩子打轉的生活中飛快的過去了。 成為母親之後,每回顧單身時期,總有恍如隔世之感。遙想當年,我也曾是個下班後與親友在餐館開懷聊天,悠哉品味美食的時代女性(?);曾幾何時,那些孑然一身、了無牽掛的瀟灑日子不再,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偽文青轉型成下班得匆匆趕去幼兒園接孩子的上班族媽媽,而回家後到睡前的時間,也幾乎都是跟小孩一起度過,直到小孩睡著,我才能有那麼一丁點單純屬於自己的休憩時光。 為了孩子的飲食及生活作息,外食不再是用餐首選,而是不得已的選項;周末假期的三餐,更幾乎都是在家度過。對料理的態度也越來越務實,說的好聽是務實,其實是沒時間搞花樣了,那些掃描新鮮生活情趣的雷達,早被育兒的忙碌而消磨殆盡。 接送跟烹飪並不是讓一個母親感到疲累的主因,真正讓她冒出白髮的,是為孩子操勞的那顆心。
「母親」是一份「勞心」遠多於「勞力」的工作 記得曾看過一本討論防疫的書,書中提及,在政府裡負責擬定、執行防疫政策的部門,在無疫情紛擾的承平時期,因看不到明顯政績,而被當作是個冗部門。但事實上,民眾之所以能平靜地度過一天又一天,靠的正是防疫部門長期推動疫苗注射、公衛維護,根絕傳染病所獲得的美好成果。當看到這段時,我想到的是,「母親」是否有時也給會給人這樣的誤解? 當大家提到「母親」的偉大,想到的多半是「母親」做了什麼大家眼睛看的見的成果,例如:煮飯、打掃‧‧‧,我們歌頌母親的偉大,體恤母親的辛勞,所以在母親節送媽媽一台新的吸塵器、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或任何你∕妳想的到的,可以為母親解勞的產品。 先不論那些禮物的勞動暗示性(媽媽就該做那些家事嗎?)有多強,讓一個母親最疲累的,其實是她腦中從沒停過的運籌帷幄,孩子何時開始上幼兒園?上哪間幼兒園?何時抽公幼?抽公幼沒抽到該怎麼辦?需要念私立小學/中學嗎?該讓孩子去哪運動?從事什麼類型的運動?該讓孩子學才藝嗎?何時開始?會跟其他活動時間重疊嗎?
一個母親為了維持家庭長期正常運作,要考量的絕不只是上面例示的這些事情,而當家裡一切安排妥當,親子各司其職,共同度過平靜恬適到或許有點無聊的一天時,為人子女的可曾想過,這都得感謝媽媽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一個母親的付出不僅僅在於操持家務,更在於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殫精竭慮。 犧牲是不會帶來快樂的 子標題很像感情建議裡會用到的句子,但這句子沒有走錯棚,事實上,有時用在男女感情的建議,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 猶記得當年懷孕的時候,母親曾對我說:「孩子出生之後,妳要好好照顧這個新生命,但,照顧孩子別照顧到覺得自己在犧牲,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這些年,從新手媽媽一路走到現在,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這番話的重要性。 為什麼呢?因為單純的付出不會指望回報,那是基於愛而為的給予,但犧牲就會,因為付出已經超出負荷了。當一個母親為了家庭做出自認是犧牲的事,她會希望能得到對應的回報,給予時可能還帶著犧牲或委屈的情緒,而接收到這種負面情緒的孩子不會快樂。即使才兩三歲的小孩,也能明確感受到母親的情緒起伏。一個活在犧牲中的母親,難掩一臉不耐或委屈,子女看在眼裡,即使不會說,心裡可能也會想:是不是因為有我,媽媽才會這麼不開心?更別說長大以後,若再聽到媽媽的抱怨:「當年如果不是為了你...」,內心會有多麼難受。 相信每個母親都希望孩子長大後會是個幸福快樂的人,但什麼是「幸福快樂」,大部分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物質上的滿足。但以個人經驗以觀,「母親」在原始構造上似乎比「父親」更感性,更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而相較於物質,心靈上的滿足對子女來說似乎更為重要。對小小孩來說,媽媽抓著他的小手,陪他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光是這些日常小舉動,就可以讓他開心到做夢都會笑出來。 期許我付出的愛能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幫助他面對日後的挑戰、學會愛人,學會感受友情、愛情及親情的溫暖,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