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30416 孤獨、寂寥、空寂

    這是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跟禪修的過程有關。

    孤獨:發覺自己是「完整」的,可是「當時」沒有其他人懂,或是認同。或是,懂與認同的單位極少。

    什麼時候會產生這種心態?

    當您禪修,剛接觸到「安靜的邊緣」時,您會產生一種喜悅與認知,而這種喜悅與認知,會讓我們驚喜,覺得世界與原先的認知不同,誤以為,自己已經了知整個世間與人生,卻無人可講、無言可語,找無知己。

    或是,當您禪修到極深入的境界,明心見性後,自知,此境界極難言述、亦難體會、亦難理解、不可思議,每每言到嘴邊卻又吞下,無法表述,自覺自己像一顆天邊的孤星,千山獨行。

    當您初接觸,與極深入時,都會產生「孤獨」的心態。

    寂寥:對週遭事物「不起」興趣。例如,初接觸到「安靜的邊緣」,覺得此境界極好,對於工作、生活完全不起興趣,「只」想「安住」於此,這時會感覺非常的專心,非常的專一,原先生活中的興趣完全引不起樂趣,幾乎完全投入在禪修的狀態。

    這是「空」的狀態。

    這不是「空性」。

    「空」,只是「空性」的一部份,「空性」才是完整的。

    常住在「空」的狀態,是很高的層次,但是,這並非最高的層次。而且容易進入「偏執空」的狀態,然後產生一些身體與心裡的異常,常見的是:憂鬱症與精神官能症。

    在此境界,建議要依然維持正常生活,找些可以讓自己引起興趣的事物,不荒廢禪修練習,亦不沈迷於興趣,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找到「菩提心」的樂趣。這可以幫助我們,開始接觸「空性」。

    空寂:見「它」來,見「它」去,無執亦無著。這是「了知了空性」、「開始練習空性」、「實修空性」、「證得空性」的狀態。

    生活中該做的,還是做;該承擔與面對的,也絕不推託。

    不強求、不逃避。

    安然的住於任何環境。

    簡單敘述一下自己在禪修過程的狀態變化,如果您真的要好好練習禪修,一定要找位大善知識學習、請教,他也可以一您個人狀態給予建議、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慎。

    寫一偈:

    孤獨知己少,
    寂寥易笑少,
    若發菩提心,
    空性才能到。

    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