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星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小我就喜歡看人的眼睛,有人說眼睛是靈魂之窗,我猜這可能是因為只有從那個窗口才可以瞥見關在裡面的靈魂,住在那個身體的靈魂快樂嗎?還是百般無聊?
所以開始教書後,我也喜歡觀察著課堂中的每一雙眼睛,有些眼睛會倔強的對我說:「快走開,你這個爛老師,我聽不懂」有些眼睛會意興闌珊的說:「好無聊,我想睡覺」,有些眼睛會疑惑的說:「這怎麼可能?你說的一定不是真的!」有些眼睛會渴望的說:「別賣關子,快點告訴我!」對知識渴望的眼睛會在課堂中閃出星星,那樣的星星很美、很動人,會讓講台上的我想辦法把星星留下來,有些星星過了沒多久就暗了、再也見不到,讓我超遺憾怎麼失了一個學生,有些星星會越來越亮,讓自己超篤定即使學期結束了,未來我還一定會再見到這個主人。
下圖就是一個在課堂上眼睛帶著星星的孩子,這個孩子告訴我他超喜歡上學,他眼帶星星的告訴我:「上學是一件超棒的事情!我超喜歡我的同學和老師!」奇怪的是:他的學校卻很喜歡放假,春夏秋冬都會有一個長長的假期,明明才開學沒多久,卻又開始放假。每次放假前這個孩子就會嘆氣,然後當假期快結束時,又眼帶星星的說:「好想趕快上學,不知道這個學季老師要教什麼」他的老師會用很奧秘的語氣跟家長說:「這些放假就是要讓孩子呼氣,氣呼出去了接下來才能吸新知進來呀!」
我聽著這個小女孩講述自己上學的感想,然後想著自己課堂上的學生,數數有幾位眼中有那樣的星星?有幾位會這樣評價自己?然後發現十年下來,自己的功力好像退步了?十年前,一門大學部高年級的課堂上,我大概可以讓一半以上的人眼中充滿星星,但是現在不管怎麼做,這樣的比例大概只有10%不到,是我功力退步了嗎?好像不是,我另外幾堂研究所的課反應都很好呀,而且90%以上的外國人都喜歡我的課,我甚至聽某些歐美的交換學生說,他們是看過去交換學生的報告才來修我課的(這表示我以後可以拿著學生的推薦去歐美找教職囉?)。我很認真的想,也許大學部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法,所以還上網上了幾堂聽說是名師的課程,把那些招數學了個九成九,依舊不管用,感覺上學生喜歡那些名師,應該是喜歡那些名師身上的特質,可惜那些特質我應該都沒有。那怎麼辦呢?這是我的問題?還是這是普遍性的問題?十年前那批學生都還是教改前的孩子,十年後,這些都是教改後的孩子,難道跟教改有關係嗎?還是就像教育部說的,翻轉教室才是未來的主流,所以趕快使用各校的翻轉教室軟體吧?!或效法某名師去Facebook上看孩子的動態,看孩子在哪裡出問題了(名師光一堂課就有兩百多人,他每天需要花多少時間在Facebook上呀?)。
很多建議都不合我意(可能跟我沒有緣分),我比較喜歡一步一腳印的田野調查法,每學期我會找大學部的導生來聊天,聊聊他的成績、聊聊他對這個系的看法、聊聊他同學的意見,我的碩士生也會給我各種不同的意見,然後在課堂上當我發現學生的眼睛黯淡時,我就開始分組活動,讓學生一邊討論、我一邊打探到底是哪裡出錯了,每一年的課堂上,我也會刻意做一些小實驗,例如有些內容以前都會講的,現在不講了讓學生自己翻書找答案。經過多年的訪查、實驗後,我大概知道那些星星為什麼消失了,這都是Frederick W. Taylor的錯(因為我總不能說這是X育部的錯吧)!
Taylor在十九世紀末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然後發現工廠如果要有效率,就需要把工廠的工作分門別類,讓每一個工人專門做一件事情就好,這樣工廠將可以大量的產出物美價廉的東西。有人可能會問: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呀?有!因為現在台灣教育的政策就是要訓練未來進入工廠的員工,君不見只要某大公司的老闆出來喊一下,公司都聘不到人材啦,教育該改革,然後就會有教育部的人出來說:「是是是,我們回去研擬方案」,所以就像工廠需要分門別類一樣,我們的教育科目也分門別類了,這樣的分門別類的確有好處,學生比較容易吸收整理好後的罐裝知識,然後透過不同罐頭工廠的填鴨科目的學習,一再強化他的記憶力,最後產出各大公司競相搶購的人材。
這樣有什麼不好?可以進大公司不就該知足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學到的知識和世界是分離的,罐裝的知識的確比較容易吸收,但是這個學科來源在哪?跟生活的應用在哪?為什麼會這樣設計?為什麼是這個公式?教授課程的老師可能很多都知道來龍去脈,但是沒有時間教授,因為根據課綱,這兩小時要講完XXX範圍,所以還是把食物打成泥、用管子餵吧,這樣才有辦法得到有效率的學習!但是,哪一隻鴨子被灌食物的時候是開心的?一隻在河邊慢慢散步、啄食小蟲的鴨子應該不能長得很肥,但是我相信這樣的鴨子應該比灌食的鴨子開心,因為他知道那個食物原來是一隻蟲,他也只會在餓的時候吃。可是我們有很多孩子已經喪失這樣的樂趣了,他可能沒有機會練習找到自己的興趣、他也可能沒有機會練習用自己的腦袋歸納事情,他甚至沒有體會什麼叫做對學問的渴望(餓)!因為讓他體會餓,表示有一段時間是空白的,讓他犯太多錯,學習也沒有效率的,我們的教育系統沒有給一個學生太多時間犯錯、覺得餓,因為這些都會讓他的評比變差,所以只好硬塞。
我曾經很認真的整理十幾年的畢生功力,然後用五分鐘講完個人覺得的精華,抬頭發現學生眼中的星星通通熄了,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那個精華是哪裡重要,而且覺得翻書就會有了,再下一年,我就不說這個觀念了,這個觀念改放在期中考題目中,學生又會生氣:「爛老師!期中考亂出上課沒講過的東西」,所以再下一年,我不放在期中考中,我丟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可是因為有一個重點觀念我沒說,所以學生一邊翻著課本一邊氣得牙癢癢的,他們的眼中會開始冒出火花(可能是憤怒的火花),等到他們自己解不了這個問題,我再來點一下那個新觀念時,賓果!星星跑出來了!
多年的實驗、田野調查讓我發現:該讓孩子卯起來犯錯、該讓孩子在某段課堂的學習沒效率,一門課的教學進度是該看著學生的眼睛調整,有時快、有時慢到動不了,這樣的發現驗證了我大四管理學教科書的某個章節(老實說當年學的時候也是罐裝知識,一直要到接近十五年後才自己親身經驗,知識終於和我的世界合而為一了)。
Taylor在十九世紀末告訴我們要有效率的管理就要好好的分門別類,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世紀末,來了另一個管理大師Charles Handy,他在The Age of Paradox裡提出The Sigmoid Curve的概念,根據這個概念:犯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效率不好也是必要之惡。根據The Sigmoid Curve的概念,如果要導入一個新觀念的時候,一開始我們的學習成效是會先下降的,下降到某個程度後,等到新觀念內化成功,才會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的發展期,如果要再導入另一個新觀念時,也最好在第二階段成長期就開始導入,而不要等到過了頂點才開始導入新觀念。我常常在演講中會拿這個觀念來跟學生分享,有時候為了要改變某個壞習慣,我們會導入某個新觀念,這時候請一定要記得The Sigmoid Curve,因為我們可能會發現新觀念在一開始怎麼是帶來一連串的績效不彰、錯誤,請一定要給自己時間來消化、進步。這段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長,長到讓人想要放棄走老路,長到會讓某些名士們疾呼讓我們改回XXYY吧!
那該怎麼分辨這個新觀念是好觀念(所以只要給予時日就會大放光采)、還是壞觀念(會把大家帶入萬丈深淵)呢?這個問題就像一個新手媽媽焦急的在網路上問我:「老師,我家新生兒的尿布裡面有血!怎麼辦?這個血是不是說有他身體有什麼問題?(然後還傳了一張大便圖給我看)」,我的答案用最後這樣一句話總結:「別擔心!仔細看著妳的孩子就對了,如果他看起來很開心、好吃、好睡、活動力很強,就沒甚麼關係了」
所以管他有什麼教學新方法,什麼該翻轉什麼不該翻轉呢?我只要找回學生眼中的星星就好了....
avatar-img
2會員
20內容數
一個沒有雙重標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有朋友想要轉職,想換成企業顧問,占了卦,得到雷火豐卦,五爻動。根據卦爻辭,六五:來章,有慶譽,吉。是很好的,表示那位朋友去做企業顧問很可以。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作為一名平面設計師,我的日常工作是什麼樣的。就像下面這個插圖一樣,每天都有千千百百樣的想法在我腦海爆發~~對我來說這份工作不僅僅是關於美感和創意,更是一門關於溝通和表達的藝術。在我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認為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製作一些漂亮的圖片或廣告。但隨著工作經驗
Thumbnail
※《陰律無情》此書是一位持守五戒的佛弟子,名上官玉華。奉天帝之命,以清醒的靈識,被接引去[地府]參觀,再將所見所聞的地府、地獄真實情形,寫下著書,流傳世間。 使人類能得知地府、地獄之真實情形,期使人類能迷途知返,斷惡行善,減少入地獄的人類,達成天帝憐憫眾生受苦,不想地獄一直增多,使人類能找回純善的
Thumbnail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每章節裡,穿插以各種姿態登場的婆婆,實在太好奇插畫家Uyada Studio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細膩捕捉老人們的神情,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是插畫界老人系代表,更是婆婆專攻!
Thumbnail
Skopje的懸浮微粒(PM10跟PM2.5)遠超過歐盟標準的十倍,連空氣品質第二糟的布達佩斯都還只是她的一半。當然,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非常多,盆地的地形以及老舊的交通工具也都是原因之一,但是當地居民焚燒垃圾取暖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理由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Thumbnail
  「你接下來到希臘北邊,不要說你要去馬其頓,就說要去Skopje就好,不然希臘人會不開心。」離開CP飯店前一天,來自德國的志工這麼提醒我。 跟台灣有著類似的處境,馬其頓的外交關係一直也都不
Thumbnail
「我是穆斯林,我每天做五次禮拜,這是伊斯蘭教。你是台灣人,我是阿富汗人,你不是穆斯林,我們還是好朋友,我們會很熱情的邀請你來我家吃飯,聊天,這是伊斯蘭教。但是,塔利班只把信仰阿拉的人當人,然後要殺掉所有不信仰阿拉的人,這不是伊斯蘭教!」法幸略帶激動地說。
Thumbnail
CP飯店的廚房,其實就是整間飯店的縮影,所有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這 邊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也許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內,彼此必須是敵人,但是至少在這間飯店裡面,他們可以是家人, 一起準備著餐點給其他家人們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有朋友想要轉職,想換成企業顧問,占了卦,得到雷火豐卦,五爻動。根據卦爻辭,六五:來章,有慶譽,吉。是很好的,表示那位朋友去做企業顧問很可以。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作為一名平面設計師,我的日常工作是什麼樣的。就像下面這個插圖一樣,每天都有千千百百樣的想法在我腦海爆發~~對我來說這份工作不僅僅是關於美感和創意,更是一門關於溝通和表達的藝術。在我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認為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製作一些漂亮的圖片或廣告。但隨著工作經驗
Thumbnail
※《陰律無情》此書是一位持守五戒的佛弟子,名上官玉華。奉天帝之命,以清醒的靈識,被接引去[地府]參觀,再將所見所聞的地府、地獄真實情形,寫下著書,流傳世間。 使人類能得知地府、地獄之真實情形,期使人類能迷途知返,斷惡行善,減少入地獄的人類,達成天帝憐憫眾生受苦,不想地獄一直增多,使人類能找回純善的
Thumbnail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每章節裡,穿插以各種姿態登場的婆婆,實在太好奇插畫家Uyada Studio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細膩捕捉老人們的神情,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是插畫界老人系代表,更是婆婆專攻!
Thumbnail
Skopje的懸浮微粒(PM10跟PM2.5)遠超過歐盟標準的十倍,連空氣品質第二糟的布達佩斯都還只是她的一半。當然,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非常多,盆地的地形以及老舊的交通工具也都是原因之一,但是當地居民焚燒垃圾取暖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理由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Thumbnail
  「你接下來到希臘北邊,不要說你要去馬其頓,就說要去Skopje就好,不然希臘人會不開心。」離開CP飯店前一天,來自德國的志工這麼提醒我。 跟台灣有著類似的處境,馬其頓的外交關係一直也都不
Thumbnail
「我是穆斯林,我每天做五次禮拜,這是伊斯蘭教。你是台灣人,我是阿富汗人,你不是穆斯林,我們還是好朋友,我們會很熱情的邀請你來我家吃飯,聊天,這是伊斯蘭教。但是,塔利班只把信仰阿拉的人當人,然後要殺掉所有不信仰阿拉的人,這不是伊斯蘭教!」法幸略帶激動地說。
Thumbnail
CP飯店的廚房,其實就是整間飯店的縮影,所有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這 邊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也許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內,彼此必須是敵人,但是至少在這間飯店裡面,他們可以是家人, 一起準備著餐點給其他家人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