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隋唐天下群英傳-手足之情】

李建成,按兵不動。
手裡緊握的,是魏徵的來信。
他未曾想過,一年前失勢的自己,竟能再次統領大軍,鎮守一方。所倚靠的,卻是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魏徵?
不同於晉汾戰時的半信半疑,李建成對於魏徵的算無遺策,那是盡心佩服的。
但這並不表示,李建成就沒有半點防備。
魏徵求的,無非是李建成身邊第一謀主之位……同時,只怕更是大唐宰輔之職吧。
地位是虛,權勢是真。當此局勢,無功者無權。是以魏徵處心積慮,便是要拉抬李建成的戰功。
如今來報,竇建德大軍已撤,只要按兵不動,自是有功無過。
為什麼,卻不是讓自己偷襲竇建德,一舉取下河北?
李建成思索著,魏徵真實的盤算。
「世民與元吉正會合攻打東都,不消數月,應有佳音。屆時皇上必命我等夾擊竇建德,我先進一步,當得首功……不對。」
喃喃自語的李建成,突然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魏徵的目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要讓李建成奪得東征首功,此節倒是不錯。
但第一,不見得是贏最多的。就是輸得最少,也可以是第一。
只要世民與元吉無功,李建成始終是第一。
如果,竇建德不是返回老巢養精蓄銳,而是另有盤算呢?
想通關節,李建成連忙提筆做書一封,要快馬送往洛陽……
「只盼一切都來得及啊。」
卻說李元吉率領大軍,進入洛陽地界,與李世民接頭後,雙方為了指揮權爭執不休。
都別說李元吉,隨之而來的將軍們,誰不是反對繼續由李世民帶頭?
畢竟按照戰略進行下去,功勞盡是先到者得。
大家勞師動眾,所為何來?
李世民本以大局為重,不願與李元吉相爭。但元吉多番調度失利,全賴李世民與諸將補上缺口,將鄭軍逼回洛陽城內。
幾次下來,李世民手下的山東諸將,也是不樂意了。
眾將都是要李世民分割軍權與職務,大家各憑手下功夫見真章。李世民那是有苦自己知。
要是敵人只有甕中之鱉的王世充,李世民或許還可以同意這種做法。偏偏他就是知道,竇建德正在南下,而且已經接見了王世充派出的使者。
不日,夏軍定會來救東都。
若是分頭而戰,李世民這邊肯定要顧此失彼。但等到竇建德的行蹤暴露?那又失卻先機,硬戰之下勝負還在未定之天。
左右為難之際,兄長李建成的來信,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李世民很是訝異,李建成不但提醒他們,夏軍可能正在南下,並且與王世充達成協議一事。同時更囑咐李元吉,兵兇戰危,當以二哥馬首是瞻。
李元吉不買李世民的帳,但對大哥的指示,那是奉若神明。
大勢底定,李世民終於要大展拳腳之際,蕭瑀卻氣急敗壞趕來。
「竇建德……夏軍已入虎牢了。」
李世民大驚,數日之前,他好不容易才說服王世充旗下鄭州司馬,沈悅獻虎牢而降,只待派兵接收,怎麼今日就被夏軍攻破了?
蕭瑀怒道:「是柏谷塢韓氏反出。」
數月前,蕭瑀親上少室山,說服少林寺眾僧協助李唐,以除佛孽王世充。
少林雖願合作,但柏谷塢主韓氏卻不能苟同。韓氏以為,柏谷塢卓然獨立百年,憑的就是一個中立。今日獻媚李唐,來日豈知花落誰家?
也在此時,竇建德手下頭號謀主,孔德紹派人來說。
「天下大亂,若以力強者勝,便如隋室一統,不久便亂,更增生靈塗炭。」
孔德紹提出的立論,便是應讓各方維持均勢,看誰更能帶給所轄百姓安居樂業,此後必然強盛,進而一統,方是天下百姓之福。
韓氏認為正是此理,便通知宗門子弟,開城納夏軍。
夏軍先破孟海公,一入洛陽地界,士氣更是銳不可擋。
鄭軍各縣城本是看準李唐只重包圍洛陽,獻降便可保障平安,如今夏軍兵鋒直指,這些牆頭草又有哪個敢出來抵擋?
蕭瑀才說完,各方急報紛紛傳來,沒法子,李世民只得召開軍議。
房玄齡迅速的整理了情報,在軍議上為諸將分析。
唐軍在入冬之前,只完成三方包圍。開春以後,基於李世民的堅持,才繞過虎牢關,進取洛陽東側鄭州地界。
原本李世民的判斷,自是為了因應從東北而來的夏軍。
卻不料,竇建德大敗孟海公,取周橋之後,竟是循黃河水路逆流而上,避過了鄭州地界。加上虎牢關開門接納夏軍……李世民安排駐守在鄭州,連消帶打的重兵,瞬間變成被夏軍包夾的局勢。
退居次席的李元吉聽完報告,冷哼一聲:「太子早已事先示警,我等萬眾一心,皆從秦王元帥指揮,卻落得如此窘境啊。」
李世民確實早知夏軍必至,加上禍起蕭牆,一時也無言辯駁。
老將屈突通身為監軍,見場面尷尬,遂道:「鄭州腹背受敵,理應先採對策。臣以為一則先棄虎牢,專心防備東側夏軍即可。二則撤出鄭州,與鄭夏聯軍以洛陽對峙。」
這次是高層級的會議,一般統兵將領雖可列席,但實無發言權。
屈突通將話題導向就事論事,蕭瑀也連忙接口:「夏軍入虎牢之數未明,但常理來說應不為多,只要西線加緊,被包圍的仍是他們。屈將軍的首計,當為良策。」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道:「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軍本不勞攻擊,坐收其敝……在這樣的局面下,你們認為夏軍會空手入虎牢?」
此言一出,山東諸將紛紛點頭。
李世民續道:「東都糧草得到補充,王世充不日便將展開反擊。我無以備,將若之何?」
李元吉嘿然道:「大戰在即,必留糧草傍身。換做我是竇建德,也不會運糧入東都,二哥怕是多慮了。」
改稱「二哥」,貌似親暱,實則是不把李世民當元帥看了。
眼看李元吉又出言挑釁,屈突通忙道:「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萬全當採次計,靜觀其變。」
聞言,換蕭瑀皺起了眉頭。
蕭瑀之所以贊同首計,便是因為鄭州若撤,柏谷塢少林寺就將暴露於夏軍前線。那樣一來,只怕盟約,甚至他的佛門大計,都將功虧一簣。
失卻少林,東都之圍就算是解了……這點關竅,秦王不會不明白吧?
蕭瑀將目光投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卻道:「竇建德新破孟海公,必有斬獲,故能施以糧援。」
眾人都未料到,李世民這次不跟著把話題繞開,反而直接回應李元吉。
「相對來說,正因收穫頗豐,此時夏軍必將驕卒惰。」李世民又道:「願入虎牢再戰者,當為少數……而主事者,必在其中!」
在場諸將都聽懂了:李世民的意思是,虎牢的夏軍不多,而竇建德本人,或者出此奇策者,很可能就在虎牢。
當大家都開始思索這個可能性有多高的時候,李元吉又開口了。
「二哥貴為元帥,便是貿然推測,我等也只能甘心赴死。」
李世民本不是什麼好脾氣的人,給李元吉這樣三番兩次冷嘲熱諷,也是怒了。
正要發作,就被身後高惠通輕輕踢了一腳。
才這麼一緩,只見屈突通已站起身來,道:「如今敵軍一分為二,我軍也該分頭應變……秦王既有計應夏,那鄭軍這邊,交由齊王指揮,不知各位以為如何?」
李元吉只是翻了個白眼,道:「唉,就怕我將入洛陽之際,卻聽得東線失陷呢。」
李世民大怒,往桌上一拍:「不用,全軍指揮一應交由齊王。我只要三千五百兵馬,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三將相隨,生死自負!」
「咳咳。」
一聲輕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卻是益州道行臺,竇軌。
「兵家大事,豈同兒戲?這樣吧,我與齊王共掌圍鄭。道生兄同秦王主持抗夏,諸位以為如何?」
道生名抗,為李唐竇氏之尊。
論輩分,竇抗與竇軌,皆是李世民兄弟的表哥。李元吉帶來的援軍,更是以二竇兵馬為主力。
雖說元帥是李世民,監軍是屈突通。當此時一呼百應者,實為二竇。
不過,竇軌這些年還於西羌征討,兵馬嫻熟。竇抗卻早已賦閒多時,養得一個腦滿腸肥。此戰中若是李世民自行其是,害死了竇抗,也只能說天命如此,是吧?
兩對兄弟,各懷心思,就此揭開東都之戰的最後一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