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思考的盲點系列 002: 「中國」與「中國人」之辨義〉一文 [這裡],總有點「言不及義」的感覺,故以本文補充。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代號,「中國」一詞最早由 ❙梁啟超❙ 提出,時為1901年,出處為他的〈中國史敘論〉。❙梁啟超❙ 模仿 ❙歐洲❙ 史的劃分方式,將自創的「中國民族」的歷史設為三個階段: 上世史 - 自虛構的「黃帝」至秦(國)的一統「天下」; 中世史 - 自 ❙秦❙ 至 ❙清❙❙乾隆❙ 末年; 近世史 - 自 ❙乾隆❙ 末年至20世紀。
然後,❙梁啟超❙ 又不倫不類地將上世史的「中國」比喻作「中國之中國」,將中世史的「中國」比喻作「亞洲之中國」,將近世史的「中國」比喻作「世界之中國」﹔讓其讀者悠然自作遐想。
在〈中國史敘論〉一文,❙梁啟超❙ 創造了「中國民族」一詞。到了1902 年,❙梁啟超❙ 又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創造了「中華民族」一詞,出處為他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
為什麼要創造一個「中國」和一個「中華民族」﹖
在 ❙大清❙ 和西方列強的狹縫中,當時的「有識之士」想的是「救『國』」﹔但救的是哪一「國」?
貪污腐敗獨裁的❙大清國❙?
還是被 ❙滿清❙ 推翻的 ❙大明國❙?
這是當時知識份子面對的一個窘境,而這個窘境恰恰點出了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的政治和歷史真實。
今日的所謂「中國歷史『5000年』來從未間斷」其實是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有兩﹑三千年從未間斷的亡國史。寫史者使用了「朝」字,於是有 ❙夏朝❙﹑❙商朝❙﹑❙周朝❙﹑…﹑❙漢朝❙﹑…﹑❙南北朝❙﹑…﹑❙唐朝❙﹑…﹑❙清朝❙﹑…,從而製造出一個彷彿屬於內部變遷的錯覺。但「朝」字的本義是早晨,其實是指一個新國家的開始。
所以所謂「從未間斷的『中華文明』」其實是無數國家的興亡史﹕❙夏國❙→❙商國❙→❙周國❙→❙秦國❙→❙漢國❙→❙新國❙→❙漢國❙ (❙後漢❙)→❙魏國❙→❙漢國❙ (❙蜀漢❙)→❙吳國❙→❙晉國❙→…→❙隋國❙→…→❙宋國❙→❙西夏國❙→❙金國❙→❙元國❙→❙明國❙→❙清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段無數國家的興亡史中有 ❙周國❙﹑❙秦國❙﹑❙唐國❙﹑❙明國❙﹑❙清國❙…,但從來沒有一個「中國」。
事實上,不但沒有「中國」,也沒有所謂的「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曾經被 ❙匈奴❙ 人、❙羯❙ 人(公元四世紀被 ❙漢❙ 將 ❙冉閔❙ 種族滅絕!)、❙鮮卑❙ 人、❙羌❙ 人及 ❙氐❙ 人、❙女真❙ 人、❙蒙古❙ 人、❙滿❙ 人統治過,❙漢❙ 人只不過是其中某段時期的統治者。
沒有一個正統的「中國」,亦沒有一個明確主宰「中國」的「中國民族」,❙清❙ 末的革命黨人變得焦燥而無所適從,所以,❙同盟會❙ 於1905年在 ❙日本❙❙東京❙ 創辦的《民報》第一期便刊印了傳說中的 ❙軒轅黃帝❙ 像,並在圖像下寫上「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 ❙黃帝❙」一行題字。於是,「中華民族」(❙漢❙ 在其中!)便有了一個「偉大的祖宗」。「救『國』」便亦名正言順了。
同一年,1905年,❙梁啟超❙ 又進一步,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使用虛構的「中華民族」來涵蓋在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出現過的多個民族。
但一般來說,傳說中的 ❙軒轅黃帝❙ 似乎用來指稱 ❙漢❙ 人的祖宗,那麼,他不可能是「中華民族」的祖宗,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集合名詞,指稱多個民族的共祖 —— 假如 ❙軒轅黃帝❙ 是 ❙漢❙ 人的祖宗,他不可能同時是其他民族的共祖。
於是,屬君主立憲派的 ❙楊度❙ 在〈金鐵主義說〉(1907年) 一文中擴大了「中華民族」的含義,認為「中華民族」一語並不局限於民族血統的解釋,而應該同時指稱一個文化共同體。
就這樣,一個虛構的國家實體「佔據」了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一個虛構的「中華民族」從多民族血統擴大到一個泛文化領域﹔到了21世紀的今日,這兩個虛構匯聚成另一個虛構的「中國人」概念,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統戰工具。
歷史上從來沒有「中國」這樣的一個國家,也沒有「中華民族」這樣的一個民族,更不可能有「中國人」。
如果以種族為標準,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有 ❙漢❙ 人﹑❙滿❙ 人﹑❙維吾爾❙ 人…。
如果以國家為標準,這個臨近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則有 ❙夏國❙ 人﹑❙商國❙ 人﹑❙周國❙ 人﹑❙秦國❙ 人﹑❙漢國❙ 人﹑❙新國❙ 人﹑…﹑❙吳國❙ 人﹑❙晉國❙ 人﹑…﹑❙隋國❙ 人﹑…﹑❙宋國❙ 人﹑❙西夏國❙ 人﹑❙金國❙ 人﹑❙元國❙ 人﹑❙明國❙ 人﹑❙清國❙ 人﹑❙中華民國❙ 人﹑❙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
至於所謂的「『中國』的固有領土」當然是最新的一個虛構。我們可以說「❙周國❙ 的固有領土」﹑「❙秦國❙ 的固有領土」﹑「❙晉國❙ 的固有領土」﹑「❙隋國❙ 的固有領土」…,但不能說「『中國』的固有領土」﹔因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一個「中國」,當然便也沒有所謂的「中國人」了!
*本文參考了 ❙余杰❙ 的《顛倒的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