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在問題 ║
i
只有寫英文作品名稱,不易對應;事實上,網站上中英雙語的呈現方式,也不完全一致。
ii
在對展品不瞭解的情況下,不知從何開始閱覽簡介、最適的閱覽順序為何。點擊其中一項展品簡介,如欲切換至另一個展品,無法在同一頁面完成、而須重新返回上一頁,且每次回到該頁面,碎片的位置便都會全面重新隨機排序,以至於非常難以循序閱覽。
iii
碎片不斷翻動,且若干碎片堆疊在一起,可點擊範圍小,容錯範圍小,點擊不易。
iv
一開始筆者並沒有預期這個頁面是採用VR模式,頁面上也沒有相關提示,依循箭頭往下滑動,卻發現空無一物,後來是滑動頁面才發現使用VR模式;但比起直接拿起手機轉動視角,幾乎無法使用手指滑動來達到切換視角的目的,使用上非常不友善。
║ 嚴重程度[1] ║
3.5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持續發生。
║ 洞察建議 ║
i
展品名稱應該是中英文並陳,或者預設以中文為主。
ii
建議碎片的位置固定不變,且展品可予以編號順序並清楚標示。此外,當點擊其中一項展品簡介,如欲切換至另一個展品,可以直接在同一頁面點選「上一個」或「下一個」進行切換,而無須返回上一頁。
iii
視覺效果應予以調整,讓碎片之間的距離拉大、不堆疊,允許更容易操作。
iv
網頁的VR導覽效果雖然在手機上觀賞效果更佳,但事實上並不建議預設使用VR模式來呈現網頁資訊,而是應提供VR模式的選擇,允許自由切換,畢竟不是每位使用者都已經做好使用VR模式的充分準備,例如:人在擁擠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只能平放手機、不能大幅移動,總不能逼人直立手機、東張西望,只為了使用預設的VR模式,對吧?
║ 潛在問題 ║
i
筆者從看到這件展品時,就一直不斷在思考地面上擺設的這些物件究竟有何用意?因為知道其他展品都有將互動方式標示於展品標籤上,所以特別留意了展品標籤,但上面只有提示「留意地面濕滑」,所以筆者就只好乖乖遠觀作品。結果看完周邊其他展品回頭經過時,才發現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引導著自己的男性友人鑽進地面上擺設的防水墊中,還幫他拍了一張網帥照;這才知道原來這件展品是可以這樣與之互動的。這就更讓筆者困惑了,之所以未將正確互動方式標示於展品標籤上、產生如此不一致的設計,是有何特殊考量嗎?還是需要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才可以與之互動?
ii
推測因為場地原有牆面位置影響了投影機可架設的角度,以至於這件展品所投影的畫面,被該面牆上原有的電線走線分割了兩半,影響了投影呈現的觀感。
║ 嚴重程度[1] ║
2.5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
║ 洞察建議 ║
i
建議可比照其他展品,直接將互動方式標示於展品標籤上,加以提示「可躺進防水袋中,但請留意地面濕滑」。
ii
其實旁邊另一面牆是空的,可考慮另外擺放投影機架,來改變投影角度;此外,即便是相同的投影角度下,也可以透過架設投影帷幕,以獲取更佳的呈現效果。
║ 潛在問題 ║
i
展品名稱的諧音梗,筆者覺得不行,不過這無關體驗,是個人喜好問題XD。
ii
這件展品在講述一個滿嚴肅的主題,但很奇妙是使用「可愛風」的動漫風格來呈現,有些違和。此外,真人配音也有些隨便、令人出戲,沒有真正帶入角色的情緒,反而讓這件展品扣分。
iii
VR眼鏡設備旁邊貼有一張使用教學,這應該是筆者第一次看見有展品給予這樣的引導,真的值得嘉許!不過比較可惜的是,VR眼鏡的內容是在介紹創作的心路歷程,這樣的展現形式稍嫌多此一舉,推測可能只是為了畢業展需求,而特意以此來展示具有VR製作的能力。
║ 嚴重程度[1] ║
2 = 基本+難以排除。
║ 洞察建議 ║
i
關於硬要使用諧音梗這件事,不予置評XD。
ii
關於動漫風格,筆者並不擅長,所以無法加以評論;但就這樣嚴肅的主題,應該有更適合用來搭配展現的畫風。影響更為關鍵的,可能還是在於配音方面,畢竟配音是一門專業;如果受限於能力或資源,筆者認為或許刻意讓這件展品只有影片、沒有音效,反而可以更有力量。
iii
比較理想的方式,筆者會建議將作品的主要內容放於VR眼鏡中,而用投影來介紹創作,也就是兩種媒介互換,或許更能發揮VR眼鏡的互動效益,而不會只是「為了使用科技而使用科技」。
║ 潛在問題 ║
i
觀展者若想要體驗這件展品,需要靠創作者本人現場協助指導配戴與使用VR眼鏡,其他工作人員是無法協助的。筆者是先詢問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才幫忙找暫時離開的創作者回來協助。
ii
在體驗的過程中,前面3分鐘幾乎沒有內容(創作者有事先口頭提醒);開始之後需要靠手執控制器來移動,在虛擬空間中只能移動但沒有任何動向及任務指引,且移動速度「非常非常非常」緩慢(筆者事後詢問創作者,創作者表示為刻意設計),感受上操作不靈敏(或者說是靈敏過頭,爬欄杆如果沒有抓好就會不斷墜落、需要重來),整個體驗時長非常久(或者說不知道需要多久,筆者大概花了將近10分鐘還沒有完整體驗完,就中途決定放棄了)。
║ 嚴重程度[1] ║
4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持續發生。
║ 洞察建議 ║
i
畢竟創作者不是全程都在現場,會建議工作人員也需要熟稔操作方式,以確保展品的展示不會有空窗,發揮展覽的效率。
ii
即便是在VR虛擬空間中,仍須有明確的指引。且考量VR眼鏡配戴過久容易產生不適感與焦慮感,操作的時長不宜過久,通常會建議設計在5分鐘以內。關於體驗的負面感受,筆者事後有當面向創作者反應「走路速度太慢、不易操作」,創作者有些不屑地只回了一句「是故意這樣設計的」,筆者當下有些傻眼。實話說,不是不能這樣設計,而應該要有必須如此的理由,但從展品介紹或體驗過程中並沒有這樣的映證。導覽手冊的展品介紹中提到,這個作品其實是想探討「觀展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筆者其實期待創作者可以在當下更主動進一步說明一下他的設計理由,但很可惜沒有下文;創作者忙著與同學閒聊,筆者也就不好意思再多問。
║ 案例說明 ║
i
這件展品的互動引導非常完整且極具巧思,也有考量到動線自然產生的操作順序:第一臺電視直接面向觀展者前來的動線,很自然地就會成為觀展者第一個產生互動的物件;而當觀展者依據提示「腳踢」之後,第一臺電視螢幕便會出現「你去看一下左邊那台」的字樣,引導觀展者以順時針方向移動至第二臺電視;而雖然第二臺電視並未再出現另一則類似訊息,引導觀展者下一臺電是,但觀展者其實就會在完成與第二臺電視的互動後,很自然地往第三臺電視移動。
ii
稍嫌可惜的是,第二臺電視的收音並不是很靈敏,有時小聲叫就有反應,但大聲叫反而沒有反應。此外,第三臺的互動指引圖示讓筆者直覺是「從上方觸摸」,但一直沒有反應,後來稍微心虛地嘗試「從上方輕拍」,亦無反應;經詢問現場工作人員,才發現原來是要從左右兩側拍打,並且拍打到有反應的力道,著實不禁讓人捏了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