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山心靈世界
| | | | |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義山在本質上屬於感性詩人,他的詩往往只是表現一種概念,或烘托一種氣氛情調,甚至有時僅時特殊人際關係與短暫心理狀態的摹寫。
如《暮秋獨遊曲江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荷葉」是有形之體,「恨」是無形之情,春、秋暗示時光的流轉,而「生」是始,「成」是終。體在而情在,不論時間如何遞轉,自始至終,這份憾恨之情已被命定。此身初生,憾恨已隨命運而生﹔此身雖逝,憾恨卻不可避免地形成,故下句說「身在情常在」,也就是明言這種對生命悲愴的感悟。在這裡,荷就是義山,義山就是荷,物我契合為一,這是詩人內在情感向外物的一種移植。在宛轉詠嘆之間,那份來自荷葉枯榮的觀照與感悟,已強烈顯示了詩人對生命的特殊敏銳的感受,這也是義山無法言宣的傷心處。
以義山來說,以那樣才華卓絕的詩人,卻一直遭受種種不如意,若他是一個鈍感的人就罷了。偏偏他又是那種對人生感受極為敏銳,感情又濃厚的人,故那些不如意的事,便逐漸在他的內心中形成對人生的一種悲劇感。這種悲劇感是根深蒂固的,有時是一種莫明的情緒,並不一定真有實際上的憾事,才會產生。
義山是一個深於情感的詩人,他一生糾纏於朋黨傾軋與戀愛不諧的痛苦裡,養成那種感傷抑鬱的性格,這對於他的詩歌有明顯的影響,而在意念的表達上,有時還將主觀的情感融入其中。我們不難省察到,他心中始終充滿「古來才命兩相妨」(有感)的矛盾,因而當他自慨身世淪落和愛情不諧時,一種屈抑感便隨之奔赴筆端,呈現著濃厚地春夢秋雲、缺月殘花般的感傷情調,「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的境界,正是這種遲暮感傷情調的最高表現。不過,由於他的感情是真實的,體驗是深切的,故他的作品,雖柔媚而無庸俗輕薄的成分,雖清麗而無浮淺滑易的弊病,在抒情文學上,得到了傑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