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才跟朋友聊到台灣餐飲業在疫情後大復甦的情形,以及台灣人過度依賴外食的現況。我們都認為,當今台灣,尤其是台北的部分餐廳、小館,以及「個性拉麵店」姿態越來越高,用餐規定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仰賴外食的客人已多到餐飲業不缺客人所致。 仰賴外食是多數都會區上班族周間不得不為的決定,下班都那麼晚了,回家還煮飯,要吃到幾點呢?周末想好好休息,對自己好一點,因此又出門吃飯了。單身時期的我正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但現在因為有小孩了,周末盡可能的都會在家煮。 但本文重點不在於討論我的非機智家庭生活,我想說的是,根據個人經驗,過度倚賴外食的一大缺點就是喪失(或從未取得)烹煮食物的能力及相關知識,這個缺點若一直擺著不處理,下一步就是進餐廳只能任人宰割,根本無力抵抗。 對我跟先生來說,萬事起頭難,尤其是烹飪。但因為先前疫情閉關的這個契機,兩個本來只會燙熟食物的人,苦練到可以獨力製備完整一餐,甚至偶爾還可以進階到有餘裕加個芹菜、香菜或蔥花調味的階段。餐點整體口味自是不能跟餐廳比,但至少也沒人反應難以下嚥。 經過那段閉關下廚的經歷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從此我們知道幾種常見食物原料的處理方式,也對原料價格有了基礎的概念。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在日後上館子吃飯時,有了基本的鑑別能力。例如:老闆說最近原料漲是真的嗎?蚵仔出現這樣的味道或尺寸是合理的嗎?這碗湯真的是蔬果加大骨熬出來的,還是添加物放的多呢?(味覺天賦異稟的特例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 再者,一如前述,欠缺相關知識,下一步就是任人宰割,這是我看了「1984」後的心得,書中提及,要讓一個國家的人民變得很好管理,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讓他們逐步失去用語言表達細微差異意見的能力,當人民會的詞彙越少,就越無法說出心裡的想法,再來就會漸漸沉默而容易被支配。餐飲業之於一般民眾也是如此,當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煮,也不想知道相關知識,從此自定價到用料都是餐飲業說了算,顧客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因為根本沒有提問的能力。 現在的店家可以拿翹,就是因為他們是技術的掌握者,「今天是你很想吃我煮的菜,可不是我求你來讓我賺錢」。店家在GOOGLE評論上跟客人對嗆早就不是新聞了,現在只是變本加厲而已。未來的餐飲業與顧客間關係會如何變化呢?就看顧客端的我們怎麼自我調整及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