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初是在逛書店時偶然看到此書,乍看其中文書名《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及英文書名《World War C: Lessons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How to Prepare for the Next One》,還以為這是一本著重在檢討過去三年全球在抗疫行動上的缺失及如何對付下個未知敵人的防疫科普書,沒想到才翻了幾頁,竟看得我心情激動,幾度熱淚盈眶,書中描述作者自身在疫情期間的經歷,勾起我過去三年從驚惶無助,到靠著閱讀、寫作、從新聞學習疫情相關知識,到漸漸適應疫情下的生活模式,逐漸站穩腳步的抗疫記憶。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兼具撫慰及教化人心的層面。作者先以自身經驗為例,描述抗疫過程中,個人及家人在心理上出現的創傷:因缺乏正常社交活動,內心無以名狀的憂鬱油然而生,進而對心智產生的負面影響,並鼓勵有相同感受的讀者,在疫情趨緩的此時,鼓起勇氣重拾與親友聚會的時光(在兼顧基本防疫的前提之下),以及藉由出門散步或健走等活動,喚回身心的活力。

另一方面,作者指出美國在此次抗疫過程中,犧牲慘重的幾個原因:政府為了安定民心,剛開始選擇隱匿疫情嚴重的程度、公衛專家誤判病毒傳播之情勢、無法有效遏止社群媒體傳遞假消息,以及民眾不配合政府公衛防疫政策(例如:居家、戴口罩、打疫苗),並藉由回顧及檢討過去幾年來抗疫上的缺失,提出未來的改革方向,例如加強公衛教育的落實,讓人民具有摒除假消息的能力,以及提供更多社區的身心狀況協助服務,幫助民眾回歸正常生活。

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言,公衛不若建造大樓或創立機構那般,人人都看的到其大破大立的作為,公衛是一個不顯眼的工作,政府公衛政策落實的好,至多就是成功遏止傳染疾病發生,但遏止傳染疾病發生所展現出的表象就是「生活一切如常」,但「生活一切如常」經常被普羅大眾視為理所當然。在疫情之前,誰會想到沒有罹患傳染病是政府公衛政策得宜的成就呢?此外,正因為過去大多數的民眾自幼便注射許多疫苗,因此歷史上曾流行的幾種傳染病逐漸絕跡,人們習慣了平靜的生活,致使近年來有人開始質疑打疫苗的意義,進而推動拒打疫苗活動。這也是美國在這次抗疫中,即使率先研發並量產疫苗,仍無法推動多數人民施打疫苗的原因。

很感謝作者寫出《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這本兼具新冠肺炎疫情史紀錄、政府缺失檢討,及給予大眾正面鼓勵及建議的書,對非身在美國的我們而言,也可參酌美國這次抗疫上的缺失,作為台灣日後防範其他傳染病的借鏡,也應學習美國在跌跌撞撞後團結一致研發疫苗的決心與衝勁。就像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地,全球每個角落的傳染病都可能擴散到全世界,地球上的人們都是一家人,地球上的每個角落都安全,地球上的人類才能健全發展。

讀畢《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心情由最初激動變得舒緩許多,另一方面,也彷彿感受到抗疫時期產生的,悄悄埋藏在心中某個角落的心理壓力,也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徹底釋放出來。真心推薦此書給每一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h-Yu 的書架
22會員
59內容數
閱讀書籍以科普及文學類書籍為主。
Chih-Yu 的書架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紀錄大學時期選修東坡詞課程的難忘回憶,以及近期將舊課本回收的過程與感受。除了回顧青春歲月與文學之美的記憶,也意識到需要向前邁進,迎接新的學習與體驗。
Thumbnail
2025/03/11
紀錄大學時期選修東坡詞課程的難忘回憶,以及近期將舊課本回收的過程與感受。除了回顧青春歲月與文學之美的記憶,也意識到需要向前邁進,迎接新的學習與體驗。
Thumbnail
2025/03/07
艾倫·狄波頓所著之《我愛身分地位》剖析地位焦慮的成因,並提出紓解之道。文章以愛的欠缺為核心,探討社會文化、功績制度等因素如何加劇焦慮。最終,作者強調培養同理心、坦然接受自我,才能獲得內心平靜。
Thumbnail
2025/03/07
艾倫·狄波頓所著之《我愛身分地位》剖析地位焦慮的成因,並提出紓解之道。文章以愛的欠缺為核心,探討社會文化、功績制度等因素如何加劇焦慮。最終,作者強調培養同理心、坦然接受自我,才能獲得內心平靜。
Thumbnail
2024/12/22
《像這樣的小事》是一本以九零年代愛爾蘭為背景的小說,講述主角比爾費隆在聖誕節前夕目睹的宗教醜聞。儘管字數不多,但書中描繪出的情感和社會氛圍卻極為深刻。此書不僅受到了《紐約時報》的高度評價,還已改編為電影。《像這樣的小事》故事設定的時間點在聖誕節前後,特別適合在聖誕節期間閱讀,值得一看。
Thumbnail
2024/12/22
《像這樣的小事》是一本以九零年代愛爾蘭為背景的小說,講述主角比爾費隆在聖誕節前夕目睹的宗教醜聞。儘管字數不多,但書中描繪出的情感和社會氛圍卻極為深刻。此書不僅受到了《紐約時報》的高度評價,還已改編為電影。《像這樣的小事》故事設定的時間點在聖誕節前後,特別適合在聖誕節期間閱讀,值得一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帶讀者回顧過去三年對抗新冠疫情的紀錄,以及教導民眾如何防範下一次可能的疫情。
Thumbnail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帶讀者回顧過去三年對抗新冠疫情的紀錄,以及教導民眾如何防範下一次可能的疫情。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跟美國同學聊過之後,心情稍微和緩,大多數後遺症似乎在足夠營養補充、免疫力提升之後有很大機會逐漸康復(他也曾經嗅味覺喪失)。 美國的家庭醫生說,如果妳不嚴重,就當感冒一樣,哪裡痛吃甚麼藥(沒有特效藥),如果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就去大醫院。 這個訊息其實有兩點: 我們明明有時間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是嗎?
Thumbnail
跟美國同學聊過之後,心情稍微和緩,大多數後遺症似乎在足夠營養補充、免疫力提升之後有很大機會逐漸康復(他也曾經嗅味覺喪失)。 美國的家庭醫生說,如果妳不嚴重,就當感冒一樣,哪裡痛吃甚麼藥(沒有特效藥),如果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就去大醫院。 這個訊息其實有兩點: 我們明明有時間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是嗎?
Thumbnail
2020年本是充滿偶數幸運直覺的一年,怎知從年初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噩耗,而病毒的疫情更是從遠方的家鄉,擴散至全球各地,從為人擔憂到自身生活的恐慌。這次內容將會描寫在這段時間的心境與體會,畢竟這門大概是留學生涯中,最重大和深刻的一堂人生哲學課吧。
Thumbnail
2020年本是充滿偶數幸運直覺的一年,怎知從年初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噩耗,而病毒的疫情更是從遠方的家鄉,擴散至全球各地,從為人擔憂到自身生活的恐慌。這次內容將會描寫在這段時間的心境與體會,畢竟這門大概是留學生涯中,最重大和深刻的一堂人生哲學課吧。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2019年至今的肺炎疫情,可說徹底改變的人與人,甚至人與自已的互動關係。這本《疫情釀的酒》是書粥老闆高耀威,邀了九位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和十九位獨立書店老闆所共同書寫。去年台灣突升三級,寶島被不安情緒壟罩,這本書便是想藉這些書店主與創作人在生活中的反思,為社會帶來一些力量。
Thumbnail
2019年至今的肺炎疫情,可說徹底改變的人與人,甚至人與自已的互動關係。這本《疫情釀的酒》是書粥老闆高耀威,邀了九位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和十九位獨立書店老闆所共同書寫。去年台灣突升三級,寶島被不安情緒壟罩,這本書便是想藉這些書店主與創作人在生活中的反思,為社會帶來一些力量。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也時常在關注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前一篇有打到目前我們的新聞都是COVID-19為大宗,再來社交軟件也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這世界彷彿沒有了可以讓我們喘息的空間,看著那些病例數,真的會讓人人心惶惶,雖說大家關注是件好事,但我覺得也不用過多的關心
Thumbnail
  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也時常在關注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前一篇有打到目前我們的新聞都是COVID-19為大宗,再來社交軟件也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這世界彷彿沒有了可以讓我們喘息的空間,看著那些病例數,真的會讓人人心惶惶,雖說大家關注是件好事,但我覺得也不用過多的關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