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荒野尋找生命的源頭―「登一座人文的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是如同這本書一般,溯向行為與文化的最源頭。
作者觀察,民眾對戶外活動態度的差異,除了來自各國政治、制度與產業發展的不同外,根源還來自於文化形成脈絡的不同。我個人以為,其中宗教信仰應該佔很大的影響因素。
最早的狩獵採集時代,原始宗教屬於崇拜各種自然現象的多神論,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尤其對於山林的敬畏與崇拜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樹木的靈性就是生命的象徵,小小一粒種子就能長成巨大樹木,人在樹木的蔽蔭下生活,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來自樹木所賜。
但是從一萬年前左右,人類發展出農耕畜牧,必須開發自然野地,因此原本的自然神、動物神、植物神都因為妨礙人類的自然開發而必須被替換,自此出現了以人為形象的神。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人一直是自然界的一員,和其他動植物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但是隨著發展出農耕與定居的文化後,就走上了征服自然與破壞環境的歷程。
但是東西方的宗教文化有些差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是超越人格神的一神教,而東方的佛教或日本的神道教或印度教,算是多神教,還保有原始宗教的痕跡,所以對於自然的關係就與西方世界有些不同。舉例來說,日本的神道教就是自然崇拜,日本的神社一定有森林,所謂神社就是神所住的地方,也就是森林,換句話說,最傳統的神社只有一個「鳥居」,也就是神社入口,除此之外就是整座的原始森林,沒有建築物,更沒有神像,換句話說,原始森林就是神,這跟台灣原住民在進入森林前要祭拜山神有點類似,這種精神也在台灣登山文化中傳遞著。
當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到都市後,的確如同作者寫的:「荒野是產自城市的心理狀態,人的生活若太貼近自然環境,反而不易有鄉愁或懷舊的情感。」但是一大堆到森林尋求鄉愁的都市人,除了基本的技能外是否具有精神層面的共同價值觀?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自我覺察很重要的一環,就像夜晚穿越森林,不知身處何處,突現眼前曙光乍現,當我們走出森林,才能看到自己原來是在怎樣的森林裡。或許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已從何而來,那麼對於該往何處去也會比較篤定一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6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多年前曾經參加一場環保相關的會議,中午用餐休息時,一位官員私下好奇地問我:「誰付你薪水?你們荒野也不接政府的計劃,也不會因這個議題賺到錢,你們怎麼願意這樣付出呢?」 我一下子不知該怎麼回答。 不過,我想,所有在荒野擔任志工的伙伴都能瞭解,我們的付出就是我們的收獲,而且當志工能認識這麼多好朋友,是賺再
    「好熱喔!要不要開冷氣!」雙胞胎女兒姊姊A寶似乎已經受不了今年夏天的高溫! 妹妹不置可否:「我們家冷氣已經好多年沒開了,冷氣口都築了好幾個蜂巢,恐怕要先檢查一下!」 我看著窗外,艷陽下的樹葉一動也不動,也不禁嘆了一口氣:「今年真是熱,我想應該會又是破紀錄的一年,就像今年元月我們社區還下雪,我們這個在
    「你知道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哪兩個國家對民眾划船出海是有管制的?」 答案是北韓跟台灣。 是的,全世界只有這兩個地方,任何人只要想划著船離開海岸線,就必須事先向政府申請,取得核可,才能上船。 以上是海洋大學的退休教授,創辦蘇帆海洋教育基金會的蘇達貞教授告訴我的。我們都叫他拖鞋,學生也都叫他脫鞋教授,
    「在宅老化」要真能做得完整,有沒有社區醫療照護是關鍵,目前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醫師,在他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就組織了成員有三十二人的社區安寧團隊,走進巷弄,醫生出診到病患家,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了疼痛控制,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悲傷輔導……等等,讓病人與家屬
    主持人:李偉文 來賓:紀錄片導演 詹家龍 http://www.uni967.com/newweb/AOD2_no.php?ID=19899 主題:消失的紫斑蝶 ,看見它美麗的身影 每年四五月,台灣都會有大量紫斑蝶由南返北部繁殖,但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蝴蝶越冬的生態也跟著減少。 紫斑蝶越冬的數量減少
    在高壓的現代生活中,很需要主動的練習暫停,從日常裡暫時抽身,讓自己沉澱,找回生命的主控權,這對每天為了五斗米折腰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是很重要的暫停。 越南著名的一行法師將「暫停」,稱為「正念的修行」,讓我們在「忙茫盲」的快速生活中,暫停下來,重新與內在的自我連線。 以前學生時代,透過考試與寒暑假,生活
    多年前曾經參加一場環保相關的會議,中午用餐休息時,一位官員私下好奇地問我:「誰付你薪水?你們荒野也不接政府的計劃,也不會因這個議題賺到錢,你們怎麼願意這樣付出呢?」 我一下子不知該怎麼回答。 不過,我想,所有在荒野擔任志工的伙伴都能瞭解,我們的付出就是我們的收獲,而且當志工能認識這麼多好朋友,是賺再
    「好熱喔!要不要開冷氣!」雙胞胎女兒姊姊A寶似乎已經受不了今年夏天的高溫! 妹妹不置可否:「我們家冷氣已經好多年沒開了,冷氣口都築了好幾個蜂巢,恐怕要先檢查一下!」 我看著窗外,艷陽下的樹葉一動也不動,也不禁嘆了一口氣:「今年真是熱,我想應該會又是破紀錄的一年,就像今年元月我們社區還下雪,我們這個在
    「你知道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哪兩個國家對民眾划船出海是有管制的?」 答案是北韓跟台灣。 是的,全世界只有這兩個地方,任何人只要想划著船離開海岸線,就必須事先向政府申請,取得核可,才能上船。 以上是海洋大學的退休教授,創辦蘇帆海洋教育基金會的蘇達貞教授告訴我的。我們都叫他拖鞋,學生也都叫他脫鞋教授,
    「在宅老化」要真能做得完整,有沒有社區醫療照護是關鍵,目前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醫師,在他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就組織了成員有三十二人的社區安寧團隊,走進巷弄,醫生出診到病患家,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了疼痛控制,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悲傷輔導……等等,讓病人與家屬
    主持人:李偉文 來賓:紀錄片導演 詹家龍 http://www.uni967.com/newweb/AOD2_no.php?ID=19899 主題:消失的紫斑蝶 ,看見它美麗的身影 每年四五月,台灣都會有大量紫斑蝶由南返北部繁殖,但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蝴蝶越冬的生態也跟著減少。 紫斑蝶越冬的數量減少
    在高壓的現代生活中,很需要主動的練習暫停,從日常裡暫時抽身,讓自己沉澱,找回生命的主控權,這對每天為了五斗米折腰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是很重要的暫停。 越南著名的一行法師將「暫停」,稱為「正念的修行」,讓我們在「忙茫盲」的快速生活中,暫停下來,重新與內在的自我連線。 以前學生時代,透過考試與寒暑假,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自然如何成為倫理體系的一環?自然並不僅止於山,還有海洋、河流、地景(地形、地質現象)等,以筆者過去從事的文化資產業務為例,多數文化資產之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化部,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規定之九種有形文化資產中,其中一種「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我們是天生的獵人,隨時都在狩獵,而狩獵的對象標示著自己的文明程度,現在位於何處。 對人類整體是如此,對個人來說也是。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自然如何成為倫理體系的一環?自然並不僅止於山,還有海洋、河流、地景(地形、地質現象)等,以筆者過去從事的文化資產業務為例,多數文化資產之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化部,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規定之九種有形文化資產中,其中一種「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我們是天生的獵人,隨時都在狩獵,而狩獵的對象標示著自己的文明程度,現在位於何處。 對人類整體是如此,對個人來說也是。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