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源,恢復彼此連結|閱讀筆記《台灣山林百年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倘若森林會說話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回到萬事萬物的根源去尋找,是否有機會回到生命圈之中安身立命,再也沒有漂泊感呢?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何其短,我們從這座島嶼最古老的生態系——檜木原始林去尋根。


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時候,少數檜木存活了下來,有些族群隨著冰河時期陸續南遷至台灣,來自北方的他們選擇雲霧繚繞的山區創造家園,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系統。倘若檜木會開口說話,就可以述說島嶼以及星球的歷史給人類聽,那麼我們就可以跟森林學習身為地球住民的先備知識。


整座森林的聲音連同記憶,一定非常壯觀。

 

然而,除了機器聲,我們什麼也聽不見。於是讀起這本書忍不住悲傷掉淚,《台灣山林百年紀》紀錄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以文字讓人們聽見森林無聲的吶喊,同時感受到劇烈的傷痕仍有待修復,這確實也是一部森林的淪亡史。

 

在進入書籍內容之前,提醒大家可以注意此書的寫作背景,具備時間上的意義:台灣山林政策此刻正在轉型,林務局剛完成第四次森林調查。站在這些基礎上,未來該如何監督政府制訂良好的山林政策,此刻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現在,讓我們一起閱讀,從台灣山林過去百年來的歷史經驗開始學習。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台灣山林百年紀》共分為四部篇章,作者李根政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以多年投入環保運動者的角度書寫。前面兩部先是爬梳台灣山林逾百年所遭遇的浩劫,森林快速消失的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長達七十八年的大伐木時代,始自日本殖民至國府時期,由政府主導、大規模計劃性地砍伐原始森林,一直到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運動才正式終結。


大伐木時代是台灣環境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也種下日後山林災害與水患的遠因,而這段歷史非常不光彩,公部門林業單位跟學界常避重就輕地省略甚至美化,教科書則從未記載,所以森林如何快速淪亡,原因幾乎被人遺忘。

 

第二部述說大伐木之後的另一場浩劫,2002至2012年以國土保安為名實行「造林」,實質上卻是毀林的錯誤政策。


樹種組成多樣的闊葉原始林在過去的開發思維底下被視為林相不良、蓄積低劣而被毀林,改種經濟林。然而,森林並非僅有生產木材的功能,我們不能再走過去經濟造林的錯誤道路。

 

第三部為經濟林的再定位。針對台灣目前的木材消費與自給率,以及國產木材前景、FSC國際森林認證等等主題開啟討論。


第四部則是民間復育山林的實作案例考察。相對於政府的錯誤造林、工程整治,民間社會不分族群的台灣人,正從生態學與在地知識出發,重新向大自然學習。


書中紀錄包涵魯凱族人在達巴里蘭、陳玉峯教授與興隆淨寺在甲仙、嘉義中埔的檳榔園、鎮西堡部落等正向案例,各自以有限的個人或家族力量復育山林,試圖尋找森林百年破壞後的救償之道。

 

今日的烏托邦,明日的現實

 

《台灣山林百年紀》書中還有許多內容值得好好討論,尤其「搶救棲蘭檜木林——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運動」一章讓人窺見保育運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透過細節的閱讀理解,讀者未來無論面對新聞議題或行動參與,就不會只是輕易停留於表面反應,而能敏銳覺察問題的根源。


就像書中介紹的櫸木,主根之堅韌能在懸崖生存,從巨石縫伸向地底深處,立定牢固。這本書正是起了這種作用力,讓更多人理解山林問題的根源、愛護生命圈的根源。

 

一片森林指的不僅眼前所見樹木翠微,而是許多從你眼底隱形的動植物依其特性共生構成之家園。讓人想起最早提出「生物多樣性」一詞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這位憂心物種大滅絕的教授於八十六歲高齡之際寫下「人類世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與《台灣山林百年紀》森林重生之夢相呼應。

 

威爾森以耆老之齡迫切地告訴我們,地球生命多樣性正處於存亡關鍵,目前的保護面積遠不足以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他主張把地球的海陸面積各劃出一半為某種程度的保護區,可以保存八成當下倖存的物種,讓天下生靈有生存繁衍的機會,亦可留存生物體內演化適應的基因,人類物種的生存也得到保障。

 

翻看《半個地球》書中一幅幅生物分類繪圖,智者憂心卻樂觀的話語像一縷魔法煙霧裊裊升起。看似靜態的書頁充滿了聲響,人類以外的生命發出了呼喊,花了三十八億年的地球時間建構,我們永遠無法窮盡如浩瀚繁星般的各種生命所織成的一張網,而你想要恢復彼此之間的連結嗎?


2019年刊載於《綠主張》,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發行


書籍資訊


  • 書名:台灣山林百年紀
  •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 出版:天下雜誌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出版、《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出版、《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內容總結
台灣山林百年紀
5
/5
avatar-img
8會員
23內容數
住在河岸的女子,意識到已然踏上中年之路,決定認真將沿路採集的石頭,變成靈魂的寶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步伐與擁抱 的其他內容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4/5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4/5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踏入花蓮的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迎面而來的是清新的自然氣息,彷彿置身於一片靜謐的綠洲。這裡的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樹葉香,令人心曠神怡。遊樂區內有多個展館,展示早年林業生產的過程,以及自然界的奧秘。 首先,走進林業生產館,彷彿穿越時光回到過去。各種早期使用的工具和機械設備,栩栩如生的模型,展現了過去伐木場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臺灣油杉是臺灣特有種、冰河孓遺植物,具科學研究及基因保存價值。本文闡述了「臺灣油杉」的歷史價值和在「0km 山物所」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文章中也提及了森林療癒的概念和意義。文章帶領讀者走進大自然,感受身心靈舒緩的狀態,是一趟充滿感恩和探險的旅程。
相信住在台北的讀者應該對周圍的山林不陌生,因為台北基本上就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周圍的山台北市民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去健行過,一定也順便接觸森林,那森林背後問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以下篇幅介紹。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踏入花蓮的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迎面而來的是清新的自然氣息,彷彿置身於一片靜謐的綠洲。這裡的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樹葉香,令人心曠神怡。遊樂區內有多個展館,展示早年林業生產的過程,以及自然界的奧秘。 首先,走進林業生產館,彷彿穿越時光回到過去。各種早期使用的工具和機械設備,栩栩如生的模型,展現了過去伐木場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臺灣油杉是臺灣特有種、冰河孓遺植物,具科學研究及基因保存價值。本文闡述了「臺灣油杉」的歷史價值和在「0km 山物所」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文章中也提及了森林療癒的概念和意義。文章帶領讀者走進大自然,感受身心靈舒緩的狀態,是一趟充滿感恩和探險的旅程。
相信住在台北的讀者應該對周圍的山林不陌生,因為台北基本上就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周圍的山台北市民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去健行過,一定也順便接觸森林,那森林背後問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以下篇幅介紹。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