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源,恢復彼此連結|閱讀筆記《台灣山林百年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倘若森林會說話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回到萬事萬物的根源去尋找,是否有機會回到生命圈之中安身立命,再也沒有漂泊感呢?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何其短,我們從這座島嶼最古老的生態系——檜木原始林去尋根。


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時候,少數檜木存活了下來,有些族群隨著冰河時期陸續南遷至台灣,來自北方的他們選擇雲霧繚繞的山區創造家園,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系統。倘若檜木會開口說話,就可以述說島嶼以及星球的歷史給人類聽,那麼我們就可以跟森林學習身為地球住民的先備知識。


整座森林的聲音連同記憶,一定非常壯觀。

 

然而,除了機器聲,我們什麼也聽不見。於是讀起這本書忍不住悲傷掉淚,《台灣山林百年紀》紀錄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以文字讓人們聽見森林無聲的吶喊,同時感受到劇烈的傷痕仍有待修復,這確實也是一部森林的淪亡史。

 

在進入書籍內容之前,提醒大家可以注意此書的寫作背景,具備時間上的意義:台灣山林政策此刻正在轉型,林務局剛完成第四次森林調查。站在這些基礎上,未來該如何監督政府制訂良好的山林政策,此刻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現在,讓我們一起閱讀,從台灣山林過去百年來的歷史經驗開始學習。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台灣山林百年紀》共分為四部篇章,作者李根政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以多年投入環保運動者的角度書寫。前面兩部先是爬梳台灣山林逾百年所遭遇的浩劫,森林快速消失的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長達七十八年的大伐木時代,始自日本殖民至國府時期,由政府主導、大規模計劃性地砍伐原始森林,一直到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運動才正式終結。


大伐木時代是台灣環境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也種下日後山林災害與水患的遠因,而這段歷史非常不光彩,公部門林業單位跟學界常避重就輕地省略甚至美化,教科書則從未記載,所以森林如何快速淪亡,原因幾乎被人遺忘。

 

第二部述說大伐木之後的另一場浩劫,2002至2012年以國土保安為名實行「造林」,實質上卻是毀林的錯誤政策。


樹種組成多樣的闊葉原始林在過去的開發思維底下被視為林相不良、蓄積低劣而被毀林,改種經濟林。然而,森林並非僅有生產木材的功能,我們不能再走過去經濟造林的錯誤道路。

 

第三部為經濟林的再定位。針對台灣目前的木材消費與自給率,以及國產木材前景、FSC國際森林認證等等主題開啟討論。


第四部則是民間復育山林的實作案例考察。相對於政府的錯誤造林、工程整治,民間社會不分族群的台灣人,正從生態學與在地知識出發,重新向大自然學習。


書中紀錄包涵魯凱族人在達巴里蘭、陳玉峯教授與興隆淨寺在甲仙、嘉義中埔的檳榔園、鎮西堡部落等正向案例,各自以有限的個人或家族力量復育山林,試圖尋找森林百年破壞後的救償之道。

 

今日的烏托邦,明日的現實

 

《台灣山林百年紀》書中還有許多內容值得好好討論,尤其「搶救棲蘭檜木林——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運動」一章讓人窺見保育運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透過細節的閱讀理解,讀者未來無論面對新聞議題或行動參與,就不會只是輕易停留於表面反應,而能敏銳覺察問題的根源。


就像書中介紹的櫸木,主根之堅韌能在懸崖生存,從巨石縫伸向地底深處,立定牢固。這本書正是起了這種作用力,讓更多人理解山林問題的根源、愛護生命圈的根源。

 

一片森林指的不僅眼前所見樹木翠微,而是許多從你眼底隱形的動植物依其特性共生構成之家園。讓人想起最早提出「生物多樣性」一詞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這位憂心物種大滅絕的教授於八十六歲高齡之際寫下「人類世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與《台灣山林百年紀》森林重生之夢相呼應。

 

威爾森以耆老之齡迫切地告訴我們,地球生命多樣性正處於存亡關鍵,目前的保護面積遠不足以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他主張把地球的海陸面積各劃出一半為某種程度的保護區,可以保存八成當下倖存的物種,讓天下生靈有生存繁衍的機會,亦可留存生物體內演化適應的基因,人類物種的生存也得到保障。

 

翻看《半個地球》書中一幅幅生物分類繪圖,智者憂心卻樂觀的話語像一縷魔法煙霧裊裊升起。看似靜態的書頁充滿了聲響,人類以外的生命發出了呼喊,花了三十八億年的地球時間建構,我們永遠無法窮盡如浩瀚繁星般的各種生命所織成的一張網,而你想要恢復彼此之間的連結嗎?


2019年刊載於《綠主張》,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發行


書籍資訊


  • 書名:台灣山林百年紀
  •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 出版:天下雜誌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出版、《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出版、《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步伐與擁抱
9會員
34內容數
住在河岸的女子,意識到已然踏上中年之路,決定認真將沿路採集的石頭,變成靈魂的寶石。
我的步伐與擁抱的其他內容
2024/08/12
從那之後,跑步成為我對自己發出求救信號的方式,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快倒了、快瘋了、快崩潰了,那麼就獨自出發去跑步吧!尤其是漫無止境、毫無時間感地亂跑。有一則來自印地安部落耆老的智慧,當一個人憤怒時,就朝遠方直線行走,走到憤怒消失為止,在該處插一根樹枝。我想,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跑步。
Thumbnail
2024/08/12
從那之後,跑步成為我對自己發出求救信號的方式,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快倒了、快瘋了、快崩潰了,那麼就獨自出發去跑步吧!尤其是漫無止境、毫無時間感地亂跑。有一則來自印地安部落耆老的智慧,當一個人憤怒時,就朝遠方直線行走,走到憤怒消失為止,在該處插一根樹枝。我想,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跑步。
Thumbnail
2024/08/10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2024/08/10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2024/08/10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2024/08/10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隨着人們對木材需求增加,伐木公司對於雨林開墾越來越嚴重,導致不少原生雨林受到破壞。正當環保組織大聲疾呼,表示地球先生已經病倒了的時候,這些伐木公司表示它們會在砍伐原生樹木後,在當地種植速生樹木,這些樹木生長速度比原生樹木需要較短時間長成,這樣形成伐木對雨林沒有構成重大傷害的樣子。  可惜的
Thumbnail
隨着人們對木材需求增加,伐木公司對於雨林開墾越來越嚴重,導致不少原生雨林受到破壞。正當環保組織大聲疾呼,表示地球先生已經病倒了的時候,這些伐木公司表示它們會在砍伐原生樹木後,在當地種植速生樹木,這些樹木生長速度比原生樹木需要較短時間長成,這樣形成伐木對雨林沒有構成重大傷害的樣子。  可惜的
Thumbnail
前言 光看書名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應該走的是小川糸那種溫馨療癒的路線,但看到封面的工廠和巨人又讓我感到疑惑,到底是走溫馨路線還是奇幻文學,打開書之後我才發現這兩個類型很巧妙的融合在這本書當中,溫馨中夾雜著殘忍,奇幻中帶點現實。 有歷史脈絡的小說 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國民黨政權移轉到台灣之後的年代
Thumbnail
前言 光看書名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應該走的是小川糸那種溫馨療癒的路線,但看到封面的工廠和巨人又讓我感到疑惑,到底是走溫馨路線還是奇幻文學,打開書之後我才發現這兩個類型很巧妙的融合在這本書當中,溫馨中夾雜著殘忍,奇幻中帶點現實。 有歷史脈絡的小說 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國民黨政權移轉到台灣之後的年代
Thumbnail
身為森林人對於職涯出路總帶著內心疑惑? 「是產業沒有讓我們看見未來,還是我們沒有讓產業看見未來呢? 到底是市場不懂森林系的價值在哪,還是森林系不懂市場想要的價值呢?」 我認為市場因為不了解森林,而難以理解它的價值,反過來也因為我們對於市場的不理解,所以難以發揮更大的價值,這都是我們要努力創造的!
Thumbnail
身為森林人對於職涯出路總帶著內心疑惑? 「是產業沒有讓我們看見未來,還是我們沒有讓產業看見未來呢? 到底是市場不懂森林系的價值在哪,還是森林系不懂市場想要的價值呢?」 我認為市場因為不了解森林,而難以理解它的價值,反過來也因為我們對於市場的不理解,所以難以發揮更大的價值,這都是我們要努力創造的!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起初一無所有,而後無所不有」 這是本書的第一句話,我喜歡這句富有哲理的一句話。 人類在地球上只有短短二十萬年,既貪婪又霸道地略奪一切。沈默正直的古木參天,巍巍然在地表上四億年,人類大肆砍它,破壞了生態平衡,它不直接哭泣,但它的恆久默默反撲人類生命希望。幾億年下來歷經數次地球大浩劫,樹,依然挺立!
Thumbnail
「起初一無所有,而後無所不有」 這是本書的第一句話,我喜歡這句富有哲理的一句話。 人類在地球上只有短短二十萬年,既貪婪又霸道地略奪一切。沈默正直的古木參天,巍巍然在地表上四億年,人類大肆砍它,破壞了生態平衡,它不直接哭泣,但它的恆久默默反撲人類生命希望。幾億年下來歷經數次地球大浩劫,樹,依然挺立!
Thumbnail
現在的人被教育著為了生存而種植作物生產食物,沒有人懷疑這是錯誤的,森林裡充滿著各種的植物動物,可以食用的植物俯拾即是,只是人類缺乏對於各種可以食用植物的認識,住在原始森林部落裡的人們,可以應用著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生存,辨識著各種可以食用的植物或者藥草,因此就算沒有耕作或者醫生他們還是能夠本能的生存.
Thumbnail
現在的人被教育著為了生存而種植作物生產食物,沒有人懷疑這是錯誤的,森林裡充滿著各種的植物動物,可以食用的植物俯拾即是,只是人類缺乏對於各種可以食用植物的認識,住在原始森林部落裡的人們,可以應用著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生存,辨識著各種可以食用的植物或者藥草,因此就算沒有耕作或者醫生他們還是能夠本能的生存.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Thumbnail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