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8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觸),追求終極目標——涅槃,所以稱為人天導師。
【佛陀為比丘和比丘尼制定戒律】
對於出家眾,佛陀隨著因緣來制定比丘和比丘尼,戒條以約束他們的身口意,利益修行。戒是趨向解脫的根本,依著戒律如法行持與修行,可以達到諸多禪定的境界和消除眾多煩惱的智慧。戒律是讓佛法延續傳承的重要法寶,有戒律與精進持守的比丘和比丘尼,佛法得以長久不衰。
圓滿戒德後,佛陀會教導止禪和觀禪。
【指導止禪以淨化心意】
淨化自己的心意是佛弟子的理想,因此佛陀指導弟子們修行止禪,平息人們散亂、飄蕩的心。止業處(samatha)的修習是通過正念,讓心不忘失地守住于單一目標上,長期訓練,便能調伏散亂之心。凡夫未受訓練的心,從無始輪迴以來,即四處飄蕩,若不用正念之繩將之拴在禪修的業處上,如呼吸(出入息念),讓其集中,則很容易想入非非,與煩惱相應,甚至走向邪惡,這是心的傾向。
正如《法句經:惡品》第116偈頌所說:
心樂於惡法。
佛陀教導四十種禪修的業處,如出入息念、白骨想、四界差別觀、三十二身分、十遍等,以平息及調伏眾生紛亂騷動的心。
佛陀教導不同的業處,是為了適應眾生不同的根性〔carita〕。對貪根比較重的眾生,佛陀就教導他們觀想,十種死屍腐爛的狀況,或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由三十二不淨的部分,如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等組成,這種修習可以協助眾生克服,對自己及他人色身的貪欲
瞋根重的眾生,佛陀教導他們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慈〕是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
〔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希望拔除別人的痛苦。
〔喜〕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富裕;
〔捨〕是以智慧瞭解到業,是一切眾生的主人或遺產,眾生的得失、苦樂都與業相關,因此產生一種不執著、中捨地對待他人的心境。
對於癡根重及心散漫的眾生,出入息念和地、水、火和風遍是理想的業處。
對於信心強的眾生,佛陀指導他們觀想或隨念佛、法、僧的功德,或憶念自己慷慨大方佈施的功德,以便能激發歡喜心,再由歡喜而生輕安,從輕安而得定。
對於慧根強的眾生,則適合觀生命之無常,死亡隨時隨刻發生的死隨念,或分別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四界分別觀」(界差別觀)。
當一切煩躁騷動的心通過心一境性(ekaggatā),統一在單一目標而得以安止,心就會變得集中、輕快、柔軟、易操作、清澈及寧靜。有定的心就能如實知見五蘊或名色的真實本質。正如世尊開示:
比丘,你們應當培養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夠如實知見。
何謂如實知見?
色的生與滅,受的生與滅,想的生與滅,行的生與滅,
識的生與滅。
——《相應部•蘊品•三摩地經》
因此,在修行的道路上,定的培育至關重要,雖然經典沒有明文規定要達到禪定的境界,剎那定或近行定是基本要求。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