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書信 (8)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示廓然居士 (謝機宜)

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矣。

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

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

【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

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

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捿泊;生死魔無捿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

所以道:「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

得到這箇田地了,儘作聰明、儘說道理,皆是大寂滅、大究竟、大解脫境界,更非他物。

故,盤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

未得如是,【直須行、住、坐、臥,勿令心、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自然不著用力排遣矣】。

思之。

龐居士一日、在草菴中獨坐,驀地云:「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

龐婆聞得,接聲云:「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女子靈照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喫飯困來睡。」

妙喜曰:此三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

若以心、意、識摶量卜度,非獨不見三人落著處,十二時中,亦自昧却自己本地風光、不見本來面目,未免被難、易、不難易牽挽,不得自在。

欲得自在,請將此三人道底、作一句看。

妙喜已是拖泥帶水、下註脚了也。

古德有言:「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只恐當人信不及,於日用、應緣處,被外境所奪,不能純一做工夫,則成間斷。

當間斷時,未免方寸擾擾;正擾擾時,却是箇好底時節。

佛言:「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便是這箇道理也。

這箇道理、說似人不得,唯證悟者,舉起、便知落處。

梁武帝問達摩:「朕造寺、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曰:「無功德。」

帝曰:「云何無功德?」

達摩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之隨形,雖有、而非實。」

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始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答曰:「廓然、無聖。」

曰:「對朕者誰?」

答曰:「不識。」

帝不契。

達摩遂渡江之魏。

如今,要見真功德,不用別求,只向「不識」處薦取;若透得此二字,一生參學事畢。

祖師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真實契此心者,內、不見有能證之人,外、不見有所證之法。

祖師說箇「轉處」、與「隨流」,皆為迷此心、向外取證之者,赴箇程限耳。

佛說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只是說程限底文字而已;若謂:如來實有恁麼事,則是謗佛、法、僧。

心火熾然、熠熠不息,貪欲、瞋恚、癡繼之,如鉤鎖連環、相續不斷;若無猛烈志氣,日月浸久,不覺、被五陰魔所攝持。

若能一念緣起無生,不離貪欲、瞋恚、癡,倒用魔王印,驅諸魔侶、以為護法善神。且非彊為,法如是故。

故,淨名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增上慢,謂:大闡提、敗善根、非器眾生,不信有佛乘、生死岸頭可憑、可仗者。如此輩人、雖不信,然亦於平等法、無所欠少。

龐居士問馬大師、云:「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時,如何?」

祖云:「我這裏無水、亦無舟,更說甚麼筋骨?」

居士於言下、頓息諸緣,遂回南嶽,見石頭和尚。

一日,石頭問居士:「自見老僧後,日用事、作麼生?」

居士云:「若問某甲日用事,直是無開口處。」

頭云:「知子恁麼,方始問子。」

居士遂述一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這箇是俗士中、參禪樣子,決欲究竟此事,請依此老法式。

彼既丈夫,我寧不爾?不可忽。

勉之!勉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五、示無相居士 (鄧直殿子立)
四、示妙證居士 (聶寺丞)
三、示智通居士 (黃提宮伯成)
二、示東峰居士 (陳通判次仲)
五、示無相居士 (鄧直殿子立)
四、示妙證居士 (聶寺丞)
三、示智通居士 (黃提宮伯成)
二、示東峰居士 (陳通判次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