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生命的未來思考

畢業典禮-生命的未來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來,很多學校都在進行畢業典禮,我也以家長的身分參加了一場國高中生的畢業典禮,也勾起我三四十年前的回憶。

基本上,和三四十年前相對照,「畢業典禮」的結構沒有變化多少:典禮的前面是一些「大人們」致詞,這些「大人們」不是地方士紳,就是有捐錢或爭取福利到學校的民代。大家說的都是吉利話,如「鵬程萬里」⋯之類的,好像畢業後,大家都可以一展長才,前途光明順利。再來就是各式奬項頒發,中間穿插幾個表演節目。 唯一不同的是,相較於之前,台下的管控較少:台上走的是校方安排好的流程,而台下則是有許多各自的「劇場」在進行:家長私下拍照的拍照;也常見三五成群的同學們拿著花束比出各種姿勢⋯。全埸似乎都沈浸在歡樂喧鬧的氣氛。我在想:這裏畢業的同學們,並非每個人都「鵬程萬里」。不知有多少人即將面臨生命中的酸甜苦辣⋯,畢業,標誌著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同時也是另一人生階段的展開,未來的人生道路還長的呢,這些畢業的學生們,都準備好了嗎,迎接未來的人生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由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未來會面對什麼,所以也不知道怎麼準備,於是對人生的態度變成:你願意接受未來的人生所發生的一切嗎?心理學曾告訴我: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人生,實則不然,這是一種控制的錯覺,以為我們可以「計劃」人生。但是當我們把人生攤開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人生有許多時間是被限制作為的:我們小時候很單純,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和學校兩種系統中,而我們在其中,幾乎都是被「規定好」生活著,比如在學校何時到校上課?何時下課?要上什麼課?又或是在家中何時上床睡覺?鮮少能完全自己決定,我們活在一個外在已經規劃好的結構之中。到長大後,投入職場角色和家庭角色,我們也是身處在既定的系統之中,只要配合,生活就可以過下去,不需要太多想法。

但是那些沒有在結構裏的人呢?比如沒有升學、失業的人呢?首先,當他們一畢業之後,就失去了在社會的位置,一個可以被自己及他人指認的位置,也就是說,他會面臨自己何去何從的處境,周遭的人會不斷地問他:「你現在在做什麼?」,翻成白話一點,就是「你現在在讀書?還是在哪裡工作?」,好像人必須讀書或工作才能因應這樣的社會性提問,如果沒有讀書或工作,就好像自己不應該如此耍廢,所以很多人在畢業後,若不繼續升學,很快地就去找一份自己可以做的工作跳進去待著,如此就心安了,面對親友的提問,可以很理直氣壯地回答。

但這樣的工作對自己的人生來說,真的是需要的嗎?

很多人其實也不太想這些,因為生活下來,就配合既定的外在環境結構,倒也過得平穩。可是一旦外在結構有所破損,不再能有效地配合時,很多人就開始在想,我要怎麼生活?生命中有那麼多時間我要怎麼過,才是我想要? 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其實已然限制我部份的自由,我只能在現實的狀況下選擇生活,我只是單純地趨吉避凶生活嗎?那和其他動物有何不同?原來一個人生階段結束之後,而未開始新階段之際,其實是能夠好好思考自己未來人生的重要時間,你可以像我這樣問自己:「如果沒有外在的環境結構,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或許一時之間不會有答案,但卻能夠提昇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意識生活的高度。

以上這種種思考,都是由畢業典禮帶給我的啟發。畢業,不僅是一個生命階段的終結,它同時也在宣告我們的人生接下來要往哪兒走,是一種告別,也是一種啟始,在這當兒,值得我們去思考未來的人生。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6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