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日系侘寂美學的療癒音樂:專訪林明儀《詩與待宵花 - 日系療癒輕音樂》

當琴音作響,你能否聽見月下的一抹暗香?

來自台南的新生代作曲家 林明儀,因從小在YAMAHA學琴,接觸到許多日本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在耳濡目染下,就自然地將日系音樂的概念和特色,融入進自己的作品血液中。他將詩意的想像結合生命經歷化作音樂,詮釋出細膩而富有靈性與禪意的獨特美學。
《詩與待宵花》這張專輯是明儀的第一張專輯,以鍵盤演奏為主,搭配空靈且帶有日式風情的配器。他運用充滿神話色彩的瑰麗奇思,來描摹亦實亦幻的景致,像是:被雨水浸濕的荼蘼、迷霧森林中的靈鹿、起舞的櫻瓣、海洋般成片閃爍的螢火蟲等等。 僅僅是聽到專輯中的樂音,腦海中就會浮現富有詩意的畫面,再聽下去,連身邊周圍都被舒緩的風景包圍,實在太有魅力了!
我們就來請林明儀跟我們分享這張專輯的一些事情吧!

關於《詩與待宵花》的九個問題

Q:恭喜明儀發行了個人第一張專輯,感覺如何?
A:之前發行過單曲專輯,這是我個人的第一張完整專輯。從與風潮的嫚烜老師接洽,到完成專輯,這一路上是充滿感恩的,一方面很感謝風潮給我創作的方向與空間,更是尊重以及欣賞屬於我的日系風格,讓我能在自己熱愛的聲響中發揮。也很能認同風潮音樂在身心靈藝術上的重視與發展,同時與我的理念相符,希望能用音樂幫助人們得到平靜與喜樂。
Q:專輯名稱是《詩與待宵花》,你有看過待宵花嗎?他給你什麼樣子的感覺?
A:老實說,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待宵花(月見草),查了文獻才知道這是一種在黃昏盛開、早晨凋零的花,第一個念頭是我看見她的與眾不同,不與其他植物爭艷,而是依照自己的時區盛開。
月見草顧名思義,綻放時只有月亮看見,在稍縱即逝的夜晚才能看見待宵花短暫的美,也對應了我在這張專輯想說的:生命中的每一刻風景都在看見的那一瞬間,烙印同時消失,每一個瞬間是如此獨一無二。
圖 / 國家公園典藏
Q:想問問明儀,在製作這張專輯的過程中,有什麼參照的資料或畫面嗎?是怎麼產出這樣富有浪漫氣息、又舒壓療癒的作品的呢?
A:我是個從小被爸媽帶著到處遊山玩水的孩子,長大後遺傳愛玩的基因,無論下課、下班、假日、閒來無事就會給自己找定點去走走,所以我對這張專輯的想像,是寫下到各地旅行的風景,看遍世間的美,最後一首作品《歸途》,就像看完了風景踏上返家歸途,再準備下一次的旅行。
另外想特別分享的,說起來有些害羞~在創作專輯的這一年,我遇見了現在的另一半,我們是彼此的初戀,對方雖不是學藝術,但熱愛藝術及文學。
專輯中有幾首樂曲解說,我的腦中有畫面,但怎麼寫都無法用文字表達,於是與另一半討論後,他把我想呈現的風景寫成詩,成為樂曲解說,他不但精準描繪我的想像,更用唯美的文字昇華它們,我相信對藝術家來說,遇見一個能夠理解自己作品的人,是如此難能可貴的事。
Q:這真的是很難得的事!非常為明儀開心啊~聽明儀的作品,是可以看到風景的,你自己經歷中有特別令你印象深刻的畫面嗎?
A:最印象深刻的,絕對是去年登上玉山主峰的那一刻,當天我們凌晨兩點從排雲山莊出發登頂,沿路模黑走在懸崖邊的碎石坡上,抬頭滿天星空,在距離主峰最後200公尺,天空慢慢從全黑開始露出光線,形成一條絕美的金色天際線,放眼望去,玉山山脈慢慢呈現翠綠、萬里無雲的寶藍色天空,在它們之間就是太陽光往大地放射光芒。
抵達主峰後,我們看著東北亞第一的日出在眼前綻放,那是必須用雙腳走過20公里的山路,爬上海拔3952公尺才能體會的美景。
Q:真是一段好震撼的旅程,能夠用音樂轉化這樣的美景是很厲害的能力啊!彷彿我們也聽見了那樣的震撼與感動!是說,你有提過自己偏好日本音樂,有推薦什麼最令你著迷的作品或創作者嗎?
A:日本人是一個重視美與情感的民族,尤其擅長刻畫「細膩」與「優雅」。我這一生奉為標竿的音樂家是坂本龍一,他總能用最簡單的動機、最少的和弦寫出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是坂本龍一」的音樂,如同他的鋼琴作品《Aqua》,樸素且平靜,卻好像道盡了無數話語,對我而言,那是一個至高卻溫暖的境界。
而我自己為日系音樂下的註解是:「樸素、靜謐、糾結、典雅」
Q:專輯的英文名稱可以看到有一個詞「wabisabi」,明儀對侘寂(日語:侘び寂び Wabi-sabi)的看法是什麼?這個哲學給了你什麼樣子的啟發?
A:提到侘寂,就要先聊到日本三大美學:物哀 (Mono Aware)、幽玄 (Uken)、侘寂(Wabisabi) 對我而言這三個不只是美學觀,更是一種生命觀,且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把人類的歲數分成三等分: 物哀 如同1~30歲的人們,盡情的體驗生命,感嘆萬物之美。 幽玄 如同30~50歲的人們,稜角被磨圓,能更模糊抽離地看待世間。 侘寂 如同50~80歲的人們,歷經人生百態,最後生命回歸簡樸,就像坂本龍一在生命最後幾年,創作時桌上只有一支鉛筆和一杯白開水。
而侘寂的美學是萬物回歸本質,欣賞樸實、不完美的美,因此對我而言,侘寂是一種需透過生命的歷程才能體會的境界,當我們看過的風景多了,才越能夠欣賞造物者賦予世間萬物最原始的樣貌。
在寫這張專輯的同年,我舉辦了人生第一場全創作音樂會,標題就叫《物哀》,我的人生也正準備邁入三十年。我希望自己能依循著這三個美學脈絡活出日本文化的典雅。
Q:明儀怎麼會想製作療癒專輯?對於療癒音樂,你有什麼樣的見解或期許嗎?
A:「希望用音樂幫助人」,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也是我持續創作的核心意念,我自己其實從20歲就接觸修行,九年來每天定時禪定,明白現代人活在環境破壞及過度科技的社會中,身心都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而一般大眾很少花時間停下腳步、往內看、甚至是與自身靈性對話。
因此我同時也跟一位身心靈導師合作,製作冥想音樂,希望透過這樣的療癒音樂,能夠協助大眾沉下心來,思考、與體會生命的本質。
Q:如果要明儀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曲子,會推薦哪一首?
A:我自己最喜歡〈月見〉,弦律及和聲風格最日系,同時也是創作卡關最久的一首 (笑)。
〈月見〉是以去年月全食為靈感創作的,曲子的運行描繪月食的光影變化,從寧靜到流動、到昇華、最後回歸寧靜,一切的美都不過盛、恰到好處。
Q:接下來如果要繼續創作,會想延伸什麼樣的主題?
A:我想創作會隨著生活脈絡去前進,所以也不給自己設限,希望能夠繼續療癒人心、引導大眾放鬆感受美的事物。
延伸主題的話,我對日本京都有著狂熱的迷戀,想把我在京都看見的所有風景寫成一張專輯,或者把我對山林大自然的熱愛創作成療癒音樂,也是我很期待的方向!

如同行旅過後夜色漸深,我們將隨著明儀的樂音踏上歸途,路盡之處是一朵入夜後才盛放的待宵花,和我們一起見證了日月升落的每一幅風景。
就像侘寂的概念,明儀也同樣展現他對簡單、真實但稍縱即逝的生命狀態表示重視和感激,用藝術呈現他對自然世界美的感知。明儀的作品以一種優雅的方式,來描述什麼是自然和純淨,並以最自然、最原始的形式察覺任何事物的美。

《詩與待宵花 - 日系療癒輕音樂》曲目

1.櫻吹雪Flower Shower 東風拂過枝頭,灑下漫天不凍人的粉色春雪。
2.幽玄之森Hazy Woods 身處汪洋的綠意中,聽見風在樹梢頃刻的駐足。
3.洋海晨光Morning Seashore 日光點亮海平面,悄悄熨燙未醒的夢。
4.雨後荼蘼Dewy Petal 開到荼蘼的春色,尾聲是一場陣雨。
5.螢海Hotaru 流動的金色繁星,正輕吻低垂的夜幕。
6.水面鏡Water Mirror 流水在地窪躺下,無言地承接整個顛倒的世界。
7.靈Spirits 銀鹿踩碎映在水潭裡的薄霧,隱身在蓊鬱的密林中。
8.綺羅星Among All the Stars 銀河流動的回音,記憶了一次星間飛行。
9.月見Eclipse 當天狗走遠,夜空只剩朱色凶邪褪去後的皎潔。
10.歸途Way to Go 回首不過是來時路。

關於林明儀

6歲於YAMAHA學電子琴,15歲考取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雙主修鋼琴、電子琴。2017年考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impact音樂學程。
2013年以電子琴自創曲《祖道》獲得YAMAHA全國電子琴大賽冠軍,同年9月代表台灣赴泰國參加YAMAHA亞太地區電子琴大賽。在音樂創作及跨界藝術合作上積極發展,2017受邀擔任《珍愛‧似水年華》可成科技企業慈善演唱會之音樂總監、編曲。同年接受鍾興民老師指導,參與製作《有一種喜歡》電影配樂、《蝸牛與黃鸝鳥》電視劇配樂。
2018年參與製作北藝大impact學程聯合展演《硬派》、《硬派融合》、《硬派遊戲》於河岸留言演出,同年受邀擔任《2018關渡國際動畫節》之動畫配樂組評審。於北藝大impact學程畢業公演——音樂舞台劇《夜夜剩歌》,擔任製作人、音樂總監、編劇。
2020-2021年任職於安譜音樂,製作《璞草園》形象廣告配樂、風潮音樂《謐境 – 東方冥想樂集》〈奔流〉、《一定帶你回家》微電影配樂,發行室內樂創作專輯《祖道》、《花待人》。
2022共同創立《愚可室內樂集》,擔任駐團作曲家。於《台灣摯友・安倍晉三紀念音樂會》擔任演出及編曲、逆風劇團年度音樂劇《青春日記簿III:孤鳥》擔任作編曲、慈濟青年30週年紀念專輯《星火》擔任編曲。製作《幸福久久窩》企業形象歌曲、大稻埕藝術節・逆風劇團音樂劇。舉辦《物哀》林明儀作品解說音樂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