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並不會改變花香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語言本身就是霸權。語種是,口音也是;學與不學是,現在連說與不說都是。

語言之外

金曲獎甫落幕,自己關注的音樂人紛紛得獎,為他們開心之餘,「語言」又再度成為大家爭吵的契機。
鄭宜農的《水逆》幾乎成為我去年播放次數最多的專輯,除了這些歌曲本來就在我厚厚的同溫層之內,再加上碰巧在準備閩南語檢定期間,後來甚至直接將歌曲拿來當作是聽寫測驗。
不過,無論是什麼語言,《水逆》之所以能夠讓我無限次的循環播放,更多是音樂本身,以及歌詞背後所要表達的意涵。
所以,語言有那麼重要嗎?
大學的華語課程常常在討論,如何學習語言,又是什麼推動或阻擋了語言學習。本土語言教育隨著認同的改變,以及雙語教育政策的附帶效應,在近年愈發地被重視,說「母語」似乎塑造出一個新的認同,而為了守護脆弱的心靈,玻璃心並沒有被強化,而是安裝了高敏感的探測器。

找到自己的舌頭

純粹計算義務教育中的英文學習,至少也有十年了,但卻怎麼也沒愛上過英文過,甚至小時候還誇口,要是能把自己的中文能力分個五分之一給英文,大概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如果英文是扶不起的阿斗,日文學習是畢業焦慮的狗急跳牆,那麼台語就是來台北之後才發現的寶藏。
有人說,在情緒激動時,脫口而出的語言就是自己的母語。一開始台語對我來說,僅只是跟長輩溝通的語言,甚至還常常我用台語和家裡的長輩說話,他們卻又用中文回答我的荒謬情境。直到一個人來台北生活,被各種鳥事纏身時,激動地辯論到一半,自己卻換了聲道,那一瞬間大家都愣了一下,雖然問題沒有被解決,但氣氛緩和了不少。那時才發現,也許台語也能算上我的母語之一,也才開始了台羅、白話字的學習之路。

並不一定需要語言

「語言只需要學習一次。」書上是這麼說著的,說人只需要從頭開始學一次自己的母語,其他的學習都是後設的比較。
這個聽起來輕鬆又不負責任的說法,可是讓我痛苦好久。直到再次讀到了《羅密歐與茱麗葉》,所謂的「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芬香如故」才突然恍然大悟,關於書中語言武斷性的意義。
於是,從來都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一個人所表達的真正意涵,就連訴說的衝動,都必須壓抑著、仔細地挑選最接近的詞彙來表達。在蒙上眼睛、摀住耳朵之後,所有的喧嘩只是無人觀看的獨角戲。
avatar-img
2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語言是假的,就連現在我說的話也是。」某一次莫名其妙的塔羅體驗時,他是這麼告訴我的。
「語言是假的,就連現在我說的話也是。」某一次莫名其妙的塔羅體驗時,他是這麼告訴我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很寬泛的形容詞。 打個比方說,中文領域中,一位學富五車的大教授、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學家、以及不學無術的在下我,都是「中文母語使用者」,但我們的中文水準一致嗎?顯然我比前述的兩位差多了。 那「母語水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在語言學上,自有研究討論後天習得者和第一語言習得者間的差異。
從以前就有看藝人分享刻意練習這件事情,我原本覺得只要長期頻繁的練習,我就能到一個程度。 關於歌唱,我剛才聽我以前唱的台語歌,完全就是災難!😆也許對部份人來說,我音準、拍子準、聲音好聽就很好了,但是沒有感情、情緒、口氣,聽起來就是平淡無奇,加上我原本就不常使用台語說話或是唱歌,聽起來有點「草零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近年吹起母語風,每個族群只要打著母語為旗號,文化部都支持。台文,客語,新住民,以前的九族一查嚇死,發現早就該改名16族文化村了。在學校積極推動母語教學下,可憐的莘莘學子又多個幾個科目要學,之前一直搞不懂,母語這東西不就在家裡學就好,你家裡都不講了在學校學有什麼用? 直到有一天看到阿姨提到了共產黨裂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語言是一種聲波,頻率對了,力量無窮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很寬泛的形容詞。 打個比方說,中文領域中,一位學富五車的大教授、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學家、以及不學無術的在下我,都是「中文母語使用者」,但我們的中文水準一致嗎?顯然我比前述的兩位差多了。 那「母語水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在語言學上,自有研究討論後天習得者和第一語言習得者間的差異。
從以前就有看藝人分享刻意練習這件事情,我原本覺得只要長期頻繁的練習,我就能到一個程度。 關於歌唱,我剛才聽我以前唱的台語歌,完全就是災難!😆也許對部份人來說,我音準、拍子準、聲音好聽就很好了,但是沒有感情、情緒、口氣,聽起來就是平淡無奇,加上我原本就不常使用台語說話或是唱歌,聽起來有點「草零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近年吹起母語風,每個族群只要打著母語為旗號,文化部都支持。台文,客語,新住民,以前的九族一查嚇死,發現早就該改名16族文化村了。在學校積極推動母語教學下,可憐的莘莘學子又多個幾個科目要學,之前一直搞不懂,母語這東西不就在家裡學就好,你家裡都不講了在學校學有什麼用? 直到有一天看到阿姨提到了共產黨裂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語言是一種聲波,頻率對了,力量無窮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