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25屆台北電影節|《盛琴光年》Bread and Salt短評:在瑣碎的日常裡,疊映恐同與種族歧視危機

不知不覺,來到北影觀影筆記的最後一篇。這次選的電影是來自波蘭的《盛琴光年》,當時選這部片完完全全只是出於一個膚淺的理由,畫面和音樂美地不像話!實際看完之後,覺得這部電影真正可觀之處在於無痕的日常感營造功夫。事後查資料之後才發現導演達米安.柯楚大量起用素人演員,難怪他們之間無論嬉鬧或閒聊,看起來都帶有紀錄片的真實感。
這是唯一一部我和友人J看完之後,兩人意見完全分歧的電影,J走出影廳跟我說:「在幹嘛?它完全沒有情節耶」不過,我認為正是這種純粹呈現角色日常狀態,但卻能在這種稀鬆平常的情節中逐漸堆疊、醞釀潛在威脅,終致爆發的那一刻,是整部電影最迷人之處。
《盛琴光年》的情節非常簡單,劇情講述長年在華沙深造的年輕鋼琴家Tymek,趁暑假回到家鄉小鎮。Tymek與弟弟還有一群兒時玩伴重逢,成天四處遊蕩嬉鬧,一起窩在阿拉伯人經營的沙威瑪餐廳聊天,卻始終心不在焉,彷若始終有一道隱形厚牆阻隔在他與朋友們之間。無論是球場裡碰到的少年男孩唱的恐同饒舌、男性友人對阿拉伯人公開惡意的種族歧視玩笑又或是在公車上目睹阿拉伯人遭陌生人譏笑辱罵甚至竊走私人物品,這些情節看似薄弱,卻在無形中助長著危機火苗的引燃。同時也大幅增強了Tymek袒露自己真實性傾向的阻力,他的「冷漠姑息」,就是最好的明哲保身之道。
《盛琴光年》之所以是一部幾乎「去情節化」的電影,絕大部分歸功於對於典型戲劇高潮之顛覆。整部電影衝突的最高峰無疑是在沙威瑪餐廳,Tymek與一群波蘭友人和阿拉伯人的群毆戲碼,導演卻以噤聲、降低畫質的「監視器」獨立視角,引領觀者「旁觀」衝突從醞釀終至爆發的過程,最後畫面逐漸清晰,我們看見躺臥在血泊,失去呼吸心跳的Tymek弟弟。
片尾,Bread and Salt字樣被置放在畫面的兩端,阿拉伯人說,在他們的文化裡,那代表著兄弟之間堅定不移的情誼。鋼琴聲響起,音樂廳的燈光逐漸熄滅,Tymek曾對著他燃不起性慾的女生說,蕭邦在得知妻子逝去後,仍完成了他最後一場演出,但是要求要熄滅所有燈光。琴聲綿延,Tymek的孤絕與哀慟化作音符,隨著光線一同消融於空氣中。
總體來說,《盛琴光年》前半部分呈現許多瑣碎片段的日常,但後半段的收束皆可以看出其互文與揭露伏筆之處,可以說同時兼具「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劇情片的文學性」。不過,電影反覆採用中斷黑屏的方式作為轉場,情緒不斷被中斷,看不出具體效用為何。這點我和J的想法較為一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陌熙儲藏室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