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旅行是從他人的日常找到新鮮感—瑞士觀察

攝於 Lake Thun-Interlaken 公車上
攝於 Lake Thun-Interlaken 公車上
五、六月相交之際去了一趟瑞士自由行,很幸運地擁有十四天的風和日麗,也搭乘火車在不同語區移動,得以看見瑞士境內的南北差異與令旅人驚奇的生活習慣差異,這篇整理了我覺得最驚奇的七個項目跟大家分享!

一、自然景致
瑞士與台灣國土大小相近,風貌卻截然不同,最典型的一點是台灣四面環海、瑞士則與其他國家相鄰,是個完全的內陸國家,在超市時想要買海鮮來自煮都非常貴,或者都是急凍產品,而瑞士高原與數座幾千公尺的高山雪景也是有別於台灣的體感跟風景。
而瑞士的地形跟氣候多樣,雪山、冰川、峽谷、湖泊、瀑布、苔原、草原、樹林、古鎮、大城,都在國境內即能抵達、觀賞,多數時間就算在草原、苔原、樹林間,抬頭一看就能看見雪山,到義語區盧加諾又遇到大湖與大山,反而看不見雪山,短短十幾分鐘的火車旅途或搭乘纜車上山,可以真切看見地景變化。
冰河列車外觀
瑞士旅遊局也和鐵路公司合作,推出多段「景觀列車」,它會走特定路線並且放慢速度,讓喜歡享受風景的旅人或者鐵道迷能夠擁有極緻體驗,都要提前預訂的狀況且非常搶手⋯⋯但我本人覺得景觀列車的一大面窗戶非常曬,而且大家是來看風景的你不能擅自拉下窗簾,另外在時間上一段4小時的路程可以開成8小時,要很有愛才行。
這趟旅行中,瑞士的三大名峰(馬特洪峰、少女峰、白朗峰)我們經歷了後面兩座山,加上我自己也覺得很棒的鐵力士山(此為三段纜車上鐵力士山的影片),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體驗,很少碰到雪的我們也連續跟雪相處了好多天。
在Tilis山頂被群山環繞;在Jungfrau俯視山群;在Gornergrat仰望Matterhorn。
總結來說是這樣的感覺。而且在山上的時間其實都過得很快,不太有時間感,四處白茫茫一片,但只是坐在那裡,這個小時和上個小時好像又有很大不同。
真的超近~
瑞士畜牧業多,牛羊就在火車旁邊則是讓我最衝擊的影像,這裡只挑了一張,但相簿裡應該有一百張,火車雖然是搭建在斜坡上,但這些牛在平地沒有那麼多草可吃,所以通常就是會來回上下山吃草,還會特地搭建給牛走的登山階梯。
有時你走在瑞士的鄉間小路,會聽見「牛鈴」聲,掛在牛的脖子上,據說牛鈴傳統的功能是找不到牛的時候,主人可以根據牛鈴的聲音去找到,雖然現在幾乎都有晶片追蹤,但我們看到大部分的牛還是都有配掛,各個紀念品店也都會販賣。
因著這些牛羊,出產的大量乳製品如優格、乳酪、牛奶,在超市中都屬於非常便宜且選項很多的食物。

二、多語國家
行李寄放的收據也要多與
瑞士有四個官方語言,語言地圖劃分為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區,完全是個多語國家,境內的海報、告示、手冊通常都會有四種語言以上,且不一定有英文,我幾乎隨時都開著Google翻譯的相機功能,才能理解其中的文字內容。
(小知識,英文並不包含在裡面。)
而我們在瑞士遇到的房東、店員、路人,幾乎都會兩種以上的語言,以盧加諾的房東為例,他的媽媽是法國人、爸爸則是瑞士德語區的人,而他小時候其實本來在法語區生活,最後搬到義語區生活。也有遇見幾個完全不懂英文的當地人,這時就是肢體語言和Google翻譯並用的時候。
加上瑞士以觀光業為主,旅客非常多,有假期旅遊、也有假日旅遊。假期旅遊就是像我們這樣的旅客,亞洲人非常多,我們攀談或在旁邊聽到對話的前三名團客是印度、韓國、中國,但瑞士似乎特別偏愛日本,我多次被誤認成日本旅客,有當地人對我說日文,也會看到日製文具、用品的專賣店。
火車迷瘋掉
假日旅遊部分,我們經歷了兩個週末,明顯感覺到週末時的國內或歐洲旅客非常多,第一個週末時我們在Interlaken,是一個當地人也很喜歡的觀光地,大概就像礁溪(?)當時公車上塞滿了人,路上塞車,跟前一天週五的靜謐完全不同;
第二個週末從Andermatt到chur的火車上,還遇到一個很有趣的德國人,他突然在我旁邊用英文預告:「30秒後的景致不得了!非常美好!」然後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美好的景,後來他分享自己通常會獨自在週末時來瑞士,已經搭這趟路20幾次。
十四天下來,其實已經非常習慣多聲道,周邊隨時都有不同的語言,例如火車上左前方的人講著法語,後面的人卻是講義大利語,可以大概辨識但無法理解在說什麼哈哈,就像我們在講中文時也不太需要擔心內容被偷聽,因為大部分人都聽不懂。
這是這個國家一個很特別的思維,以語言使用人口來說,德語使用者最多,使用人口佔64%,德語和法語加起來就佔了九成,更別說羅曼什語只有0.5%,大可以訂定其中一種成為官方語言,但瑞士人選擇公平地看待四種語言,視其為同等地位,正是尊重多元文化背景的實際行動。

三、各地差異
延續著語言政策,瑞士真是個各地差異很大,卻又一致認同表現出多元尊重的國家。
出發之前,我並沒有特別注意瑞士的政治體制,而是在某一天突然發現國旗旁邊會伴隨著另一個旗幟,查詢資料後才發現瑞士有26個州,其中6個為半州,各州的獨立性跟自治性很高,所以各地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規定。
再往下查也有看到瑞士人超愛直接民主,一年可以有好幾個公投,發起的門檻也並不高,根據天下雜誌的社論:「小到自行車道是否能比照步道、大到是否要加入歐盟,人人都能透過自己的一票表達意見。」
印象最深刻的是Zermatt跟Wengen兩個無車小鎮(瑞士有九個無車小鎮),當時真的覺得有夠神奇,想說這個小鎮可以自己決定車不能來就不能來,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早在1963年,Zermatt當地居民就投票決定讓策馬特永遠成為無車城市,所以除了直升機、電動車、火車成為後勤補給及旅人進出的工具之外,所有車都要停在十幾公里外的小鎮。
雖非此篇重點,但飛行傘真的讚
而各地這麼不同的瑞士,卻有一個超級強制的政策—當兵,我的飛行傘教練在跟我介紹下方軍事基地時說,每一年他都需要回訓一個月,我問他工作怎麼辦,他說這就是身為這個國家人民的義務,否則沒有底氣成為中立國,後來找資料也看到幾次公投提案要廢除徵兵制都是否決的,非常神秘。
在瑞士旅遊局的網站上有一段話我覺得總結得蠻好:
瑞士使用不同語言、擁有不同飲食、傳同、習俗,他們共同擁有的歷史僅有大約200年。瑞士人自己有時候都會感到困惑,除了護照之外,是什麼共同的東西使他們成為瑞士人?瑞士人說,他們之所以團結一致是因為有共同的願望與歸屬,整體來說,可以說是「統一但不同一」。

四、道路友善
Luzern住處往下拍
台灣的交通狀況一直以來都亂七八糟,最近也在吵行人地獄,去瑞士的時候是真的感覺到他們交通規劃做得很好,車多的地方人行道兩邊都有鋪設且不會突然有什麼奇怪的變電箱或行道樹、路燈擋住行走的路,無論是拉著大行李箱的我們、障礙者、載著兩個孩子的大嬰兒車,都可以暢行無阻。
在圖片右下方會看到腳踏車,腳踏車基本上和車子是在同一條路上,機車很少,用路規則最不一樣的地方是紅綠燈都要用按的,且人行道一旦超過某個長度,中間就會有讓行人停下來的空間,不會有走不完的風險。
禮讓行人的部分也是做到有一點太誇張,哈哈,我們有時只是還在找路,車子無論開再快都會停下來,反而我們還沒要過馬路會覺得耽誤到人家很歹勢,但這好像就是他們的日常,路上非常安全。
火車站的無障礙通道
我們最常拖著行李進出的火車站每一個的設計都不太一樣,但都很方便,有些是像這樣樓梯與斜坡做在一起、有些是直接就是斜坡。我真的是回台灣拖著行李遇到樓梯或電梯在超遠的地方時才覺得「啊真的好有感」。
在台灣無障礙設施好像是一個要另外做的事情,但在瑞士似乎在一開始就考慮進去,我說似乎是因為我也沒參與過過程,但旅程中四處都可以看到輪椅乘客、超大台娃娃車、腳踏車等不同需求的人們自由進出,從通道道門的大小設計,方便「所有人」進出,甚至不只是日常建築,是超難蓋成的高山纜車。
很小很窄的地下道也會配備電梯,其實真的就是很陽春,但對於拖著行李的我們來說是福音。

五、交通路網
這部分我最想說的就是克服地形的各種交通工具,瑞士交通路網真的覆蓋超廣,擁有全球最為密集的公共交通網絡,深入瑞士 大城小鎮,重點超準時、整合完整,在App上就可以購買火車、公車、路面電車、纜車、船票,這部分交通之後我再寫一篇。
「1,000多部纜車、登山齒軌火車和吊車形成了密集的網絡,覆蓋瑞士絕大部份山峰、冰川和天然的高山天堂。」
身在常常地震、颱風來的國家,你真的會想說,他們為什麼、怎麼敢、居然可以蓋到這種地方來!甚至在策馬特還有一個飯店叫3100飯店,主打在3100公尺的高山上住宿,可以隔天一早躺在床上看馬特洪峰日出大景。
我們在走登山步道的時候也有看到大量在施工的設施,其中一個房東說在我們去之前,還是非常不適合工作的天氣,因此現在所有工程都需要把握夏天工作、維護。
除了大眾運輸,山區登山資訊站的地圖做得很完整,清楚標示維修車的產業道路、跟越野腳踏車騎車的路線,對旅人來說,也會標示過程每一站跟整個路線要走多少時間,黃色指標的是親民好走的一般步道,紅白的就比較需要登山鞋和裝備,藍色⋯⋯與平民無關,哈哈。

六、極致熱鬧、極致安靜
Zermatt夜景
前面提到夏季,因為天黑得晚,看完日出幾乎都是九點多,如果這之間在外面走,也會看到瑞士人瘋狂的下班下課生活,例如在盧加諾湖游泳、做日光浴、健身、開著小船出海、崖上跳水,或者聚集到酒吧開趴。
但有趣的是,瑞士過十點之後幾乎沒有聲音,我們第一天到達機場是晚上,但因為各種事故所以延遲前往住宿點,住宿點已經是在市區,但當時公車上只有幾個人,到了之後更覺得路上沒有人車在動,只有我們拖著行李箱的聲音,很怕擾民,更別說住在比較鄉下的地方。
基本上幾次天黑後出門騎腳踏車、採買或從觀光點回住宿點,都會覺得大家已經安靜在休息了,大部分的店家週六不營業,平日也都只開到晚上八點,很少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就連在比較大的城市,也只有少數幾間酒吧是晚上才開。

七、儀式感滿滿:花、畫、國旗
小鎮路邊
民宅窗台、門口、花園
路邊隨處可見的白、黃、粉三色小花
走在瑞士路上,無論大城蘇黎世或者小鎮,都可以看見大量的鮮花,有時是路邊的一片花海,有時是在窗台上妝點門面,有時是在自家的花園種著超多種不同顏色的花,隨處可見的噴水池也總會圍繞著花;就連墓園前也是沒有重複的鮮花,可能在盆栽裡或花瓶裡,也可能只是花束,但可以感覺到這不是「統一祭拜」,而是人們自主獻上的。
在意識到這件事情之後詳細觀察,會發現大車站幾乎都有花店,路上的上班族們會帶走一束花(不確定是不是放辦公室),也有人騎著腳踏車,籃子裡就載今日挑選的花束。
買花、種花、賞花,是一種日常。連我不愛花之人都覺得如果我住在這裡,應該會慢慢懂花。
比較浮誇的壁畫
瑞士的房子有很多壁畫,越老的城鎮越多,有些會畫自己的家中成員,寫上出生年份,例如我們某個住宿點旁邊就住著剛滿三歲的Luck,也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家族象徵、或者歷史等不同的主題。
萊茵瀑布
最後則是國旗,觀光景點是一定會有的,每一個拍照點都一定會飄著國旗,但自宅、街道、商店、紀念品也很常見,可以感覺到人們對這面旗子及其象徵的認同與驕傲。
這面國旗以紅色為底色,正中間有一個白色十字,長寬比例為1比1,也就是超級神秘的正方形,象徵國家在外交上採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以上就是七個旅途中的觀察,接下來還會再找時間寫行程、交通和其他日常體驗,如果有時間的話,哈哈~
很多朋友聽見我前往瑞士,第一個反應就是「很貴」,的確瑞士的交通非常昂貴,機票加上火車移動佔了旅費的一半,但瑞士的安全度,以及其整體觀光規劃都非常適合自由行。
旅人能決定自己要把錢花在哪裡,且去到任何地方都很便利,以我們為例,幾乎都是在超市採買、住宿自煮,把大部份的費用留給景點門票、去看更多不同的風景,謝謝瑞士帶來的滋養與開闊,回到台灣要繼續認真生活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