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專業分工的經濟型態,專業資歷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沒人雇用的一代》
最近讀完《沒人雇用的一代》裡面這句話非常適合作為這個世代理工人在整個職涯時刻銘記在心的一句話。這也是我為什麼在上一篇文章說「有實際業界經驗的老師比較好」的原因。
另外要注意的是「專業分工是一柄雙面刃」。有特殊的專業資歷可能讓你在某個領域有很好的議價空間。可是一旦產業結構改變,也會因為專業性的特殊,導致收入銳減,甚至掉出社會安全網。
出社會之後見證了台灣整體去工業化,然後又「再工業化」的過程。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該如何做好求職前的心理建設?尤其是「理工人」,因為我們在求學時學到的知識,都有一個「理想環境」作為前提假設,可是社會上是不存在理想環境的。
這篇文章分成「能力構築」和「心理建設」兩個部份。祝大家求職順利,「薪」情逐年提升~
能力構築
基本能力
在機械工程領域,識圖、製圖絕對是基本中的基本。並且機械本科的工程圖之外,最好對於土木、配電、控制的圖示規範有基本的認識。因為你在學的時候,很難預知你未來執行的專案有沒有需要跟其他領域的專業進行工程上的合作和銜接。
順便說一句,我很推薦跨領域或跨科系學習。但是除非你真的對該項專業很有興趣,否則我還是建議跨出本科以外的知識拿到60分就好了。跨領域學習的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能和該領域的人順暢溝通;第二,認識在該領域從業的朋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強一點,剩下的就交給「強者我朋友」就好。
有了基本能力之後,就看你未來的職涯想發展的方向去選擇職業系統。我認為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操作系(加工技術)」,另一種是「具現化系(規劃設計)」,其他還有一些工業相關的「特殊系」也會稍作介紹。
操作系(加工技術) 大叔我在這方面只有考了一張「鉗工丙級」。這種證照的用途其實滿特殊的,而且最好考到乙級。主要在設備製造商的「組立工程師」會比較需要。另一種更稀少,是滑軌的「
鏟花師傅」會需要鉗工類的證照或技能。
說明一下,組立工程師為什麼重要?即便是用數控工具件製作零件的機台或設備,在組裝過程中一定會累積誤差。組立工程師是就是負責在過程中盡可能把累積誤差影響減到最小的角色。
加工技術主流還是以車、銑、刨、磨、焊⋯這五大類在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比較穩定。
說到這邊,大家可能有問題:「市面上數控工具機都已經這麼成熟了,還需要手動操作嗎?」
答案是「要」。原因有兩個:第一,程式碼(G Code)沒超過100行的簡單造型(當然,那種車半圓或圓球的除外,如果你能用手搖輪車圓球,相信你的薪水一定不低),而且量少的工件,上數控機台的效益較差。尤其是在開發階段,可能會有零件需要反覆且細微的修改。第二個原因也和研發有關,零件你在開發過程中自己加工過,比較可以更快地決定好合適的加工參數,進而推算出產能、產量和成本。
到了數控工具和AI都越來越成熟也逐漸普及的現代,加工技術類的工程師在製造的第一線,價值在於判斷出合理的加工參數,將產能、良率、設備使用時長最大化。千萬不要跟電腦比寫程式或運算的能力,未來工程師的價值會逐步提高在抽象思考和邏輯推演的能力上。
在上述的加工技術當中,焊接算是很特別的一門。無論是機械製造或是工業配管都會需要。尤其是在工業配管,如果你有特殊合金、壓力容器的焊接資格,年薪絕對是可以輕鬆超越你的同儕許多。順帶一提,目前我聽過焊工最高的日薪是一萬二。
但是,這類的工作也有他的風險。第一,長期暴露在強光之下,且吸入金屬蒸氣。大概過了中年之後,就要多注意眼睛和肺部的健康狀況。第二,工作時間、地點不穩定。尤其是焊接壓力容器的,很多時候都可能要到業主的廠內服務。生活型態會很像逐工地而居的遊牧民族,除了同事以外,很難經營長期穩定的關係。第三,工作壓力大。如果遇到的是業主設備年修的時候,通常能夠作業的時間會被壓縮,逾期造成業主的損失之外,可能業主也會進行工程逾期的扣款。所以在趕工的時候,時間壓力非常的大,工作上的容錯率也會很小。
工作也是挑人做的。普遍來說,如果是以製造技術謀生的理工人,大多要能耐受工作環境最起碼會有噪音、高溫、夾捲⋯等風險。依照產業別不同,有些還會有粉塵、高空作業、化學物的異味。在求職之前,建議先把公司實際的工作環境考慮進去,排除掉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的部份,再投履歷。
具現化系(設計規劃)
機械設計絕對不是天馬行空的。大部分的常用零件都有規範。市面上也有《機械設計圖表便覽》可以買。但是國內常用的規範有美規、日規、CNS混用,再加上少部份德制(DIN),設計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你工作的工廠或專案用哪一套規範。
那是不是有了規範和便覽這兩項工具,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呢?我也希望是,可惜現實就是很骨感。有許多情況是不能讓你完全照著規範或法規執行的。
主要原因是因為法規有「不溯及既往」的特性,規範也會不定期修訂。當你進入傳統產業,廠內一定有許多設備是在法規修訂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除非牴觸環保法規得限期改善,否則大多都可以用「修繕」的名義維持現況就好。所以有許多老廠充滿奇特的配管路徑、詭異的改造、很難走的樓梯、鋼筋裸露的水泥牆(柱) ......。
即便你想發起一個改善專案,也需要經過多方溝通,取得管理、設計、生產等三方面的共識。如果公司的獲利能力又不好,除了要取得三方共識之外,還要為了節省成本降規格,不是材料降級就是施作草率。接著你設計的東西妥善率就會很差,結果被生產單位臭罵,而且你的主管還會用一副「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太衝動了」的姿態把所有責任甩鍋到你身上。
說到底,規劃設計這項工作,講究的是如何用機械工程的專業,一次設計所有人。
再來說到「規劃」的部分。規劃其實就是專案管理的能力,在腦中沙盤推演之後,讓每個工序都能在正確的時間完成。可是這項能力需要累積大量的經驗值,你才會比較清楚什麼工作要派給誰?需要多少人?需要做多久?
規劃的部份,我會大致上分成「規劃」、「設計」、「執行」、「驗收」四個階段。如果能在前兩個階段多下點工夫,後面的執行和驗收就會比較沒有爭議,就會輕鬆的多。雖然大部分在實務上都是反過來,因為老闆很急,所以規劃設計就草草了事,在執行、驗收的時候遇到很多問題,最後計畫和執行的現況落差超大。免不了又要中箭,順便背鍋。
規劃階段要確認三件事情「預算」、「工期」、「施作範圍」。原則上就是把需求理清楚,如果有評估起來不可行的要素最好趁這時候提出。
設計階段除了工程圖之外,就是要把「拆除」、「清理」、「材料」、「工資」計算出來。這邊提醒一下,有些公司的設計監造是不管預算的,預算都由採購或發包部門掌握,主要的原因是怕承辦人員私下收取回扣。不過能夠了解預算的好處是,未來如果你有機會升上主管階層,有些工項執行起來既沒有效益,也沒有急迫性,你手上就會有合理的數據可以呈現。同時用你經手的預算總額來評估你一整年的工作量,也不失為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設計要多細?各個公司可能不盡相同,這邊建議拆除、清運計算到公斤;材料小到螺絲、墊片;工資的部份就是依照工期、工項、工資去評估需要多少人,才算得出多少錢。如果配合生產導致工期很短,也要記得把加班費估算進去。
最理想的狀態是實際執行的費用比預算低10 ~ 15 %。設計規劃的人雖然不需要自己動手,仍然要對於工法、工序、現場環境非常熟悉。在工程中,大多動手的人不負責動腦,所以設計規劃的人就要能夠下達清楚、明確、可執行的指令給施作人員。要不然有一些工程師到現場被師傅電到離職的也是很常有的事情。
如果你任職的公司在施工規範上做得不是很完整,目前我所知做得最細的是台塑。他們甚至把
相關規範公開給承攬廠商參考。無論是求職或在職,都很值得去找一些規範來看一下。
特殊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 俗話說「賺錢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面」,在工廠也很類似,不過是寫在「
職安法」裡面。職安法當中有許多針對雇主的罰則,所以大部分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廠都會設置專職的工安人員。這個職務會和勞動檢查的機關互動,所以對於「
勞動檢查法」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工廠的工安單位絕對稱不上是一個討喜的職位,算是一個因應法規而產生的職務。之所以不討喜有幾個原因。第一,所以安全設施都會產生對應的成本,如果你們公司長期習慣議價的時候殺到見骨,又要求高規格的安全措施,承攬廠商勢必會反彈。如果附近的其他工廠給的價錢比較好,承辦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承攬廠商相繼出走,工作一直流標。
第二,有些廠內的工安違規是有罰款或停工改善的條款。如果停工改善的次數多了,可能會有逾期罰款的問題。一般逾期罰款是總工程費用的千分之三;換句話說,逾期三天就扣款將近百分之一。這些壓力大多都是壓在主責承辦和承攬廠商身上。
這並不是說為了依設計規劃完工就可以犧牲工作安全。而是既然這件事情仍然會產生相對應的成本,就不應該在規劃階段把他從預算中忽略,或是轉嫁到其他外部單位身上。
所以,只要工作場所沒有發生工安事故,勞安人員的工作就會相對輕鬆。因為「
乙級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士」的受訓時數長,證照的考取率這幾年聽說落在 8 ~ 10 % 之間。所以聽到的起薪大約都有四萬(上市櫃公司)。但是畢竟它是一個間接單位,而不是生產單位,所以薪資也很容易頂到天花板。所以有些管理士會再往上考一層「管理師」,然後在當地的職業安全訓練機構兼課賺外快。
回故鄉就業可行嗎?
故鄉的產業有哪些?
無論你是新鮮人還是轉職,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考慮要回故鄉工作。可是究竟老家附近有沒有好的就業機會?還是只能寄望國營事業?真的是需要一連串的情報蒐集之後再行動。
雖然不見得完全精確,但是我會建議從行政院的「
地方創生資料庫」先著手。這邊我大概會做兩件事情:
第一,先看不同行業的資本額除以登記家數。
第二,不同行業的產值除以從業人員。
一個是先看這個產業有沒有夠大的資本在經營,先追求穩定性。然後看人均的產值,人均產值越高,才有可能會有較好的薪資福利。
接下來就是找親戚朋友打聽,在相關行業工作的狀況大概是如何?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如何?較具規模(200人以上)的公司有沒有內部的派系鬥爭?是不是需要有人推薦才進得去?......等等。情報蒐集得越齊全,像我一樣時常踩到雷的機會就會大大地降低。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不限於社會新鮮人,大部分的求職者都會考慮下一份工作應該選什麼規模的公司?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公司養能力,大公司學制度。」主要是看公司分工的細緻程度,小公司分工比較沒這麼細,實際工作上的職務涵蓋範圍可能包含了大公司的兩三個職務。
小公司雖然會把你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可是你的業務比較容易了解整個公司運作的流程。對於該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獲利空間會比較清楚,相對工作的自主權也會高一點。
大公司主要是固定薪資以外的福利比較多,雖然近幾年有逐步縮減的趨勢。求職之前先關注一下這些福利你有沒有需要。不要你明明就母胎單身,卻選一個結婚和育兒福利特別好的公司。
大公司要學什麼制度呢?主要是組織內垂直和橫向的溝通。因為分工很細,各個部門的專業與背景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幾乎都是用電子郵件或公文往來溝通,怎麼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把執行的目標和方法表達清楚,需要許多專業知識以外的技巧。
履歷要設定好關鍵字
坦白說,真正的爽缺絕對不會出現在求職網站上。十有九九九都是需要靠人脈牽線才有機會拿到那個職位。但是如果你真的有特殊的人脈可以牽線,這篇文章你早就跳過了。
如果你急著逃離某個過勞的職場,國營事業的考試就不是一個合適的選項,因為從報考到就職,差不多要耗上半年到一年。如果你想三個月內可以轉換跑道,人力銀行網站還是一個算得上可靠的途徑。
人力銀行的網站其實跟搜尋網站很類似,主要就是靠雇主設定的條件去媒合。所以基本的學經歷符合之後,先找你有興趣的公司、職位,針對那個職位去修改你的履歷資料,針對這些職位需要的能力(關鍵字)去修改履歷。如果你已經有兩三年的工作經驗,就更要把之前經歷符合的部份強調出來。這樣系統媒合成功的機率會增加。系統上媒合成功較多,後續面試的機會也會相對多一些。
面試面談
以前有個節目叫作「大學生了沒」,印象中有一集是在說社會新鮮人的面試衣著。普遍都建議要穿西裝。這邊提醒一下,理工人面試,穿西裝可以,打領帶絕對是大忌,尤其是工程或技術部門。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各個工廠都有加工機具、馬達、泵浦⋯⋯許多迴轉的設備,領帶是具有非常大夾捲風險的東西千萬不要穿去面試。有些公司對於自己的產品或技術很有自信,覺得「看一看就能偷得走的都不算技術」或是有長期建教合作的,可能會在面談的時候帶你去現場繞一繞。在這種時候還要等你解下領帶,多少會扣一點分。
其他原則就是衣著不要太寬鬆,合身但不緊身。深藍、深灰、卡其色都是適合工程類型職位的色系。
對理工人來說,面試最容易表現失常的大多是「一分鐘自我介紹」。這個部份大概準備五百字的講稿,這份講稿要能清楚說明三件事「我是誰?」、「我有什麼能力符合這個職務?」、「為什麼我想來這間公司應徵?」字數大概可以這樣分配,三段內容依序分配100字、250字、150字。
接著,面試到最後一定會被問到「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以下這些問題我個人覺得一定要問。
問直屬主管:
「這個職位最需要花時間處理的問題是什麼?假如我錄取,部門會用什麼方式協助我工作能更快上手?」
「這個職位最需要優先處理的緊急狀況是什麼?需不需要和其他平行單位配合?」
問人資:
「公司依規定這個職位給的薪資是多少?那是全薪還是實領?」這個問題差在有沒有扣勞健保,依據薪資等級不同,扣的金額也不同。我有一次就忘了問,談的薪資是36K,實際入賬大約33K多一點。
「這場面試大概多久會有結果?是不是有第二階段?方不方便我在X月X號打電話來確認結果?」
沒有想到才說完求職要注意的事情就已經超過五千字了。相信看到最後的你,對於大部分裡工人的工作內容(尤其是在傳統產業)和求職的基本技巧已經有基礎的認識。下一篇,我們來聊聊進入職場前的心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