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公司或整個產業都沒有未來,什麼時候該轉職(或是逃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你說的我也知道,可是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還記得之前工作還是產業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老闆們這麼跟我說。

之前在推石材加工產業開發循環材料的時候,問到:「要不然石材加工產業要拿什麼跟磁磚競爭?」的時候,我得上面的那個回答。

說傳統產業未來徵人一定會越來越困難,自動化與數據化最好及早開始準備。我得到同樣的回答。

網路時代,過去大多是以B2B為主的經營模式,一定要開始培養企業對外對話的能力。還是得到同樣的回答。

當重複得到一樣的回應,我開始認真去檢討是不是真的想錯了。為什麼改變一個產業或是企業這麼難?為什麼明明知道卻做不到?這種腦袋可以理解,行動無法配合的狀態是怎麼造成的?

當我重回工廠的體制當中,從局中人的角色重新觀察,發現有些事情的確不是局外人能夠想像的。

而這篇文章是要讓開始覺得「這間公司(或是產業)沒有未來」的你知道,在大喊著「快逃啊」之前,其實還有一些職涯的生存技能可以從這些環境學到。

公司或是產業之所以難以改變的 2 個原因。

1.承擔風險的能力與意願越來越低。

2.專業分工的工作環境使人僵化。(也可以說沉溺在舒適圈)

越成熟越受限

一個組織承擔風險的能力與意願越來愈低,一種情況是因為產業長期供需穩定,組織已經成長到一定程度,一個決策常常會牽一髮動全身。

最後就變成連一髮都不能牽動的狀態。

一個工廠,只要是有固定生產線的,有時候即便技術上可以支持,也無法調整產線來因應市場。主要原因是新興的產品利潤雖高,但是產量太小,越大的製程設備或製造能力越難去做這樣的小批量生產。

另一種類似的狀況,是把既有生產的產品進行新的應用,可是因為要調整製程參數或是調整設備太過耗時,在需求量太小的情況下,成本根本不划算。

我曾經遇過一些新創的品牌或個人工作室,覺得產業對於新創事業不太友善,抱怨著社會根本不支持設計與品質良好的產品。

其實只是訂單量和工廠產能沒辦法匹配而已。

有一段時間,無論公私部門都一窩蜂地成立「打樣中心」或是「創客空間」。後來也草草收場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是塑膠材料的3D列印,可能達不到最終展品需求的強度,金屬3D列印的價格又太高。

如果是有傳統金屬加工機具的創客空間,為了安全,一般不太會讓外來的人操作機具。真的什麼機具都會操作的管理員,同時可以協助設計師將產品小批量打樣,還能給出配合量產設計變更建議的人才,外面絕對是搶破頭。小小的打樣中心或創客空間的獲利能力根本養不起這樣的人。

於是這些空間也就只好黯然落幕。

所以,一個成熟的產品或產業,加上一個完善的生產工廠,生產模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受限得多。

市場在變,人不想變

我們進到一間公司都會簽訂工作契約。通常工作契約會載明你進入這間工廠的部門、職位、薪資結構、人事規章 ...... 等內容。

尤其是在工廠這樣的環境,這代表你接下來在職的期間,很有可能做著重複性的工作賺取報酬。隨著你從新手變成熟手,代表你做同一件事情賺取報酬的效率越來越好。

在這時候,如果公司要改變工作內容的任何一個環節,一定會遭受到程度不同的反彈。

也有可能你身為老闆已經觀察到市場變化的趨勢,可是你手上的客戶沒有變。一旦想要開發新產品,反而被廠內的老師傅笑說「做這個哪會賺錢。」或是「做這個是要賣給誰?」

無論是員工還是雇主,大家一定都想做同樣的工作,做同樣的產品,一樣賺錢。現實是,即便是船運公司仍然會受到景氣影響,一般市場的變化速度更是越來越快。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筆電開發的時程從一年縮短到 10 個月,聽說後來更壓縮到 6 個月。當時智慧型手機才剛問世,後來 Android 系統加入戰局之後,就連Apple也變成每年發表新機了。

企業瀕臨崩潰的徵兆

就我的觀察,傳統產業徵不到人其實不能當作一個產業是否走入夕陽的指標。建議還是先從單一企業的狀態來看。

一間企業的獲利能力如果開始萎縮,大概會依序從下列幾個部分逐步縮減開支:

產品研發 → 設備更新 → 設備維護 → 廠房空間 → 間接人員 → 直接人員

如果你在發現公司開始連設備維護的耗材零件都要省的時候,就要開始有警覺了。

這時候還不用急著提辭呈,建議趁著這個時候培養技能,並且開始物色新的產業或公司。這個階段,現職的公司一定會出現許多危機,可以趁這個時候測試自己的對於壓力的耐受度和危機處理能力,同時也可以當作下一份職場的特殊經歷。

如果公司準備遷廠但是卻沒有打算擴增產能,這時候就可以準備辭呈了。因為接下來就是會透過一個人當三個人用縮減人事費用。可能還會發生沒有加班費可以核報的情況。

產業瀕臨崩潰的徵兆

那如果是產業要崩潰的話,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上面說的事情如果都已經發生了,產業面大概會有以下幾個現象:

首先,產業內的小廠會快速地歇業或整併。沒人接的就收攤,有人接的就會收購一些準備收攤同業的設備或廠房(也有可能是土地)。可以從我單一企業觀察到的狀況連結過來。業界許多中小規模的業者在沒有接班人的情況下開始處理廠房設備和土地,於是其他業者開始接收這些生產設備或廠房空間。於是產業出現整併的現象。

再下一個階段就是業界產量最大、以量制價的大廠會先垮掉。這時候產業已經很危險了,很有可能主要的技術和市場都移轉到國外了。這表示該產業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熟到不需要保密的狀態。然而生產的產品也已經成熟到毛利太低,低到不轉移到人力及環保法規都相對便宜的國家就生存不下去的狀態。

最後整個產業剩下以個位數的家數在經營,可能有一兩家是以文化事業的狀態在生存。到這個時候,這個產業就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

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待的公司或產業沒有未來

雖然人生很長,除非你想要蒐集一個產業殞落的過程,用來當創作的素材。否則不建議待到企業開始縮減生產基地。

即便到了這步,樂觀估計一間企業應該還有 5 ~ 10 年的安寧照護期。如果公司真的賠錢,一般 2 年老闆就會把公司收掉,大多不會硬撐下去。

雖然從已經準備下課的產業轉職等於是直接轉行。隔行如隔山,還是有辦法讓你待過前景不看好的公司或產業,仍然讓自己保有市場競爭力。就是在每一個職務上問自己「這項工作的核心技能是什麼?」「這項工作對誰最有價值?」

如果你在工作當中找不到一點核心技能,也不知道對誰有價值。要嘛就是你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或者是這份工作就是人家說的「狗屁工作」。

假設你真的處在這麼不幸的情況下,那還是快逃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eta-avatar-img
2023/01/27
分析的很有條理,按愛心鼓勵
普通胖大叔-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28
謝謝你的鼓勵~
avatar-img
普通胖大叔的沙龍
33會員
19內容數
「觀察傳統產業的現在,找到屬於你的未來。」這是一個觀察傳統產業的專題,理解傳統產業的現況,讓你能夠更確定自己要甚麼樣的職涯與生活。
2023/07/27
身處專業分工的經濟型態,專業資歷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沒人雇用的一代》 理工出身的人,準備進入工程領域的業界,究竟有那些職業取向可以選擇?選公司、面試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且讓我透過這篇文章娓娓道來。
Thumbnail
2023/07/27
身處專業分工的經濟型態,專業資歷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沒人雇用的一代》 理工出身的人,準備進入工程領域的業界,究竟有那些職業取向可以選擇?選公司、面試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且讓我透過這篇文章娓娓道來。
Thumbnail
2023/07/05
目前大家常說的「理工」科系,其實範圍超級廣。大分類就可以分成「理科」和「工科」兩大學門。比較多人知道的理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 ...... 這類的科系;常見的工科,舉凡科系後面加掛一個「工程」的都可以算是。 這篇文章就針對大叔我自己本家的「機械工程」來聊一聊。
Thumbnail
2023/07/05
目前大家常說的「理工」科系,其實範圍超級廣。大分類就可以分成「理科」和「工科」兩大學門。比較多人知道的理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 ...... 這類的科系;常見的工科,舉凡科系後面加掛一個「工程」的都可以算是。 這篇文章就針對大叔我自己本家的「機械工程」來聊一聊。
Thumbnail
2023/06/16
最近隔了一段滿長的時間沒有更新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在年初臨時起意決定參加今年的國營事業和最後一次的鐵路特考,於是從二月份起就進入了備考的狀態。在備考的過程,由於各種懷疑人生的狀態,於是開始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Thumbnail
2023/06/16
最近隔了一段滿長的時間沒有更新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在年初臨時起意決定參加今年的國營事業和最後一次的鐵路特考,於是從二月份起就進入了備考的狀態。在備考的過程,由於各種懷疑人生的狀態,於是開始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Thumbnail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Thumbnail
「你說的我也知道,可是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還記得之前工作還是產業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老闆們這麼跟我說。 為什麼一個產業要轉型這麼難?為什麼許多經營者腦袋可以理解,行動卻無法配合? 身為一個職員,你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從現職撤退?
Thumbnail
「你說的我也知道,可是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還記得之前工作還是產業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老闆們這麼跟我說。 為什麼一個產業要轉型這麼難?為什麼許多經營者腦袋可以理解,行動卻無法配合? 身為一個職員,你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從現職撤退?
Thumbnail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這些人也太沒有競爭力了,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 高科技產業以外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相對需要較長的陣痛期,所以我觀察到這些產業當中對於「數位化轉型」不適應所產生的後遺症。
Thumbnail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這些人也太沒有競爭力了,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 高科技產業以外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相對需要較長的陣痛期,所以我觀察到這些產業當中對於「數位化轉型」不適應所產生的後遺症。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在公司或是產線,被公司指派調動,其實你都不能有太多的情緒... 反應,只有兩種,就是一種發洩後,還是要做... 另一種,是自己受不了,只好說bye bye.... 朋友對我說一句話,當你不覺得『不要臉、不尷尬』,『尷尬』就是別人了.... 沒想到自己如此的渺小.... 太多事無法掌握了...
Thumbnail
在公司或是產線,被公司指派調動,其實你都不能有太多的情緒... 反應,只有兩種,就是一種發洩後,還是要做... 另一種,是自己受不了,只好說bye bye.... 朋友對我說一句話,當你不覺得『不要臉、不尷尬』,『尷尬』就是別人了.... 沒想到自己如此的渺小.... 太多事無法掌握了...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總是缺乏判斷標準,要嘛是衝定性離職,要嘛是猶豫再三確不敢辭,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衡量是否該離職,或是某些訊號顯示我們應該走人了呢?這篇文章就針對「離職」給你一個全方位的攻略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總是缺乏判斷標準,要嘛是衝定性離職,要嘛是猶豫再三確不敢辭,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衡量是否該離職,或是某些訊號顯示我們應該走人了呢?這篇文章就針對「離職」給你一個全方位的攻略
Thumbnail
職場打滾多年,總免不了與朋友談論到轉職的問題,其中最大多數的主要原因不是薪資問題,而是經營理念的差異,有了轉職的念頭。 會產生理念相佐的狀況,通常在職者已經具備市場的前瞻性,或是經歷過管理階級的職務,與公司高層有一定的接觸與溝通後,才會確定這個問題的存在。 以退為進,也是一種生存技能。
Thumbnail
職場打滾多年,總免不了與朋友談論到轉職的問題,其中最大多數的主要原因不是薪資問題,而是經營理念的差異,有了轉職的念頭。 會產生理念相佐的狀況,通常在職者已經具備市場的前瞻性,或是經歷過管理階級的職務,與公司高層有一定的接觸與溝通後,才會確定這個問題的存在。 以退為進,也是一種生存技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