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場的人這麼藍?

2023/03/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我們談到工場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談到關於組織、管理、決策、經營 ...... 等面向。但是在工場的職涯,最吸引我的還是位於不同層級人們的故事。
過去我在傳統產業打滾的歷程,發現有一個現象很有趣。如果以政治立場來說,經營層相對偏綠,受薪層(尤其是基層)都相對偏藍。
過去沒有特別深究,我以為是一個人的性格影響了他的職業和政治立場的傾向。後來仔細觀察之後,發現「環境」更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將所觀察到的現象歸納之後,我發現影響工場人的政治立場的因素有以下四項:
  1. 宰制與被宰制
  2. 知識分子與技術人員
  3. 社交圈縮小
  4. 更低的底層
前兩項原因是工場人相對比較喜歡藍營政治人物的原因,後兩項則說明為什麼藍領階級比較容易被假訊息操弄。

宰制與被宰制 ─ 職務缺乏自主性

一般來說,在工場工作的從業人員,對於自己工作大多只能「聽命行事」,呈現一種「長官怎麼說就怎麼做」,甚至最後被養成一種「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工作狀態。只要時間夠長,大部分的人對於工作的期待就是「只要薪水準時入帳就好」的消極心態。在《我們為何工作》當中,也提出了許多關於工作環境的建議,同時也點出一個殘酷的現實:「能在工作中感覺到滿足的是少數人。」
只有「菁英份子」才會在工作中接受挑戰、找尋意義、投入其中,但是這種觀點不僅傲慢也很不正確。有很多證據顯示,許多普遍被認為工作枯燥乏味的人──例如工友、工廠作業員、電話客服人員,他們關心的也不是只有薪資而已;證據也顯示另一面,證明有許多專業人士也只不過是為了賺錢而工作。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察是,無論過去在輔導石材加工產業的時候,或是在工場裡當工程師,很少遇到有人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或驕傲。大多都表現出一種迫於現實的無奈。主要的原因在於對於任何交辦而來的工作,真正執行的師傅都沒有提出意見或建議的權利,就只能照單全收。
然而一個人的自主性越是被否定,在工作的表現上也就日漸消沉、被動。記得在工作現場遇到一個領班跟我這麼說:「反正長官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我現在就是覺得有領到薪水就好了。可是我們不是第一天來上班就是這樣的。」

知識分子與技術人員 ─ 社會普遍對於技術階層不重視

通常長官有較高的機率教育程度比較高,相對於現場的技術人員來說,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之前時常聽到現場的操作員在解釋他的操作經驗上有些製程更動不可行的時候,忍不住抱怨一句:「橫直恁遮坐辦公室矣攏想講阮現場矣無讀冊。」
我不只一次遇到現場的操作人員或是修理班的師傅,即便現場經驗比我更足,手上工夫比我更好,卻還是在言談中對於自己的學歷感到自卑。儘管他們的經歷已經完全可以把我按在地上磨擦了。
甚至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主管只要出了事情,向上呈報的時候都甩鍋給現場操作人員。這些基層的技術人員是維持工場運作最重要的角色,占比人數最多,但是卻是聲音最小的一群。任何異常調查或是技術報告當中,鮮少有他們能夠發聲的機會。
設計、規劃部門和技術人員並不是「腦」與「手」的關係。整個工場是一個有機體,彼此之間要能夠妥善地溝通協作才能運作順暢。就好比人體當中「肝」是沉默的器官,你大腦功能再強,肝壞掉還是會一命嗚呼。可是肝很強健,腦子只是個擺設,這副軀體也是沒辦法走上正確的道路。

社交圈縮小 ─ 無法同步的時間軸

傳統產業容易遇到非常資深的同事,我甚至遇到一位領班已經在職 39 年,預計明年要退休。
「哇,忠哥,我出生那年你就進這間公司了耶。」我忍不住對這位領班表達敬意。
「要不是退休年齡延到65歲,要不然我早就退了。」忠哥嘴上說想退休,眼神倒是笑得挺驕傲的。
不過聊到家庭之後,他的神情就顯得有些落寞。小孩已經三十多歲,都已經出社會了。可是他和小孩的關係卻是疏遠的。工場如果是二十四小時生產,幾乎都是以輪班為主,技術人員大多沒辦法早八晚五地上下班,更別妄想能夠見紅就休。
「進了這間公司,幾年後就結婚、生小孩。有時候下班的時候全家人都睡了,要不然就是我下班了他們正好要去上學。有時候好不容易等到小孩放學,說沒幾句話我又要出門上班了。」
甚至我有遇過一部份的技術人員和家庭的關係更糟,因為許多時候他總覺得家裡都把他當作提款機。只要錢有到家就好,人回不回家無所謂。
其實人與人之間要建立長期而深刻的關係,必須要能夠有足夠的一起共度的時間。因為時間軸無法同步,所以許多技術人員能夠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的對象大多是一同工作的同事。也因此難有機會和不同領域的人有意見的交流,或是接受更多元的文化刺激。

更低的底層 ─ 逐案場而居的工班

我接觸到一些非常專業的技術人員工作地點是流動的。從新聞上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一些公路建設的營造類從業人員。我知道的那一群是專門承接工場內特殊設備(例如:壓力容器、大型空汙設備)修繕或新建的工班。
有一次和其中一位領班聊天,我說:「你們這樣到處跑也很辛苦耶,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就不多。」
「不會啦,」領班說:「放假在家比較累,要弄小孩的事情。還是出來工作到處跑比較好玩。可是我姊姊的小孩都很黏我。」
如果以經濟能力來說,這群專業的技術人員收入都不低。可是他們卻很難進入我們的視線之內,甚至輕而易舉地就被貼上社會底層的標籤。
我們是如何評斷一個人(或一群人)所處的社會階層?與其說有一個共同的評斷標準,更多時候都是用刻板印象和對於陌生事物的排斥心理去判斷。

小結 ─ 為什麼工場的人都比較藍?

每個人都一樣,對於初次見面的陌生人總是有點戒心。工場的從業人員也一樣,對於新來的工程師或監工總是有些防備。可是只要態度誠懇,這些師傅們大多都是好人。
可是因為對於技術人員培養的漠視,以至於這些人難以融入所謂「知識分子」的群體,在某些情境底下甚至帶有一種自卑感。
工作型態也將這群人的社交範圍越縮越小,導致能夠接收多元資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基於上述原因,工場人更容易會對於相對草根性較重的泛藍營的政治人物帶有好感。即便對象從來沒有兌現自己的政治承諾,或是行為乖張荒誕,他們也會覺得對方和自己是同一族群的。也基於這個理由,工場人對於由「學者」與「專家」組成的政府組織缺乏信任,也就容易被假訊息操弄。
這也是我開始做「開工場」的初衷,希望這個社會可以看見技術類職務的人性面,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真實樣貌。希望有一天這個社會可以重新重視技職體系的這群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普通胖大叔
普通胖大叔
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胖大叔,只是職涯都在踩雷。所以到現在都一直在錯誤與失敗中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