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迷惘不知道該選哪一條路?用「逆向工程」概念規劃自己的職涯路徑

更新於 2024/08/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職涯諮詢的歷程中,有時候會碰到來談者碰到轉職議題時,盤點了自己的經歷和技能,以及感興趣的領域,會處於覺得好像什麼都可以試,但是對什麼都沒把握的狀態。


這種狀況可能基於求職者在現職太習慣手邊的工作,覺得自己會的其他人可能都會;另一方面,也可能來自求職者對於感興趣的領域,只有粗淺的概念,缺乏具體可以套用在自身,甚至採取步驟化行動的想像。


若碰到來談者有類似的問題,通常會建議可以採取工程領域常用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概念,幫助自己模擬可能的職涯路徑,甚至是可以分解出可行的轉銜階段與可行步驟化行動。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又稱「反向工程」,是針對既有的產品,進行逆向分析與研究,進而得出產品的製作流程、組織結構、規格等要素,進而可以製作出類似功能相近的產品。這樣的技術常用在一些使用幾十年可能零件已經停產的設備,或是一些比較精密而維修零件取得不易的儀器上,也會用在回溯一些原始設計圖已經遺失或無法難以回復的設計上。


如果將「逆向工程」用在職涯探索上,可以用在三個面向上:一、探索可能的職涯路徑;二、比對自己既有跟需要取得的技能與資源;三、具體化行動方案與步驟


一、探索可能的職涯路徑

如在職場社交平台 LinkedIn上去搜尋自己感興趣產業、職業、公司內的專業人士,可以看到擁有自己夢想工作的人,在過往經歷了哪些產業、公司與職位的歷練、累積了什麼樣的成就、接收到哪些業界人士的技能與工作成果推薦?這些資訊就像是我們小時候常看的偉人傳記,讓我們可以在原本平面的履歷上,更細緻地看到其他專業人士一路走來的路徑,包括中間如何銜接不同產業或是職位。


二、比對自己既有跟需要取得的技能與資源

此外,透過LinkedIn的私訊功能,有機會與實際的業內人士喝咖啡交換資訊、進行工作訪談,更有機會具體化,那些可能沒寫在履歷上的挫折與挑戰,或是企業內未公開訊息。比如說一樣是行銷工作,在A企業與B企業的內部分工、流程、預算分配比重、甚至是定義KPI方式都有所不同;或是一樣是B2B業務,如何進行陌生開發、接觸客戶、維繫客戶、獎金分潤等流程與制度,可能都會依照產業與經營客戶群不同而有所差異。


透過實際的訪談,求職者得以了解自己所期待未來3-5年職涯發展路徑上,可能會需要哪些技能與經歷,以補齊自己跟理想職缺的差距,也比較有可能在現職工作,或是透過額外專案刻意訓練與累積相關技能與資源。


舉例來說,本來是做社群行銷的求職者,如果想要做更策略導向的品牌行銷工作,可能會需要累積更多關於公關、廣告或是通路行銷的知識與技能。要先知道缺什麼,再去補什麼、學什麼,會更有利於求職者更有效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取得最需要也最關鍵的核心技能。


三、具體化行動方案與步驟

本來在外頭霧裡看外的求職者,如何利用已經在市場上的「成品」(特定產業的專業人士),去推導從現在自己的起點,要走到目標中間的階段和步驟為何?這可以透過職涯經歷「具體化」與職業真實內容的「脈絡化」進行。


舉例來說,喜歡行銷工作的人,如果喜歡獨立作業、喜歡擁有決策權、擅於溝通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相較於喜歡團體合作、第一線操作實務的人,或許更適合進入品牌端而非在代理商工作。但這樣的判斷,通常會需要求職者先釐清自己看重的價值觀與喜歡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再比對特定產業與職缺所構成的職場樣態,才能夠有更清楚的理解。


透過「逆向工程」的概念,求職者可以把看起來概略、模糊的職缺描述,拆解成可以定義與操作的步驟,像是特定知識、技能與工具的學習,或是特定職缺需要的可轉移能力,每一個都是求職者可以用來盤點自己現況,以及開始嘗試累積的關鍵轉職資產。由此,也才有機會具體化行動方案與需要採取的步驟,幫助求職者拉近想像與真實的距離,並讓有意識地跨出與累積的每一步,都能更靠近更理想的職涯路徑。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我們每天的工作與他人互動都是交換信任的考驗,而每一次工作的成果是否可以經過第三方檢核,則是對於誠信的檢視。在以前的工作經歷中,中大型公司都會有法遵、稽核等相關人員,負責控管企業對外交易的風險與程序是否得當。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 (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這句話不但是關於如何篩選身邊的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股票市場的熱度,其實也跟產業的更迭連動,除了反應市場的預期,也映照出個人職涯經營和選擇的挑戰與機遇。 在無法完全將目標量化的職涯經營中,如同投資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不斷被挑戰與踩坑的誤區,這包括: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我們每天的工作與他人互動都是交換信任的考驗,而每一次工作的成果是否可以經過第三方檢核,則是對於誠信的檢視。在以前的工作經歷中,中大型公司都會有法遵、稽核等相關人員,負責控管企業對外交易的風險與程序是否得當。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 (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這句話不但是關於如何篩選身邊的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股票市場的熱度,其實也跟產業的更迭連動,除了反應市場的預期,也映照出個人職涯經營和選擇的挑戰與機遇。 在無法完全將目標量化的職涯經營中,如同投資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不斷被挑戰與踩坑的誤區,這包括: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決定轉職前,我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時的我如同被兩端拉扯著:我到底要堅持做這5年來的工作,還是,向未知的方向邁出去,你懂我的意思吧?但後來的我,做了這樣的一件事⋯⋯ - 最近在instagram發了離職相關貼文後,不少讀者後來跟我聊到他們的職涯問題,「有離職的想法,但沒有方向。」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選擇一條合適的職業方向成為了許多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無論是學生在選擇專業、職場新人尋找第一份工作,還是經驗豐富的職場人考慮轉職或創業,迷茫與焦慮時常伴隨而來。你是否正為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感到迷惘?你是否在尋找一份既能激發熱情又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這些問題正困擾著你,《發現你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透過書來體驗不同版本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轉職、離職的挑戰時,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自己的可能性,甚至開創一個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精彩旅程。
Thumbnail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
Thumbnail
在求職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工作價值觀和人生方向至關重要。本文分享5個方法,幫助你探索內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無論是透過反思、閱讀還是實踐,讓我們一起開啟自我發現之旅!
從今年二月至今,我對未來職涯的規劃從最起初的行銷MW,變成CRA,再變成CRO公司的法規MW,最後再回到起始點的行銷MW,這一路上可說是東彎西拐最終繞一大圈回到起點。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決定轉職前,我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時的我如同被兩端拉扯著:我到底要堅持做這5年來的工作,還是,向未知的方向邁出去,你懂我的意思吧?但後來的我,做了這樣的一件事⋯⋯ - 最近在instagram發了離職相關貼文後,不少讀者後來跟我聊到他們的職涯問題,「有離職的想法,但沒有方向。」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選擇一條合適的職業方向成為了許多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無論是學生在選擇專業、職場新人尋找第一份工作,還是經驗豐富的職場人考慮轉職或創業,迷茫與焦慮時常伴隨而來。你是否正為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感到迷惘?你是否在尋找一份既能激發熱情又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這些問題正困擾著你,《發現你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透過書來體驗不同版本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轉職、離職的挑戰時,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自己的可能性,甚至開創一個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精彩旅程。
Thumbnail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
Thumbnail
在求職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工作價值觀和人生方向至關重要。本文分享5個方法,幫助你探索內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無論是透過反思、閱讀還是實踐,讓我們一起開啟自我發現之旅!
從今年二月至今,我對未來職涯的規劃從最起初的行銷MW,變成CRA,再變成CRO公司的法規MW,最後再回到起始點的行銷MW,這一路上可說是東彎西拐最終繞一大圈回到起點。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