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隔了一段滿長的時間沒有更新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在年初臨時起意決定參加今年的國營事業和最後一次的鐵路特考,於是從二月份起就進入了備考的狀態。在備考的過程,由於各種懷疑人生的狀態,開始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出了甚麼差錯?首先就發現我一直對於自己的專長種負面情緒,可是卻不知道這個情緒是從哪來的?這個負面情緒是「我真的很討厭當工程師」。回頭看當初,我是不是選錯了科系?
最近應該畢業求職的時間到了,所以我看到了一個新聞,正好可以和我現在的狀態做一個對照,也正好用這個案例來聊聊我對於職涯的看法。
這篇文章會先從我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然後再談談我作為「理工人」在社會上走跳十幾年的感想。
汝若無好好讀冊,大漢就佮恁老爸仝款做工
「汝若無好好讀冊,大漢就佮恁老爸仝款做工」這句話,我從小到大不知道聽過幾次。實際上,我一直到接近成年才知道爸爸做的到底是哪種工。
更何況,我從和老爸的閒聊當中拼湊出他這一輩子,就算不是蓋世英雄,也絕對不是阿貓阿狗。
老爸當兵的時候,是末代的三年兵,在單打雙不打的金門當了一年四個月的有線電通訊兵。後來是部隊移防才回到台灣本島把剩下的役期服完。我小時候他在榮工處就職,參與過北宜公路的工程。後來覺得挖隧道實在太危險,怕我一不小心就沒有爸爸,於是年資到就從榮工處辦退休了。
大半的成長過程中,他都是一個嚴肅的水電工。也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真的以為,所謂的「做工」就是像他一樣,配水管、接電線、換燈管、修電扇,甚至通馬桶(雖然有了小孩自己搬出來住之後也是要做這些事情)。也許他自己不這麼想,但我現在回想起來,在那個時代他確實為了家庭放棄了許多機會。
如果成長背景和我相似的,最近聽到這首歌應該會哭到不能自己,就跟我一樣。
在台灣,1980到19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台灣充滿了一夜致富機會。再加上當時勞權相對低落,可以理解家長絕對不願意子女去從事第一線的技術工作,水裡來火裡去,冒著受傷、失能或是死亡的風險掙錢養家。但是,對他們來說,這些工作也是當時翻轉家庭經濟的最佳途徑。
在榮工處就職的階段,老爸曾經被外派到西雅圖交流一個月。當時我們家三個小孩正在放暑假,他特地寫了封越洋信回來。信裡也是提醒我們要好好讀書,他到那邊遇到許多美國人都讀到碩士,而他英文認不得幾個,美語說不出幾句,在美國像個文盲、啞吧。雖然現在我會覺得一個讀到碩士卻不會中文的美國人,來到台灣也會像個文盲、啞吧,沒甚麼好自卑的。但是也不難理解,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確實正在努力超英趕美的路上,也還沒有台積電,更別說輝達之類的公司。
所以我上一篇文章寫道現在還是有一些第一線的技術員因為學歷感覺到被歧視,我心裡其實帶著九分憤怒和一分酸楚。
你喜歡搞東搞西的,那就去唸機械好了
我國中畢業的時候是民國88年,也就是921大地震那一年。隔兩年聯考制度就取消了,小時候讀的課本只有一家出版社,叫做「國立編譯館」。那時候個人電腦才剛剛普及,連撥網路接都沒幾家有,許多資訊要從報紙、書店還有學校的布告欄取得。不像現在用智慧型手機搜尋一下就什麼都有。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對於自己選科系的資訊不是太少就是很片面。
由於我遺傳到一些媽媽那邊的藝術家性格,所以我從小喜歡拼模型、畫畫、寫文章,就是對學校的課業不太有興趣。可是我們家哪來的財力供我當藝術家?所以在親戚一句「你喜歡搞東搞西的,那去唸機械好了」。我就把五專志願填了離我家最近的機械科。印象中當時要去台北工專填志願卡,當時老爸還有問我要不要念商科,我還很豪氣地說「不用,這樣就好」。
儘管那時候沒有太多資訊也沒有能力協助我判斷,誤打誤撞地念了機械系。可是現在也能夠理解,一個藍領居多的家庭,子女的就學取向大多會盡量偏向有明顯的職業連結。意思就是念這個科系很明顯知道以後要做什麼,所以那些人文類的、藝術類或是設計類的科系就和我絕緣了。順帶一提,那個年代最熱門的科系是資訊工程或資訊處理之類的。
所以我從小被告誡要好好念書不要做工,到後來家族內呈現放棄,決定放我去做工。所以我進了技職體系,念了機械科。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限制和特性,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也或多或少限制了一個人能夠有哪些選擇。儘管有時候「能選的」跟「想選的」或是「擅長的」和「喜歡的」完全是兩回事,你甚至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初我XXX的話,現在可能會OOO」。
不過你必須相信,當時就算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也已經在有限的知識、經驗、資訊當中做出最適合的判斷。總之,我念了機械科,開啟了一段不斷錯過的人生和職涯。
那些選錯的、做錯的、錯過的造就了現在的我
國中畢業的時候我和商科錯過了,誤打誤撞念了機械科,還拿了鉗工和電腦輔助機械製圖的丙級證照。有在使用AutoCAD的朋友,我學這套軟體的時候版本是R14,學ProE的版本是WildFire3.0,這樣應該可以知道我有多老了~是說前面看到我的成長歷程經歷過紙本、486的個人電腦還有撥接網路,也知道我不年輕就是了。
然後五專考二技的時候,我差幾分和台科大的材料科學系(應該是最後一屆二技部)擦身而過,去讀了海洋大學的輪機工程技術系。結果因為會暈船,所以沒有選擇去跑船,也沒有去當造船的工程師,也傻傻地沒去當驗船師。因為那時候消費性電子產業正好,都幻想著畢業去竹科工作。
結果我當完兵出社會的時候正好遇上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錯過了消費性電子產業最好的時候。
然後我決定投身傳統產業,但是是幫傳統產業寫計畫申請政府補助的法人單位。走上一個堪稱是脫序又窮忙的職業道路。有一段時間想要收入好一點,也有一段時間進了太平洋電線電纜,在銅、鋁的熔爐當工程師,還處理過塑膠造粒部門的遷廠案。
實際進入過一間被掏空到下市的公司,真的可以說是一段大開眼界的奇幻旅程。不過我真的不建議年輕朋友學我這樣拿自己的職涯開玩笑。
後來我又回到花蓮工作,結果工作內容越來越脫序,不知道該說和原本念的科系究竟有關或是無關了。不知道要怎麼說,還是給大家看一段影片好了。
回到花蓮之後,就不只是幫傳統石材加工的業者申請補助而已,而是開始要替他們思考怎麼做產業轉型。當時想法很單純「台灣每年在國外得獎的設計師這麼多,把他們跟工場湊在一起不就好了。」
雖然我主辦的那幾年活動的評價還不錯,才發現事情不是我這個直線腦袋的理工人想得這麼簡單。因為養成的系統不同,所以工場和設計兩個領域的人用的語言完全不一樣,需要一個人居中作為翻譯的角色,才能讓溝通順利進行。
為了讓設計師們更理解這個產業,我甚至重新整理爬梳了整個產業在花蓮的發展脈絡。後來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還跟花蓮縣文化局合作了一場活動。
那幾年還有朋友開玩笑問我說「你要不要考慮賣行程當導遊?」
結果我還是錯過了一個創業當老闆的題目,除了家裡沒有礦之外,也是因為有了兩個孩子,承受失敗風險的能力小得多。也因為經濟的因素,在COVID'19疫情進入尾聲的時候,我又回頭去當工程師。就這樣和文創產業、地方創生這些事情錯過了。
從求學到求職,我錯過了許多,當然也做錯了不少。也是這些選錯的、做錯的、錯過的,讓我走過一段不是只有考慮年收入和公司股票發多少的職涯。雖然經濟壓力真的比我許多同學大得多,可是這段走錯路的過程也真的太好玩了。
我當初是不是選錯了科系?進錯了行業?
最後,綜觀這個走錯路的人生,我這邊有三件事情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就算跟你說「你喜歡搞東搞西的,去念機械好了」的人是你很信任的長輩。也要在可負擔的成本的範圍內,針對你接收到的資訊去做查證或是測試驗證。在這個查證還有測試的過程,你會確實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好好地認識自己絕對比單純念到一個能進熱門產業的科系來得有價值。
第二,能選的或是擅長的不見得是你喜歡的。可是你一定能從擅長做、有資格做、喜歡做的事情當中,組合出一個只有你能做的事情。就算短時間內你不見得可以靠這件事情賺大錢,但是能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情,真的很過癮。
如果我不是念機械,就沒辦法幫設計師和工場之間當翻譯。如果我不是喜歡寫文章,就不會有興趣爬梳產業發展的脈絡,然後轉換成展覽的文本。少了這些從小到大誤打誤撞的事情,我就只是一個普通的胖大叔(更不快樂的那種)~
第三,人生沒有甚麼事情是白費的,除非你假裝自己沒有那一段人生。一個人一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能做多少事情也很有限,就算選錯了,沒有好好利用這段經歷的話,就太可惜了。從選錯和做錯中間學到知識和經驗,然後再利用這些事情組合出你的特殊性,就算進不了台積電,人生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在其他領域發光。
當然,人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是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就像我考國營事業的成績是備取第一),總是會有負面情緒產生。也會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只能這樣?當你有這些想法的時候,再回來看看我這篇走錯路的文章,然後想想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組合?也許還有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可能性等待你發掘。
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聊聊理工科的出路究竟有哪些。產業和職業的前(錢)景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