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21天習慣養成】DAY13 人生箴言,讀後感

【挑戰21天習慣養成】DAY13 人生箴言,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生是一場關於自我的旅行,沿途經過無數的風景,我們不知道何時抵達終點

在傷痛後學會堅強,在愛裡成長;閱盡千帆後,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經歷蛻變及成長

人生箴言,讀後感

@在內心騰出一個空間,安放那個你認為「不夠好」的自己,接受它的存在,不再消粍能量去抵抗、去譴責或是逃避。

@不在關係裡論輸贏,計較付出。而是思考有沒有不帶遺憾的認真經營。

@堅守自己的價值觀,認真的活出它。不被他人的行為影響,不輕易動搖,莫忘初心。

@不再試圖改變他人,來符合自己的期待,而是學會如何在這個世界裡好好活出自己。你的世界由你定義,你的信念,由你守護。

@成為真正的自己,不是別人眼中定義的你,在內心裡,相信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無法控制這個世界,但只要與你的內在達成一致,你將不再感到束縛。

@不再試圖拯救他人,不任意承接他人的情緒。每個人都該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關係裡,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讓感受、情緒、體驗,在你們之間流動起來,給感受一個流動的時間和空間。

@談感受不談事件,把感受從事情的包裝裡拆解開來。

@情緒是需要被處理的。何其幸運,遇到那個願意和你一起面對及處理的人。

@兩個人的關係,是透過潛意識的交流。之間產生的化學變化,讓彼此間產生了愛,讓彼此付出的行動也因此有所不同。

@脆弱,帶出的是「羞恥感」,讓你害怕對方看見真實的自己,你覺得他的眼裡,你是「不夠好」的。承認自己的脆弱不等於軟弱,接受彼此都是不完美的。我們都不帶苛責的與對方相處。理解對方,陪伴及成長。

@接受人性的弱點,愛也許不是絕對純粹,也許無法永遠。因為人、事、物隨時都在變。彼此的腳步也許也變得不同。

@了解到每個人的局限性。每個人的愛都有限,不是努力要就能有,也許對方給出的愛,已經是他的所有。

@人,生而不同,如果在一段關係裡感到失衡,也許彼此都已盡力。在愛裡如果沒有對等的回應,你有權利選擇離開。

@孤獨感,來自於你渴望你的心能夠被看見和交流,那不是擁有再多的外在物質條件所能衡量的。

@你無法跟一個沒有愛的人索取愛,那只會讓你倍感失望和痛苦。

@追求外在物質條件的同時,別忘了保護你內在那渴求的靈魂。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別讓心靈枯竭。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多數人,都是在成年後才學會處理感受、表達及接納感受的技能。

@不要因為你得到的愛不多,就判定你是不值得被愛的。

@感情裡的付出不一定是對等的,但如果因此選擇不愛,你將連失去的感受是什麼,也無法體會。過度保護自我的同時,害怕失去,同時也沒有得到的機會。

@愛,不是必須。有,很好。沒有,你也可以過得很好。是需要,而非必要。

@你沒辦法給別人,你沒有的東西,強化你的「內在力量」,讓你不感到匱乏,你才有能力給予對方。不要成為彼此能量的吸血鬼。

不要用外在物質的價值去衡量一段感情。買到的會是最廉價的愛情,付出的是你無價的心。

我們都擁有一個獨立的靈魂,但求一生過得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也是幸福。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8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的力量-Brene Brown:「我輸給了脆弱,卻贏回了人生!」TEDXHouston演講,分享~~ 人與人之間有看不見的強烈「連結」,這份連結出自於人的愛與歸屬感,當我們害怕這個連結斷裂時,會產生「羞恥感」。我們會想說:我的哪些部份讓外人知道了?那他會不會不想與我往來?會不會跟我絕交?諸如此類的
許多性質相似的情緒,像是同情(compassion)及憐憫(pity)、內疚(guilt)與羞恥(shame),看來相同,但對我們情緒的影響卻完全相反。這種關係稱為近敵(close enemy)。 同情與憐憫的差異在於,「同情」是理解他人痛苦的同時,也回應、分享自己遭遇的類似情境,如此感同身受的情
「內在力量」這個概念,很抽象。它是在面對人生難題時,你用來應對的力量 真我的力量、心靈的歸宿、你與負面情緒相處的能力。人類精神世界裡,生存的養份。 「內在力量」不像稍縱即逝的心智狀態。而是穩定的特質。 只要你關注它,它會給你真實的回饋,是幸福、有效行動和對他人產生貢獻的持久來源。 內在力量、
叔本華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用為別人而活,也不用迎合外界的眼光。為自己心中的目標,重新出發。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真的離群索居。但我們可以練習和自己獨處,花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 我們習慣用「想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背後的渴望是,別人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
如何更有意識,意識如何影響我們,透過有意識的覺知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生命在於不斷的嘗試,以帶來改變 如果你的設計就是來服務大眾、融入這個社會,透過對生命的體驗及認知來造成影響 人類的習性,總習慣去追尋自己不擅長、缺乏的。 所謂的天賦、特質,每個人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向外追尋 那些生命中遇
知識的學習,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就只是書上的幾行字 技藝如果沒有勤於磨練,無法熟練。關係的經營,也要透過試錯,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對於關係, 曾經以為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卻在最該穩定的年紀,選擇了結束。 有些事,沒有去做,你不知道會有多少可能。 有些路沒有走過,你不知道前方還有什麼。 心裡有想嘗試
的力量-Brene Brown:「我輸給了脆弱,卻贏回了人生!」TEDXHouston演講,分享~~ 人與人之間有看不見的強烈「連結」,這份連結出自於人的愛與歸屬感,當我們害怕這個連結斷裂時,會產生「羞恥感」。我們會想說:我的哪些部份讓外人知道了?那他會不會不想與我往來?會不會跟我絕交?諸如此類的
許多性質相似的情緒,像是同情(compassion)及憐憫(pity)、內疚(guilt)與羞恥(shame),看來相同,但對我們情緒的影響卻完全相反。這種關係稱為近敵(close enemy)。 同情與憐憫的差異在於,「同情」是理解他人痛苦的同時,也回應、分享自己遭遇的類似情境,如此感同身受的情
「內在力量」這個概念,很抽象。它是在面對人生難題時,你用來應對的力量 真我的力量、心靈的歸宿、你與負面情緒相處的能力。人類精神世界裡,生存的養份。 「內在力量」不像稍縱即逝的心智狀態。而是穩定的特質。 只要你關注它,它會給你真實的回饋,是幸福、有效行動和對他人產生貢獻的持久來源。 內在力量、
叔本華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用為別人而活,也不用迎合外界的眼光。為自己心中的目標,重新出發。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真的離群索居。但我們可以練習和自己獨處,花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 我們習慣用「想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背後的渴望是,別人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
如何更有意識,意識如何影響我們,透過有意識的覺知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生命在於不斷的嘗試,以帶來改變 如果你的設計就是來服務大眾、融入這個社會,透過對生命的體驗及認知來造成影響 人類的習性,總習慣去追尋自己不擅長、缺乏的。 所謂的天賦、特質,每個人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向外追尋 那些生命中遇
知識的學習,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就只是書上的幾行字 技藝如果沒有勤於磨練,無法熟練。關係的經營,也要透過試錯,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對於關係, 曾經以為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卻在最該穩定的年紀,選擇了結束。 有些事,沒有去做,你不知道會有多少可能。 有些路沒有走過,你不知道前方還有什麼。 心裡有想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