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21天習慣養成】DAY11 如何分辯情緒與感覺,想法與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許多性質相似的情緒,像是同情(compassion)及憐憫(pity)、內疚(guilt)與羞恥(shame),看來相同,但對我們情緒的影響卻完全相反。這種關係稱為近敵(close enemy)。

同情與憐憫的差異在於,「同情」是理解他人痛苦的同時,也回應、分享自己遭遇的類似情境,如此感同身受的情緒,會加強自己與他人的聯繫、歸屬感,豐富生命經驗時,也能得到正向的感受。

但「憐憫」則區隔了自己和他人,認為別人與自己不同,所以可憐對方,這樣的距離感,將別人的痛苦視為對自己的肯定與滿足,長期容易形成孤獨、過於自我的個性。

同樣地,內疚與羞恥的差異在於,內疚是針對某項自己的不良行為,衍生的負面感受,但這同時給予我們積極改變,想要做得更好的動力。但羞恥則是根本上否定了自我價值,認為自己的存在有缺陷、破損,不值得被愛。因此,羞恥會讓一時的負面情緒愈陷愈深,無助於成長。

「情緒」是身體的種種感受。「感覺」是身體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存在著性質上的差異。

在你所處的環境,接觸到的人,讓你感覺不舒服時,你只要離開那個環境及人,不舒服的感覺,就可以得到釋放。

情緒,源自於心中的念頭。對未來的期盼,對過去的記憶畫面,存在著不實聯想(妄想)的可能性。

當情緒來臨時,它會一直存在你的內心,不會因為離開那個環境或人而有所改變。

面對情緒,你能做的就是感受它。不分析、不疊加,不在腦海裡串連及編造故事。

感受是對「已知的理解」,情緒是「對未知的不理解」

感受是直接(純粹),情緒是加工(複雜)。我覺得不被重視、被冷落是你的想法,而非感受或情緒。

簡單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不同。你也能有意識的分辯情緒、感覺、感受、想法的差異嗎?

學習有意識的辯識有助於了解自己,更好的與自己的情緒共處。關於「覺察」我還在練習。

avatar-img
148會員
274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內在力量」這個概念,很抽象。它是在面對人生難題時,你用來應對的力量 真我的力量、心靈的歸宿、你與負面情緒相處的能力。人類精神世界裡,生存的養份。 「內在力量」不像稍縱即逝的心智狀態。而是穩定的特質。 只要你關注它,它會給你真實的回饋,是幸福、有效行動和對他人產生貢獻的持久來源。 內在力量、
叔本華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用為別人而活,也不用迎合外界的眼光。為自己心中的目標,重新出發。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真的離群索居。但我們可以練習和自己獨處,花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 我們習慣用「想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背後的渴望是,別人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
如何更有意識,意識如何影響我們,透過有意識的覺知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生命在於不斷的嘗試,以帶來改變 如果你的設計就是來服務大眾、融入這個社會,透過對生命的體驗及認知來造成影響 人類的習性,總習慣去追尋自己不擅長、缺乏的。 所謂的天賦、特質,每個人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向外追尋 那些生命中遇
知識的學習,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就只是書上的幾行字 技藝如果沒有勤於磨練,無法熟練。關係的經營,也要透過試錯,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對於關係, 曾經以為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卻在最該穩定的年紀,選擇了結束。 有些事,沒有去做,你不知道會有多少可能。 有些路沒有走過,你不知道前方還有什麼。 心裡有想嘗試
「他們要我們相信我們是一個柳橙的一半,而生命唯有在找到另一半時才有意義。他們並未告訴我們,我們生而完整,在我們生命中沒有人該背負那完整我們缺憾的責任。」—— 約翰・藍儂 生活就像是一面鏡子,你所有的遇見,都是你的投射 我們都是完整的個體,等待著與另一個完整的個體相遇,發揮1+1>2的關係 如果你感覺
不要在情緒上加諸力量。不要用你的負面思維去餵養你的情緒。看著它、接受它、放下它。知道自己的狀態即可,不要求自己在當下做出改變。或嚴苛的責備自己。我們一直在追求真相,因為那樣的感受很好。 「陪伴,是你靈魂的解藥」 當你陷在自己的負面思維裡,你會發現自己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各種自我批評的劇本,在你腦海裡不
「內在力量」這個概念,很抽象。它是在面對人生難題時,你用來應對的力量 真我的力量、心靈的歸宿、你與負面情緒相處的能力。人類精神世界裡,生存的養份。 「內在力量」不像稍縱即逝的心智狀態。而是穩定的特質。 只要你關注它,它會給你真實的回饋,是幸福、有效行動和對他人產生貢獻的持久來源。 內在力量、
叔本華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用為別人而活,也不用迎合外界的眼光。為自己心中的目標,重新出發。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真的離群索居。但我們可以練習和自己獨處,花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 我們習慣用「想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背後的渴望是,別人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
如何更有意識,意識如何影響我們,透過有意識的覺知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生命在於不斷的嘗試,以帶來改變 如果你的設計就是來服務大眾、融入這個社會,透過對生命的體驗及認知來造成影響 人類的習性,總習慣去追尋自己不擅長、缺乏的。 所謂的天賦、特質,每個人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向外追尋 那些生命中遇
知識的學習,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就只是書上的幾行字 技藝如果沒有勤於磨練,無法熟練。關係的經營,也要透過試錯,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對於關係, 曾經以為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卻在最該穩定的年紀,選擇了結束。 有些事,沒有去做,你不知道會有多少可能。 有些路沒有走過,你不知道前方還有什麼。 心裡有想嘗試
「他們要我們相信我們是一個柳橙的一半,而生命唯有在找到另一半時才有意義。他們並未告訴我們,我們生而完整,在我們生命中沒有人該背負那完整我們缺憾的責任。」—— 約翰・藍儂 生活就像是一面鏡子,你所有的遇見,都是你的投射 我們都是完整的個體,等待著與另一個完整的個體相遇,發揮1+1>2的關係 如果你感覺
不要在情緒上加諸力量。不要用你的負面思維去餵養你的情緒。看著它、接受它、放下它。知道自己的狀態即可,不要求自己在當下做出改變。或嚴苛的責備自己。我們一直在追求真相,因為那樣的感受很好。 「陪伴,是你靈魂的解藥」 當你陷在自己的負面思維裡,你會發現自己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各種自我批評的劇本,在你腦海裡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Emotions)、感受(Feelings)和心情(Moods)是我們日常體驗的三種不同心理狀態。理解它們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 ▋情緒(Emotions) 情緒是一種強烈且短暫的反應,通常針對特定事件或刺激產生,並伴隨生理上的變化,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的共通
Thumbnail
不同的情,對應不同的情緒能力與情感。 有情 無情 都在人心要看自己是怎麼判定多情的不是不好 只是會太傷人專情的不說不好也不說好 只是專情到不對的人 對自己是種傷害癡情 只能說是太傻 癡心癡情到一個不會愛上自己的人情 難解
Thumbnail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前幾天分享處理人的心情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好的回饋,很多人問我說,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倒負面情緒給自己,問我有什麼看法? 最近我看到身邊的人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亂發脾氣、一直陷入迴路中,其實我也一樣,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把負面情緒帶給身邊親近的人,甚至負面情緒卡得太深,讓自己一直陷入所謂「被害者」的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Emotions)、感受(Feelings)和心情(Moods)是我們日常體驗的三種不同心理狀態。理解它們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 ▋情緒(Emotions) 情緒是一種強烈且短暫的反應,通常針對特定事件或刺激產生,並伴隨生理上的變化,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的共通
Thumbnail
不同的情,對應不同的情緒能力與情感。 有情 無情 都在人心要看自己是怎麼判定多情的不是不好 只是會太傷人專情的不說不好也不說好 只是專情到不對的人 對自己是種傷害癡情 只能說是太傻 癡心癡情到一個不會愛上自己的人情 難解
Thumbnail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 情緒是由經驗、想法和感覺揉合而成的。 ❏ 「感同身受」是想像所產生的心理體驗。 同理心不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以下是從《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摘錄出的思考與讀書筆記。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前幾天分享處理人的心情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好的回饋,很多人問我說,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倒負面情緒給自己,問我有什麼看法? 最近我看到身邊的人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亂發脾氣、一直陷入迴路中,其實我也一樣,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把負面情緒帶給身邊親近的人,甚至負面情緒卡得太深,讓自己一直陷入所謂「被害者」的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