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藝。記 The Terms of the Armistice, 3–4 November 1918

raw-image

The world is what it is, which is to say, nothing much. This is what everyone learned yesterday......that any average city can be wiped out by a bomb the size of a football......Our technical civilization has just reached its greatest level of savagery. We will have to choose, in the more or less near future, between collective suicide and the intelligent use of our scientific conquests.--Combat (8 August 1945)

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發生後,卡繆在8月8日的戰鬥報社論中提到:「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就是不怎麼樣……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野蠻的巔峰,我們很快就必須要在集體自殺和明智地使用科學之間,做出抉擇。」

確實。不過想想現在也差不多如此,過了那麼久,我們以為是巔峰的巔峰也不是巔峰,會不會我們每次都覺得要死去,但都沒完全的死,只是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然後在這裡不斷重複上演著差不多的歷史。

今天挑選Herbert Arnould Olivier的作品The Terms of the Armistice, 3–4 November 1918,一戰的時候我們看見群體社會第一次接近毀滅的樣貌,那時候的人已經覺得要承受不住了,但二戰接著到來,人們開始習以為常的使用武器,佔領並掠奪。然後有了種族、帝國主義,世界越來越融合,卻也越來越分裂。我幾乎無法清楚的說現在到底是地球村還是飢餓遊戲的賽場。

奧本海默的電影雖然還沒看,不過讓我想到卡謬說的話,還有這些想法。

對了!這週有上新的一集Podcast還有YT的更新,大家也可以按讚追蹤這則專欄,讓我更有動力創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Vcjart藝無所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