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競賽計分的三種小變化

教學中競賽計分的三種小變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課程中加入競賽積分的機制,
是許多講師經常會運用的技巧,
增進學員在課程中的互動性與學習動機,

競賽加分可以讓學員有一種比賽的感覺,
營造一種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像是一場有趣的競賽遊戲,
只要 競賽規則、初期的得分、組員的交流 這些有設計好,
多數時候對於學員的學習與互動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給分的方式除了常見的 有回答、有提問、有示範 就加分之外,
以下有三種簡單的小變化提供參考:​

1.隨機加權

2.指定行為加權

3.物品

當然,競賽加分需要注意的事項還有很多,
比如公平性、規則明確、不隨意改變標準...等,
確保競賽加分的效果,
不會因為主觀原因而影響比賽結果,
也避免造成學員反彈,
反而失去互動效果....

可至以下網址觀看完整內容
https://trainer-way.com/blog/change-scoring

avatar-img
陳韋安的沙龍
19會員
23內容數
提供講師與教育訓練領域的夥伴,關於教學與培訓的相關知識與觀點,包含教學設計、教學技巧、培訓規劃、培訓知識等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韋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別把學員當白痴,台下可能有大師」 ​大約在8、9年前,彥宏老師還在世的時候, 邀公司所有人去聽一位講師的分享, 因為這位講師也會談到價值觀怎麼影響人, 我們也很好奇不同的老師會不會有不同的詮釋
「預備好身體狀態,才能確保教學狀態」​ 應該不少講師也有類似的經驗, 課程前一晚突然有個靈感, 然後開始改課程簡報, 結果越改靈感越噴發, 不知不覺就改到3、4點,​ 但曾經有一次因為這樣, 上場時我的精神狀態很差, 腦袋轉速大幅下降,講話用詞容易跳針, 連自己設計的鋪陳到了卻忘了要幹嘛
你知道為什麼培訓後會看不出成效嗎? 跟你說2個關鍵的數字,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在1880年到1885年的發現, 人們在學習新知識後,如果不進行刻意的複習和應用, 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快速遺忘所學的知識,甚至一天之後平均只會記得33.7%
「別把學員當白痴,台下可能有大師」 ​大約在8、9年前,彥宏老師還在世的時候, 邀公司所有人去聽一位講師的分享, 因為這位講師也會談到價值觀怎麼影響人, 我們也很好奇不同的老師會不會有不同的詮釋
「預備好身體狀態,才能確保教學狀態」​ 應該不少講師也有類似的經驗, 課程前一晚突然有個靈感, 然後開始改課程簡報, 結果越改靈感越噴發, 不知不覺就改到3、4點,​ 但曾經有一次因為這樣, 上場時我的精神狀態很差, 腦袋轉速大幅下降,講話用詞容易跳針, 連自己設計的鋪陳到了卻忘了要幹嘛
你知道為什麼培訓後會看不出成效嗎? 跟你說2個關鍵的數字,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在1880年到1885年的發現, 人們在學習新知識後,如果不進行刻意的複習和應用, 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快速遺忘所學的知識,甚至一天之後平均只會記得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