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影評/《地球最後的夜晚》(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2018

raw-image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王家衛在《2046》中引用了出自劉以鬯的《酒徒》的句子破題,僅是第二部長片的中國新銳導演畢贛幾近抓住了這股浪漫的腔調進行一次《路邊野餐》的自我革新——甚至是一次奢侈的重製。

《路邊野餐》有別於同時期中國電影創作(和第六代導演們)的批判性,畢贛捕捉出了一份個人獨有的南洋氣息,靠著長鏡頭和魔幻寫實作為號召卻能全然揮別無論是侯孝賢抑或是阿比查邦的風格,走出更為風格化的色彩,而無論是《南方車站的聚會》或是《熱帶往事》都複製不出這股濃郁到滲出銀幕之外的土地氣息。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比起《路邊野餐》更強調著銀幕內外的關係——畢贛的招牌長鏡頭延伸到了觀者的腦海中,他嘗試邀請觀者一同進入他的旅程與影像世界中,此時的觀眾便已從《路邊野餐》的第三者變成主觀視角,畢贛先嘗試透過聽覺建立起觀眾的注意力,灌輸著「電影是虛假」、「回憶是真實」的觀念,接著再以視覺輔助加強觀者之感官。

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真實且潮濕的回憶還是一場虛假的影像把戲就全然留給了觀者判定,因此我仍堅信這部片的某部分是身處黑盒子中戴著3D眼鏡才會成立的——當觀者戴上眼鏡的那刻,人的感官便自然會進入無法分辨、虛實交錯的灰色地帶,進而達到完美的「沉浸式觀影」。

但畢贛仍有其厲害之處,那就是即便抽離了電影院這個媒介,從「銀幕」變成了「螢幕」時,他依然靠著驚人的攝影機運動讓觀眾神魂顛倒,認知到作為一個愛情電影的尋找過程,當中那些瑣事也能成就這股浪漫,反觀某些玩弄攝影機運動到過火的電影就只剩「體驗」本身,而沒能真正探入內心「感受」。

畢贛在第二部電影長片中的成就雖然不是在故事本身,但作為一個創作者而言,他成功認知到在《路邊野餐》仍有不足之處,即使拿了當年度金馬新導演,他仍然能夠在雷同的故事中下重本讓其如同孿生兄弟般與世人見面,這不叫創作者的浪漫,那什麼才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收錄2023年之電影、影集等相關評論與文章。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