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喫茶】2023/08/24 |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貝多芬遠甚於莫札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一位大提琴演奏者與愛好者,我二十多年來收集了許多大提琴相關樂曲的樂譜、錄音專輯,發現了一件令人感嘆的事情,就是我跟莫札特很不熟。

莫札特的音樂要說難理解,倒也不至於。以古典時期來說,沒有什麼作品會比後浪漫時期或二十世紀音樂還複雜的,但莫札特的作品,我就是沒有辦法如數家珍那般地信手挑部作品來說說。

這都是因為莫札特並沒有專門為了大提琴而寫的作品。就算曾應大提琴手的邀約而創作,也都停留在弦樂四重奏等室內樂合奏型態,要像大提琴奏鳴曲或協奏曲那樣專門為了大提琴而寫的作品,可說是沒有。

這很奇怪,莫札特的忘年之交海頓老爺爺早已寫了幾首成功的大提琴協奏曲(卻沒有奏鳴曲),而身為晚輩的貝多芬就扛下了寫作大提琴奏鳴曲的責任。

因此我們在談論到古典時期的大提琴作品時,莫札特處於被架空的狀態。

Beethoven: The 5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Richter, Philips, 1963

Beethoven: The 5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Richter, Philips, 1963

貝多芬所作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正確來說應該是「為鋼琴與大提琴所作」的奏鳴曲。這表示鋼琴的份量比大提琴還要重,就像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那樣。

不過貝多芬在處理聲響上比布拉姆斯技高一籌,沒有發生大提琴聲響被鋼琴完全淹沒的狀態。雖然布拉姆斯把貝多芬當作崇拜對象,但對於大提琴奏鳴曲這樣的室內樂作品,可能還有很多該學習的地方。

有人認為,貝多芬所作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重要性高於他所作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原因如下:

1.這是第一套密集地、充滿實驗性聲響與創新結構的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前九首集中在早期,風格變化不大,皆屬於古典時期風格;只有最後一首在晚期。而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前兩首在早期,第三首在中期,最後兩首在晚期。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五首作品來了解貝多芬對於聲響的掌握和進步,同時也揭示了音樂史上風格的演進。

不僅如此,貝多芬還額外創作了幾首大提琴奏鳴曲,雖然未收錄在今天我所聽的這套Philips唱片版本,不過可以在麥斯基與馬友友的全套錄音中聽到。

要說貝多芬比莫札特還要愛大提琴,或許不見得有說服力,但他的確比莫札特勇敢,突破了大提琴與鋼琴在演奏形式上和聲響上的束縛。

另外,雖然貝多芬沒有寫大提琴協奏曲,但破天荒地寫了一首「三重協奏曲」,也就是寫給「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協奏曲,非常地成功。在這首協奏曲中,大提琴竟然屢屢挑戰小提琴的高音域,身兼吟詠歌唱和活潑炫技,令人驚豔!

之前在樂團演奏的經驗中,我發現,只要能掌握低音的變化,就能掌握樂曲的流動。舉凡浪漫時期之後的重要作品,其低音聲部都有豐富且充滿突破與挑釁的表現。也就是說,一位作曲家能不能在聲響和配器上大刀闊斧,就要看他敢不敢對一陳不變的低音表現手法作出重大變革。

這時候就會覺得,莫札特實在是活得太短了,如果再多幾十年,受到貝多芬作品的刺激,或許他也會開始進行更激進的聲響實驗呢!就像布拉姆斯聽到德弗乍克寫出成功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後,曾經感嘆:

「早知道我也來寫一首真正的大提琴協奏曲,而不是大、小提琴雙協奏曲!」

avatar-img
690會員
455內容數
從大提琴出發,在音樂的旅途上陪伴著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嵐音社的音樂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真不得不說,Mr. Q加上Miss D真是爵士音樂史上最無敵!
「不用加油也沒關係」,竟然就讓人想一整天聽著輕鬆搖擺的藍調,一天內不用刻意達成什麼豐功偉業,開心地活下去最重要!
雖說是馬拉松式錄音,但一口氣聽完也才大約兩個半小時。不過這短短的兩個半小時,卻令許多爵士樂迷回味再三。而這些經典錄音,對於整個爵士樂的影響,直到今日仍然持續著,也算是「馬拉松」式效應。
原本咬著牙演奏完後,最大的犒賞就是回到舒服的房間,什麼也不管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但這份舒適感最後竟然凌駕於外出接受喧鬧工作的動力,在某一年,我毅然決然地向所有朋友與同事宣布不再接婚禮或商業演出。
這就是不同文化有趣的地方,在平地生活慣了,難以理解那些在特殊地形上生活的民族,他們對於「美」的認知,是如何地影響到音樂。
在燈火通明的深夜,獨自在家播放著,再來杯加上冰塊的威士忌,非常適合作為一天的結束。
真不得不說,Mr. Q加上Miss D真是爵士音樂史上最無敵!
「不用加油也沒關係」,竟然就讓人想一整天聽著輕鬆搖擺的藍調,一天內不用刻意達成什麼豐功偉業,開心地活下去最重要!
雖說是馬拉松式錄音,但一口氣聽完也才大約兩個半小時。不過這短短的兩個半小時,卻令許多爵士樂迷回味再三。而這些經典錄音,對於整個爵士樂的影響,直到今日仍然持續著,也算是「馬拉松」式效應。
原本咬著牙演奏完後,最大的犒賞就是回到舒服的房間,什麼也不管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但這份舒適感最後竟然凌駕於外出接受喧鬧工作的動力,在某一年,我毅然決然地向所有朋友與同事宣布不再接婚禮或商業演出。
這就是不同文化有趣的地方,在平地生活慣了,難以理解那些在特殊地形上生活的民族,他們對於「美」的認知,是如何地影響到音樂。
在燈火通明的深夜,獨自在家播放著,再來杯加上冰塊的威士忌,非常適合作為一天的結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藝術史中除了梵谷,貝多芬擁有另一雙讓我們惋惜的耳朵。然而比起畫家如何失去聽覺,失去聽覺的音樂家無疑擁有著本質上的悲劇。失去耳朵是否讓梵谷完成繪畫藝術追求,我們不可得知;但失去耳朵,確實成就貝多芬走向樂聖的命運。阿布〈貝多芬〉正藉音樂家之名為詩,賦詠音樂家悲劇時刻,讓貝多芬音樂命運,成為文字可見。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Thumbnail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Kreutzer 但其實這是一首和克羅采沒什麼關係的小提琴奏鳴曲~ 說來有趣,的確這首本來是貝多芬要寫給另一位本來相交甚好的小提琴家Bridgetower,但後來因為感情糾紛/吵架??所以貝多芬改把這曲獻給當時另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一晃眼,很多年沒有認真地彈琴了。上一次認真彈琴有找老師學,一整年都在彈很難的貝多芬奏鳴曲 (我猜是因為貝多芬是所有主修鋼琴的音樂系學生必修,老師對貝多芬比較熟的關係 ) 。昨天看到格友清月在彈小奏鳴曲,感覺實在是太懷念了 ! 因為被敲碗分享,就試著分享一下我彈的第10首第二樂章。 其實鋼琴很多年沒
Thumbnail
白建宇獻給相信平凡中仍有幸福的人的莫札特之夜。
Thumbnail
大提琴手果許雖然很認真練習,但琴藝不佳,常被指揮責罵。某個深夜,當他獨自在鄉郊河畔的破舊小家裡練習著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時,突然傳來敲門聲!究竟是誰來敲門呢?共讀後,可以找找書中出現的曲子來聽聽,然後再讀一次故事,親自感受一下繪本與音樂合奏的魅力喔!
Thumbnail
您知道貝多芬寫了九首交響曲,那您知道貝多芬一生寫了幾齣歌劇嗎?答案是只有一齣,名字叫《費黛里歐》,而它的命運很坎坷。 貝多芬在1803年開始撰寫《費黛里歐》,終於在1805年首演,貝多芬原本信心滿滿,卻因拿破崙進攻維也納,導致台下觀眾幾乎都是法國軍人,出師不利,首演成了災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藝術史中除了梵谷,貝多芬擁有另一雙讓我們惋惜的耳朵。然而比起畫家如何失去聽覺,失去聽覺的音樂家無疑擁有著本質上的悲劇。失去耳朵是否讓梵谷完成繪畫藝術追求,我們不可得知;但失去耳朵,確實成就貝多芬走向樂聖的命運。阿布〈貝多芬〉正藉音樂家之名為詩,賦詠音樂家悲劇時刻,讓貝多芬音樂命運,成為文字可見。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Thumbnail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Kreutzer 但其實這是一首和克羅采沒什麼關係的小提琴奏鳴曲~ 說來有趣,的確這首本來是貝多芬要寫給另一位本來相交甚好的小提琴家Bridgetower,但後來因為感情糾紛/吵架??所以貝多芬改把這曲獻給當時另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一晃眼,很多年沒有認真地彈琴了。上一次認真彈琴有找老師學,一整年都在彈很難的貝多芬奏鳴曲 (我猜是因為貝多芬是所有主修鋼琴的音樂系學生必修,老師對貝多芬比較熟的關係 ) 。昨天看到格友清月在彈小奏鳴曲,感覺實在是太懷念了 ! 因為被敲碗分享,就試著分享一下我彈的第10首第二樂章。 其實鋼琴很多年沒
Thumbnail
白建宇獻給相信平凡中仍有幸福的人的莫札特之夜。
Thumbnail
大提琴手果許雖然很認真練習,但琴藝不佳,常被指揮責罵。某個深夜,當他獨自在鄉郊河畔的破舊小家裡練習著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時,突然傳來敲門聲!究竟是誰來敲門呢?共讀後,可以找找書中出現的曲子來聽聽,然後再讀一次故事,親自感受一下繪本與音樂合奏的魅力喔!
Thumbnail
您知道貝多芬寫了九首交響曲,那您知道貝多芬一生寫了幾齣歌劇嗎?答案是只有一齣,名字叫《費黛里歐》,而它的命運很坎坷。 貝多芬在1803年開始撰寫《費黛里歐》,終於在1805年首演,貝多芬原本信心滿滿,卻因拿破崙進攻維也納,導致台下觀眾幾乎都是法國軍人,出師不利,首演成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