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輯春秋篇,講的是衛國州吁弒君自立,兩次出兵討伐鄭國,企圖以軍事方面的成功來穩定國內民心,終於由老臣石碏聯合陳國剷除州吁和他的黨羽,衛國人擁立公子晉為新的國君。
西漢司馬遷形容春秋時期是「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戰事頻繁、政局不穩定,整個春秋時代就是失去秩序的社會。這次要介紹的是魯國的魯隱公、公子允和公子翬(翬,讀作「揮」)。
我們回到魯隱公執政的第四年,當時宋國聯合了衛、陳、蔡三國攻打鄭國,宋國使者來到魯國,希望魯隱公能夠出兵相助。隱公審度形勢,不願意參與其中。這時,公子翬向隱公請求出兵攻打鄭國,隱公再次拒絕了。可是,公子翬違抗隱公的命令,私自帶兵參戰。史書對公子翬的身份、生平記載不多,我們僅能從其「公子」的稱號推測他是魯國國君的後代,與隱公有血緣關係。
後來,公子翬沒有因為違抗命令而受到懲罰,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參與了不少內政、外交和軍事行動。隱公執政的第十年,公子翬率領軍隊與齊僖公和鄭莊公一起攻打宋國。隔年,滕國和薛國的君主一同來拜訪魯隱公,兩國君主就着誰的地位比較尊崇、誰應該先進行拜訪禮儀而起了爭執,魯隱公派出公子翬為代表在當中調停。
魯隱公顯然頗信任公子翬,但隱公絕對想不到今年會是他執政的最後一年。
【原文依據】
《春秋左氏傳.隱公四年》:
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春秋左氏傳.隱公十年》:
夏五月,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
《春秋左氏傳.隱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