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他戳到你的痛點嗎?

有位年輕朋友說,他的老闆常當著同事面指責:「之前已經說過幾次了,你怎麼老學不會?」他感覺到羞愧、失落,因為這句話讓他覺得「自己做不好」、「學習能力很差」,顯得自己很沒用。

朋友被觸發的信念是「我害怕在他人眼中是無用的」,所以只要任何一句話觸發到這個信念,我就會被燃起情緒,整個人開始陷入負面情緒漩渦裡。

他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不要那麼玻璃心,不要亂入心,但做得到嗎?很遺憾,研究顯示:很難。

早在1987年,Daniel Wegner教授進行了著名的「白熊實驗」。實驗結果印證了:「當告訴人們『不要想一頭白色的熊』的時候,人們反而更經常想到一頭白色的熊。」

這個「矛盾歷程理論」指出,當越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是可能冒出來。那,怎麼辦呢?有句話說:「沒有你的允許,沒有人能影響你的情緒。」

地雷不是他人裝的,是自己埋的;情緒,不是對方造成的,是自己給的。能夠控制我們的,並不是外在的他人或事件,而是我們心裡的「信念」所點燃起的「情緒」。


拿回自己力量

有用沒用,難道真是他人說了算嗎?我們眼中的自己,真的是沒價值的嗎?難道真的只能依附在他人給自己的評價嗎?

多在乎自己一點,有時被他人的言語影響,無非是因為太過在意這個人講話的語氣、論調、甚至此人的身分地位等等,所以我們把對方給加倍放大了,相對也縮小了我們自己。


認真專注地想點別的

Wegner和他的同事在某一個實驗中,讓那些原本在想白色北極熊的受試者換個想法,專心想一輛紅色的大眾汽車,後來那些被試就不想白色的熊了。下次再擔心吃消夜會胖的時候,不妨試試去玩一下 SWITCH 動一動。


專注地正視當下的情緒

研究顯示,當人們有一些不願回想的創傷經歷與情緒時,試著傾訴和表達出來,不去壓抑而是專注去想,反而會有助於減輕症狀。

或許可以想:「他為什麼會這麼說?」「他想表達什麼?」「是不是他的個性、成長經歷或是他的角色立場,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這個方式的好處是讓我們從「我」這個單一角度,擴展至「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幫助自己用更同理、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會困在自怨自艾的小圈圈裡走不出來。

當然,這一過程或許會十分痛苦,最好選擇安全的環境,例如諮商關係中,或是在信任的人的陪同下。


設立心理結界

他人的言論,不需要照單全收,擷取對自己有益的言論即可。如果某個人說的話一直讓自己走心,可以選擇迴避、或離開那個環境。

練習讓自己回到家後,就不去思考這些煩心事。彷彿家門是一個結界,將所有不愉快都隔絕在外。為自己設立結界,並不是逃避的表現,而是我們「重視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好好照顧自己,才有餘力去思考其他更深層的事。


求助於心理諮商

如果有「不想要的想法或情緒」頻繁出現,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而又習慣性地陷入壓抑和反彈的惡性循環,就要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幫助。

心理諮商可以幫忙了解這些想法和情緒從哪裡來,壓抑它們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也會協助找到更加積極的方式,來應對這些想法和情緒。


讓情緒飛一飛

通常被別人的話戳到的當下,情緒都會起伏,心情五味雜成,這時與其想著「我不要胡思亂想」刻意壓抑情緒,不如就順其自然讓情緒流動釋放,以免壓在心裡成了內傷。

釋放情緒的方式很多,去散步、聽歌、或單純深呼吸都可以。如果感覺到胸口(心輪)或胃部(太陽神經叢輪)的地方悶悶的,可以閉上眼靜心觀想白光進入這些部位,想像白光為你帶走暗沉的負面能量。


我不過被動的人生》提到:「《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方向——課題分理。簡單理解就是,分清楚這件事是屬於誰的事,誰就去負責。如果你不喜歡我,是你的事,我控制不了;而我要怎麼活,是我的事情,你也管不著。」

是情緒在影響自己,不是其他人,所有事件都是中性的,當能接受這個論點時,就找回了自己的力量,不再輕易被他人控制。日後當情緒又上來時,不妨去看看是什麼信念被「戳到」,既然會讓自己被戳到,那麼你也有辦法讓自己「不再被戳到」,一切全看我們怎麼回應而已。

有位同事分享了簡單的 職場 求生之道,就是 不上心,放在人生也好用。追問這位得道高人怎麼做到,歸納他的說法是,選擇性地聽、判斷「誰該負責」,還有表現出願意修正,磨久了,就順了。

若有人轉述他人對自己的負評,他選擇「不聽」,或是淡淡回應「他應該是誤會了」。

他還說,重點就是有份薪水領就好了,其他,「甘我何事」。

確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要看見別人評價的背景及他的特質,明白自己控制不了別人的評價,都問自己:我要的是什麼,與那些支持、認同、理解你的人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