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去馬來西亞能夠有幸進戲院在大銀幕上搶先觀賞到《餓鬼食堂》,大概是我個人近期內最激動與感動的一件事情了。
毫無意外地,由曹維駿執導的首部長片《餓鬼食堂》是馬來西亞今年為止、甚至是近幾年來難得一見的華語院線片佳作。也讓看完電影的我更加堅信——「東南亞人最會拍鬼片」這一說法原來是真的!而且我亦不打算接受任何人的反駁哈哈。
當然,你可以認為這僅是我個人非常主觀的想法,同時這裡指的「鬼」也不是單純只會嚇人那種,而是結合當地的人文景色、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的豐富等元素,打造出既神秘感又有獨特魅力的氛圍。又或者,更精準一點的說法是「東南亞真的很懂拍奇幻片」,一如張吉安《南巫》、胡明進《岩龜傳說》、來自泰國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薩滿》等多部代表作,而《餓鬼食堂》也不例外。
但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餓鬼食堂》還是一部主打親情和喜劇路線的奇幻鬼片,所以千萬別給片名騙到了,縱使電影裡真的有無數隻鬼,但實際上一點都不恐怖;縱使片中有一、兩場刻意嚇人的戲碼,但也是為了鋪墊下一個笑點所製造的反差感。
只不過,坦言,若是光看預告的話,觀眾應該很難想像它是一部既溫馨又搞笑的作品(包括我在內),這可能還得歸咎於片中那大膽的燈光用色及色調宛如霓虹燈的質感,使得迷幻感十足的影像風格,更別說《餓鬼食堂》於喜劇表現上著實有一手。雖然笑點沒有編排特別密集,但該要搞笑的時候,它幾乎能成功逗笑觀眾(至少我看的那場是如此),當場反應相當不俗。有的是因人鬼之間互動鬧出的笑話,有的則是在現實生活會發生而引起共鳴的會心一笑,可以說算是在兩種不同極端風格的碰撞下所造就一次有趣且奇怪(稱讚意味)的調性,也因此而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故事題材方面亦頗有新意,《餓鬼食堂》整體的故事主軸不難看出就是啟發自民間傳說——《目連救母》。以盂蘭節傳統節日,再加上客家及民俗文化的底藴,更巧妙地融入了大疫情時代的背景,其封城和解封象徵著「鬼門開關」的概念,生活的大巨變也順勢延伸至年青一代面對創業的困境、傳統茶室面臨淘汰的殘酷等現實存在的問題,更對應回女主跟父親兩代人的親子關係危機。
縱使本片在劇情上的發展並無太多的驚喜,但光是編導進而選擇以多個長鏡頭來保留演員的表演及魅力、塑造個性鮮明的角色、用心鋪陳的奇幻靈異氛圍、更著重於運用影像美學來說故事的方式就充滿著看點。唯獨比較可惜的是,母親成為餓鬼的主題相對地不夠聚焦,以至於那碗作為貫穿全片女主一家三口情感的「客家麵」到了尾聲卻未能即時發酵應有的張力,令人有種草草結束之錯覺。
除此之外,個人也非常喜歡片中以「布袋戲」的呈現方式作為電影的一部分,讓我不禁想起之前在大銀幕看《南巫》演到「皮影戲」時所帶來的震攝,兩者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亦無形中為電影增添了一定程度上的樂趣和可觀性。
至於演員和角色部分,若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曾潔鈺(阿Yoke)首次獨挑大樑的電影作品,可謂一改她過去其深入民心的電視角色「鹹魚蓮」之搞怪形象,轉而向更為收斂自然的方式來演繹女主寶尼,也不得不稱讚本片出色的鏡頭運用,它成功拍出過去不曾於幕前出現的阿Yoke,她無疑是全片的最大驚喜。
飾演舅舅阿南的張咏華則是片中的搞笑擔當,其生動風趣的演出相當討喜,大部分與女主的對戲都會開懷大笑。而由陳沛興飾演的喃嘸佬葉師傅也不甘示弱,除了同樣是滿滿喜感的角色之餘,一場客家語的數來寶,以及一場毫無對白的動人演出(我姑且就不劇透內容),皆是戲裡非常深刻的情節。
相反地,飾演父親鮑比的陳沛江,由於設定的關係,他是全片唯一一個偏嚴肅正經的角色。雖說能夠理解,不論是典型父親的形象,還是為了達到協調平衡的安排,但相對的該角色顯得不夠有趣和搶眼,多少會覺得有點吃虧。值得一提的是,就連靈魂形式登場的外公、外婆其兩位老戲骨——覃業水、郭茵茵,儘管只有短短幾場戲的演出卻十分精彩,可謂存在感十足。
總的來說,綜觀以上想法,我自己是很喜歡這部電影,但也無可否認的是,本片並非完美之作,仍然有些不足的地方,又如同部分人影評所言,它著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只是瑕不掩瑜,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好感。
抑或者,可能是全片最為人唾棄的——緩慢步調,在我看來也卻不絕然是個缺點,反而是更能夠讓人在大銀幕上去細細品嚐這部電影的可取之處。不論是畫面上的美(如美術,及多次強調的攝影、燈光等等),又或者演員在演技發揮上和展現的魅力,更別說那營造不俗的奇幻靈異氛圍。其實觀眾不妨可以嘗試稍微把節奏放緩下來,去感受一下創作團隊放入的各種巧思和細節,也許會發現當中的奧妙,更容易享受其中。
最重要的是,《餓鬼食堂》搞笑卻不低俗、動容卻不煽情、華麗卻不失溫度、談孝道卻不說教。它以百無禁忌的精神、色彩大膽的視覺風格;雖劇情通俗但情感真摯又帶點非主流的敘述手法來呈現本片,重新定義了盂蘭節aka中元節aka鬼節多年來在影視作品之恐怖印象,足以為大馬電影開啟另一個新面貌且令人感到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