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扭轉貧富不均』人力資本

這本書的重點摘要放在我的待辦事項清單已久,卻遲遲沒有開始的念頭,主因就是這個題材太硬了,牽涉到多個學科以及不同的切入觀點,因此我害怕自己無法駕馭類似的主題。

但今天又再次看到幾年前寫的部分摘要時,下定決心要先做一部分再說,現在無法理解不代表以後也不行,能吃透多少是多少。

從一般人的觀念來說,用『國富論』中的說法去詮釋「人力資本」,是相對容易接受的;當我們做出減少勞動並付出時間的決定時,應該是預期自己日後能夠賺取更多錢,或是擁有更多機會。

換句話說,投資自己、必有所得。

但台灣目前的狀況真是這樣嗎? 有多少人在投資「高等教育」後,真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呢?

或許醫學或理工科系的學生會持正面看法,但拿同樣問題詢問其它科系的學生,就未必全然同意。

先不提太抽象的問題,就只要先問問自己,是否對這一路上「投資自己」感到滿意?

如果是,那恭喜你一早就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如果否,那就要更進一步釐清原因為何?

人可以糊塗一時,但不能糊塗一輩子。

找出屬於自己的「夢想」,雖說夢想不能當飯吃,但它卻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

本章節重點摘要:

並非所有經濟成果的差異都是不公平的不均。

有些人基於某些極為合情合理的理由賺到更多錢,比方說「拉長工作時間」、「從事不討喜的工作」或「承擔更多責任」。

以「勞動所得差異」來說,最重要的理由是有些人做了投資,接受教育訓練,就能從事需要較高技能的職業。

用這類「人力資本」來解釋薪資工資的差異,由來以久。

在『國富論』中,亞當‧史密斯清楚聲明這一點:「人為了接受教育,而承擔減少勞動或付出時間的代價,一定是期待能賺得高於平均水準的薪資,足以支付他所有的教育成本,再加上至少相當於等值資本能賺得的一般利潤。」 

前述提出受過大學教育者可拿較高薪水的理由,便解釋為何「差異不必然是不公平」。

投資「人力資本」、接受更高教育的員工,賺到的報酬有可能高於或低於「資本利潤」的報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