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匱乏的思維模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上次看到好書介紹到實際借到這本書,又過了好幾個月,還好這本書的內容沒讓人失望,收穫頗多,讓我來為這本書做重點摘錄,希望以後能快速回想重要的內容。

經濟學就是在研究如何運用我們有限 (稀缺) 的管道和資源,來達成我們的欲望。

匱乏會擄獲我們的「專注力」,這帶來小部分的好處:我們對於迫切需求可以做比較好的處理。

但它也讓我們付出代價:我們忽略其他該關切的事,處理生活的其他部分也會比較沒效率。

心理學家也曾在較嚴謹的實驗中研究過「完成期限 (deadline)」的好處,其中一項研究裡,大學生受雇用以較長的期限來校對三篇論文:

  • 實驗組是三個星期後交回所有論文;對照組則是時間較為匱乏的,必須每星期交回一篇校對過的論文,總計同樣是三個星期完成。
  • 完成期限較緊湊那一組比較有「生產力」,一旦時間短暫,你就會想要充分利用時間,不管是用在工作或是享樂。
  • 我們把它稱為「專注紅利 (focus dividend)」,這是匱乏俘虜心智所帶來的「正面結果」。

專注在一件事上表示會忽視其他事情;我們都體驗過,當我們專心讀一本書或是看電視時,沒注意到旁邊的朋友問話。

專注的力量同時也是關閉隔絕其他事物的力量。

我們說匱乏「聚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匱乏引發「隧道效應」:注意力只能集中於處理手邊的匱乏。

隧道效應所引發的是隧道視野,也就是在隧道裡面視覺範圍變狹隘,讓我們對裡面的東西特別專注,完全看不到隧道外的事物。

「專注」是一種正面價值:匱乏讓我們專注於當下似乎是最重要的事;「隧道效應」則不是:匱乏讓我們視野窄化而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

對匱乏的專注是不由自主的,也因為它會俘虜我們的心智,所以它也會損害到我們對其它事物專注的能力:

  • 忙碌的業務主管不是在她努力準備關鍵提案的過程出狀況,而是在她扮演母親角色的時候。
  • 學生出問題也不是在他設法籌措學費的時候,而是在他想專心準備考試的時候。
  • 低薪員工出狀況也不是家裡的財務管理,而是在職場供應餐點的時候。
核心假設:因為對匱乏的專注是不由自主的,也因為它會俘虜我們的心智,所以它也會損害到我們對其他事物專注的能力。

這邊使用「認知頻寬」來衡量我們的運算能力,以及我們專注、做出正確決定、遵守既定計劃及抗拒誘惑的能力。

當我們持續受到隧道效應的吸引,匱乏將佔用認知頻寬:匱乏會直接窄化認知頻寬。

認知頻寬被匱乏佔據 (被課徵稅負),匱乏不只是降低流動智力,還會降低自制力。

所有的人,當他們變窮時,「有效認知頻寬」會變窄;我們必須擴大對匱乏的定義:擁有的東西太少 (時間、金錢、卡路里),則必須用更少的心智資源來應付問題。

匱乏不只導致我們過度借貸或無力投資,它讓我們生活的其它面向變得更綁手綁腳;也讓我們變得比較笨拙及更為衝動,用較少的「流動智力」和較弱的「執行控制力」來應付生活,這也造成生活變得更加不容易。

以上的內容,不用我多說,幾乎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遭遇類似的事情,當我們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或者是說知道有甚麼事發生但完全沒放在心上,這就是「認知頻寬」被佔據了。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當我們運用時間的匱乏來獲得「專注紅利」,並藉此提高生產力時,也引發了「隧道效應」,損害到我們對其他事物的關注能力。
要怎麼利用「專注紅利」,而且盡量降低「隧道效應」的影響,就得要養成習慣來保持「有效認知頻寬」。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的「事後」結果,會形塑明日的「事前」局面:今天由於結果不均而受惠的人,會將不公平的優勢傳給明日的下一代。人們對不均現象感到無力感,通常是來自於世代間不公平的移轉! 因為透過自身的努力競爭,未必能超越結構性的不公。當前社會許多的不均是發生在起跑點的不公,這通常來自於環境與世代間的移轉。
你以為「高度競爭」及「自由貿易」才能讓企業保持活力及高效率嗎?作者用歷史的富國發展脈絡告訴我們,這一切都不是原本想的那樣。「富國的糖衣」是一本會讓人改變觀念的書,我原本傾向「自由貿易主義」,對於政府的一些關稅保護或補貼政策嗤之以鼻;認為讓市場來提高公司或個體的競爭力是最佳選擇,殊不知這也是陷入迷思。
快樂的事別急著做完,可以分次分時間慢慢做,享受每次快樂的感覺,避免享樂體驗隨時間遞減的問題 (人會慢慢適應)。但痛苦的事要一次做完,這樣痛苦的體驗會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化,如果分次做,就每次都會重新痛苦一次, 這真的是好想法阿!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若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兩個要素不可或缺: 「頻繁練習」與「即時回饋」。學習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對的其實是「利害關係」較低的小事,而非「利害關係」高的的大事。若關鍵在學習,那麼隨著「利害關係」升高,「決策品質」就可能會隨之降低。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如果跟『匱乏經濟學』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今天的「事後」結果,會形塑明日的「事前」局面:今天由於結果不均而受惠的人,會將不公平的優勢傳給明日的下一代。人們對不均現象感到無力感,通常是來自於世代間不公平的移轉! 因為透過自身的努力競爭,未必能超越結構性的不公。當前社會許多的不均是發生在起跑點的不公,這通常來自於環境與世代間的移轉。
你以為「高度競爭」及「自由貿易」才能讓企業保持活力及高效率嗎?作者用歷史的富國發展脈絡告訴我們,這一切都不是原本想的那樣。「富國的糖衣」是一本會讓人改變觀念的書,我原本傾向「自由貿易主義」,對於政府的一些關稅保護或補貼政策嗤之以鼻;認為讓市場來提高公司或個體的競爭力是最佳選擇,殊不知這也是陷入迷思。
快樂的事別急著做完,可以分次分時間慢慢做,享受每次快樂的感覺,避免享樂體驗隨時間遞減的問題 (人會慢慢適應)。但痛苦的事要一次做完,這樣痛苦的體驗會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化,如果分次做,就每次都會重新痛苦一次, 這真的是好想法阿!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若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兩個要素不可或缺: 「頻繁練習」與「即時回饋」。學習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對的其實是「利害關係」較低的小事,而非「利害關係」高的的大事。若關鍵在學習,那麼隨著「利害關係」升高,「決策品質」就可能會隨之降低。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如果跟『匱乏經濟學』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Thumbnail
人會有認知頻寬,在匱乏的時候產生隧道效應,依照你的匱乏程度產生只專注於你所匱乏的事物的效果。 同時,在匱乏消弭之前,把其他的事物都推出隧道之外。 正向用途比如你報告的死線快到了,便容易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專注度,並用極高效率把報告完成,以成功避免掉缺交報告的負面結果。
Thumbnail
匱乏是什麼? 對餓著肚子的人來說,匱乏的是食物;對忙碌的人而言,不夠的是休閒時間;對於沒錢的人,煩惱的是生活費、下一餐的錢;對孤獨的人,感到寂寞想要有人陪伴。 看到這裡,突然聯想到,匱乏不就像是紫微斗數命盤上化忌嗎? 命盤上化忌的地方就是「空缺」、「匱乏」的地方。 匱乏不只是因為缺少什麼而讓人不開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本來是在讀別的書,看到裡面出現稀缺心態,跑去GOOGLE了一下發現這本書,就直接買了電子版本讀看看,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另一位是埃爾達.夏菲爾,他資歷有點多我就不打出來了,看起來是很有名的人。 有關匱乏 匱乏帶來的好處 匱乏帶來的壞處 認知頻寬 隧道效應 寬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這本書是心理學上一個新興但務實的分支,你常感到匱乏嗎?如果是的話,最好轉頭離開匱乏的情境現場,否則你將越益匱乏。然而,為什麼我們又總是在火燒眉毛的時候奮力一擊而締造佳績?這本書將告訴你其中緣由。
最近在談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所謂的匱乏一詞,大致上跟隧道效應的關連是很大的,都屬於認知偏誤的一種。 隧道效應指的就是人在緊急、壓力、困難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都會在於短線、立即的事物上,而沒有中長期的考量(也不是說沒有,是"沒有能、沒有辦法"去思考中長期,重點就是當下)。當然,心理匱乏時,縱使不在緊急的
Thumbnail
總是在截止日前,看著時鐘徬徨; 總是在發薪日前,望著存摺惆悵; 總是在減肥成功前,心神不寧、蹲踞在冰箱……
Thumbnail
《匱乏經濟學》:當匱乏開始發生之後,這個時候,因為你的「認知頻寬」已經不足,你已經沒辦法做最好的判斷,腦子裡只想趕快解決當下的匱乏狀態,通常這時候就很容易用「借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預支的都是要「還」的,因此而有「利息」,因此負擔就更加重,匱乏的情況也會持續甚至惡化,這時候就陷入了「匱乏陷阱」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Thumbnail
人會有認知頻寬,在匱乏的時候產生隧道效應,依照你的匱乏程度產生只專注於你所匱乏的事物的效果。 同時,在匱乏消弭之前,把其他的事物都推出隧道之外。 正向用途比如你報告的死線快到了,便容易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專注度,並用極高效率把報告完成,以成功避免掉缺交報告的負面結果。
Thumbnail
匱乏是什麼? 對餓著肚子的人來說,匱乏的是食物;對忙碌的人而言,不夠的是休閒時間;對於沒錢的人,煩惱的是生活費、下一餐的錢;對孤獨的人,感到寂寞想要有人陪伴。 看到這裡,突然聯想到,匱乏不就像是紫微斗數命盤上化忌嗎? 命盤上化忌的地方就是「空缺」、「匱乏」的地方。 匱乏不只是因為缺少什麼而讓人不開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本來是在讀別的書,看到裡面出現稀缺心態,跑去GOOGLE了一下發現這本書,就直接買了電子版本讀看看,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另一位是埃爾達.夏菲爾,他資歷有點多我就不打出來了,看起來是很有名的人。 有關匱乏 匱乏帶來的好處 匱乏帶來的壞處 認知頻寬 隧道效應 寬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這本書是心理學上一個新興但務實的分支,你常感到匱乏嗎?如果是的話,最好轉頭離開匱乏的情境現場,否則你將越益匱乏。然而,為什麼我們又總是在火燒眉毛的時候奮力一擊而締造佳績?這本書將告訴你其中緣由。
最近在談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所謂的匱乏一詞,大致上跟隧道效應的關連是很大的,都屬於認知偏誤的一種。 隧道效應指的就是人在緊急、壓力、困難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都會在於短線、立即的事物上,而沒有中長期的考量(也不是說沒有,是"沒有能、沒有辦法"去思考中長期,重點就是當下)。當然,心理匱乏時,縱使不在緊急的
Thumbnail
總是在截止日前,看著時鐘徬徨; 總是在發薪日前,望著存摺惆悵; 總是在減肥成功前,心神不寧、蹲踞在冰箱……
Thumbnail
《匱乏經濟學》:當匱乏開始發生之後,這個時候,因為你的「認知頻寬」已經不足,你已經沒辦法做最好的判斷,腦子裡只想趕快解決當下的匱乏狀態,通常這時候就很容易用「借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預支的都是要「還」的,因此而有「利息」,因此負擔就更加重,匱乏的情況也會持續甚至惡化,這時候就陷入了「匱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