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大乘佛法的開悟

    raw-image

    大乘佛法的開悟,謹以般若經典之《金剛經》為例說明。

    即菩薩須發菩提心度眾,以付出為本懷,而實無眾生被自己滅度,如是而修持戒與布施,忍辱與懺悔,讀誦經典,努力行善,放下四見,不生法相。即是說:若有成就,當應以「六如」而觀,以「有為法」來看待,沒有執著。

    過程中,發心菩薩要整合凡聖兩重觀點:達到不退轉的階段與獲得中道的正見,這條大乘之路,包含五十二個菩薩名目的智慧與功德。

    為甚麼菩薩度眾而無視生死苦海?不以度眾有成就而解脫!而且,反以「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甚麼理由?

    對修行人來說,「生死」是一個難題,是一個困擾,使人不安。

    超越相對,即不以追求成功為得到,反以不居有功而放下,放下才是得到。

    放下功德,不貪有功有德,不以涅槃為究竟。大乘佛法是以「無智無得」來說明菩薩是依般若法門而心無掛礙。

    換言之,凡夫追求大乘佛法,目的為何?倘非以菩薩為志願,而以人天為目標,則大乘佛法反而變得庸俗。

    然則,開悟的智慧為何?大乘的法空,即連神聖莊嚴的法相也可以放下,回到生活上來體會與實踐,因為道不離日用,不必有法相的負擔,才是智慧,這是平凡的偉大處。

    總結而言,小乘佛法對生死的開悟,是斷此岸的煩惱與得彼岸的涅槃;至於大乘佛法,則是明白生命的意義是回到生死中種種的面對與學習,不逃避生死,不畏懼生死,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厭世,生死智慧在生死中體驗與鍛鍊,稱為「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法的開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胡健財,我是法鼓山聖嚴書院兼任講師,也在佛陀教育基金會主講佛學課程,我畢業於政治大學國文學系取得了博士學位,我的經歷住要是在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二十多年,曾經當過一屆系主任,五年前退休,我的專長是;佛學與中文偏重於佛教化事業,佛教經典,中文領域的課程,以及最近嘗試的文化藝術創作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