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再寫《薄伽梵歌》之緣起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薄伽梵歌首二章——智慧瑜伽》

作者:江信慧

自序:再寫《薄伽梵歌》之緣起


《薄伽梵歌》陡然在我面前現身是一九九五年的事了。那時,友人自印度朝聖歸來,先拿出許多小禮物後才亮出這英文版,我驚呼太厚重卻難以推辭,心中其實在大喊「不會讀的啦。」一九九七年正式拜入印度「勾迪雅.外士納瓦」奉愛瑜伽傳承時,並不覺得自己信了印度教,而是愛上在神像面前唱歌跳舞這種祈禱,更愛吃供奉過的國際素食,嚮往一種全方位的瑜伽生活。二零零一年前後,有位澳洲「奉獻者」來台灣賣油畫,也受邀來中心講課。他的魅力在於,引述梵文詩節時收放自如,講解時有趣又有料。那些難解的梵音在他口中變得無比優美,唱出我靈魂懂的歌。我感覺自己從吃喝玩樂中清醒過來,課後便趨前致謝。幾次交談後,他告訴我他在印度聖地「瑪雅埔」教授「奉愛瑜伽」經典,我的英文能力應該夠用。二零零二是我生命中動蕩起伏的一年,是母親、靈性導師相繼辭世那一年,年底即與夫婿去印度讀書半年。沒想到,竟愛上這種遊學兼冒險。此後一連三年去印度都待足半年才不捨而歸。登喜馬拉雅山,溯恆河源頭,輾轉於印度東西南北四大聖地與廟宇之間,學習瑜伽經典、體位法、參拜遊歷,自是不辭艱辛。曾有人問:「為何能放下工作,多次久留印度?」最大的原因說是「無意中已癡迷,就刻骨銘心地去瞭解吧」,卻也有想「證明自我」的成份。


二零零六年在高雄開設瑜伽中心,矢志要把四大瑜伽之道應用在自己的生活生命裡。二零零九年出版《印度智慧書——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後,覺得此生任務已了,再也無可追尋,可以死了。繼而發現身體雖有怪異症狀,但就死不了。而人生的真實功課旋即湧現,一道道不堪的難題全都堆到眼前。崩塌的不只是外在人事物,我內在的信念也碎裂了——練習「奉愛瑜伽」十五年,每日的基本功——持戒、念誦聖名十六圈、準備嚴格素食(含乳製品)照三餐供奉、只食用供奉過的素食(祭餘)、閱讀經典、講課、聯誼、傳教、寫書⋯⋯壓力山大卻低薪度日,終至身心不堪負荷。「妳的身體說她很累,妳的心說妳都不聽她講⋯⋯」這些話出自某次「家族排列」聚會,在場同學所演出的我的身心靈實況。自以為在靈修,在原團體也算資深,去外面卻得到這樣的評語,打擊真的很大!


原來,研讀經典、參加課程、獲得學位、知識、體驗都只是在累積身外之物,可用以「證明自我」而已。所改變的自己若只是表面,就不會有實質的內在轉化,或說還不足以改變生命格局。我個人缺點何其多,待人處世常有不周,瑜伽修練得也不理想;儘管如此,在那段人生黑暗期,瑜伽生活的訓練仍發揮了極大作用,讓我有能力快速平衡,穩定生活,能照顧好自己與家人,再從中尋到出口。


在找回身心靈健康的路上,所憑藉的是過去歷練得來的一點「辨識力」——什麼該捨棄,什麼該去連結;這個「什麼」之於身體就是平安健康與否?之於心就是平靜愉悅與否?我離開了修行團體,在外力兩次介入後決定回復葷食。平常偶爾參加課程、旅遊活動,但基本上,不想再與宗教門派有牽連。然而,這種打開覺察,到處看看,隨興探索的生活,過著過著仍疑惑叢生——當時四十多歲的我此生還能做什麼?深深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只這樣,但放眼望去時超疑惑的,到底要做什麼?再加上,自三十歲接觸修行後,雖以為清貧生活亦無不可,但總有人說我是「富貴的修行人」 ⋯⋯可我此生投的並非富貴胎,吃用一如常民,當時又自外於修行團體。富貴?修行?是遠在天邊的雲吧!但為何總想起這句話?好似內心在對自己呼喊:「去活出妳內在的富貴,要繼續修行⋯⋯」此外,常在清晨或睡前回想起小時與原生家庭的種種。在年紀漸長的催化下,還可資前後對映;許多事雖看得更清楚了,但這種回憶是夢靨,得花很多時間反芻,還跟枕邊人抱怨,重複播放,無限迴圈,繞不出去。所以,雖然模糊感知到自己的未來或與富貴修行有關,但現下就是卡住的。有一天,我慎重地擺妥紙筆,恭敬地寫下:「上天!我需要一個老師,請給我一個能夠帶領我的老師,謝謝你。」然後,貼在家裡公布欄,有走過就念一念。


如今回想,上天是很快就回應我的,只是我對「老師」的形相有某些預設吧,近在眼前仍舊不識。沒多久,逛書店時一眼見到《奉獻》與《回家》,便迫不及待抽出前者,邊翻閱,內心邊嘖嘖稱奇。我原以為印度《薄伽梵歌》、「奉愛瑜伽」是世間唯一講述「奉獻」的源頭,而今讀著讀著,內心激動不已,默默在大喊:「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竟然原著就是中文!寫得太好了、太真了、太對了,是這樣沒錯!」然而,當時的我仍有不願坦然面對的部分,最後買走的是幾本瑜伽哲學書,還有《回家》;竟不願帶走最打動我心的那一本!(有時也拿自己沒轍。)那個阻礙我自己的部分應該是在說:「我是英文很好的高級知識份子,辛苦走訪印度多年,修練瑜伽多年,而今,這本《奉獻》果真有那麼好的話,那我這個人算什麼?我以前走過的路、做過的苦行又算什麼?」其實,過去若有何功德,不就是把我推到《奉獻》面前了嗎?不禁想起某教教徒在水患時向他的神祈禱呼救,卻是別的教派的船隻來救的故事。


要活得夠長,才有機會在前後對映之下,把自己看得清楚些;萬幸的話也能看到原不可見的盲區。那次買書,我其實是再次錯過「章成禪師」。所幸,還是有去臉書搜尋,就此能固定讀到他最新發文。他的文章每每從小事談起,再從多個角度論述延伸,口氣內容平易近人,好像就坐在對面跟我講話似的,而最後總能印證佛法上高妙的道理,既淺亦深。而且,我感受到他文章裡面有「很大的愛」,各種觀點之間很像瑜伽體位法般有種微妙的內在平衡感。後來,大約二零一七年初,他有篇文章提到如果讀了之後內心是有感覺的,就要去上課。我心想:「早晚是要去一探究竟的,學費太貴的話,頂多上一兩期便罷。」當時的心態是功利的,覺得問完我所有疑問,得到答案後就不用上了。哪知,從此,每兩星期一次的課就沒停過。原因是,太相應了!課程進行當中,與不上課的兩星期之間常有很相應的事情發生,常覺得課中靈訊與我個人生活高度相關。大概上了兩期共十四堂課,當時對人生的困惑都問遍了,心中浮現想要「護持」這個「大日講堂」的想法,畢竟當時高雄班同學只在十人左右。後來反思,其實是自己很需要這個課程,是一種「拜託讓我繼續上」的心情。曾暗自祈禱,希望能靠自己賺到學費。也曾在課中問到為何有這種感應,老師只淡淡提到台北班課後也頗多同學就此交換心得。我覺得能有此相應,那是很私人的事,有自己的因果、悟性與努力等因素,若與共修的同學交流能增益彼此,自然是好;可若到處傳揚,是否要以玄奇異事爭取目光,而這樣又會引來什麼樣的效應呢?


曾以為與《薄伽梵歌》緣分已盡,卻時不時仍意會到某些詩節的吉光片羽。遵從我的恩師——章成禪師的教導去做自己生活上的功課後,也時而會有遠古的梵音關鍵字自心底浮現、迴盪著。這些字詞不再只是我所熟悉的傳統解釋,而是展露出很接地氣的嶄新面貌。一部經典若能超越時空,走入每個世代的人心,勢必是能引發當代人內心共鳴的。於是,我想要卸下過去對祂「神聖不可侵犯」的超然設定,想從婦孺皆解的凡人角度出發;如此,令讀者再次發現《薄伽梵歌》的「梵音關鍵字」,這些經典中的主旋律仍在真實人生中低迴不已,對現代人依然大有益處。


回頭自省,若無恩師傳遞靈訊,我很可能會帶著對《薄伽梵歌》崩塌的信念了此餘生。若無這幾年學習「心的智慧」,以我當年的脾氣、個性和觀念會把此生活成什麼樣子呢?兩相比較之下,心裡就很清楚其間的天壤之別了。印度人說《吠陀經典》是「聽得的」(shruti)智慧,而且是聖賢們在深沉冥想中「聽得的」,並非從一般人口中聽來的道理或街頭巷議,也不是從書籍得來的文字堆砌。禪師傳遞「大日如來」訊息時,常讓我想起在印度聽課時的往事點滴。不同之處在於,禪師的課程是一種「浸泡」;「改變」從浸泡而來,不會是因為我聽懂某個道理,然後我就「做得到」了。課程內容看似生活小事,其中蘊藏的智慧卻很高超,真正一點都不簡單!可說是「微小」卻「甚深」!而且,都是真正幫助我們在地球功課中實戰成功的「智慧」。任一方水土定有滋養其眾生的當地食材;華語地區學習身心靈課程的學生常受西方的、印度的大師或國際組織吸引,然而,寶島台灣就有「天啓的傳承」,有「聽得的智慧」。所以,我深深感謝「宇宙間慈悲的力量」,讓台灣有「章成禪師」這樣的存在,讓語言不再是障礙,讓我可以直接吸收原汁原味的靈訊之餘,還能怡然品嚐台灣在地的風味與妙趣。


回溯來時路,才想起早在二零二零年十月,M.FAN老師即首次主動問我要不要諮詢章成禪師,因為「大日如來」有訊息給我;我是因此得知要「寫自己的書」與方法等等,對未來也有了較清晰的視野。其實在六月,某次課前的「偈語」中早已有兆頭,只是我沈浸於翻譯工作,雖知道卻未真正有所瞭解。二零二一年九月份高雄班線上課,禪師回答提問時竟說出中文「正法」一詞,嚇我一跳。就我所知,這並非他常用的字詞,而我從九月一日起便一直在看《薄伽梵歌》有關「正法」(dharma)的書!於是,在最後的問答時間,我便問禪師如何解釋「正法」。接下來直到翌年六月,有些課中訊息又與我正著手整理的內容相應,帶給我很神奇的感受。這種相應,對我來說又不同於以往了,是更能感受到「被關注」、「被照顧」、「被愛著」。過去的我深受「奉獻」與「無條件的愛」吸引,然而,缺愛的人哪能自愛、愛人?「愛」不是口說手寫的信念或口號,不是頭腦上的概念;「愛」是在每一個當下,「我」都願意去融入、交流,心中始終有溫度去體恤來到我身邊的那一個一個有緣人;若從那一點一滴當中生出了由衷的感動、感謝與反省,自然會帶出相應的「奉獻」行動。


「修行之路」不在高遠,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正如《薄伽梵歌》詩節(2.45)所言:「要永遠清楚、要留意你的自己」(atma-van)。潛心於自己的生活,在人生裡真實地打滾,才會有覺醒、開悟、智慧。我回觀過往,不再覺得白活,因為比較能看清現實,比較懂得享受生活了。能用有限的金錢花出好山好水,也會用供養神佛的豐盛心對待自己,因而感受到生活中的甜美,同時由衷感謝著這一切。於是,源自於對過去生命歷程的感謝與反省,完成本書的過程便是我的奉獻,也是我對《薄伽梵歌》最高的致敬。雖然為何我與這部經典有緣,至今尚未全盤揭露,但其觀念曾左右了我在人生關鍵點上的選擇。這要說對錯,自然也有可論對錯的角度。然而,人生旅途走過了「知天命」這一站,我還是滿心歡喜地接受過去種種所謂「對錯」都是生命養份,而能在漸老的過程中微笑著繼續學習。


最後,請容我感謝自己,曾隨內心感動,義無反顧地走入印度「奉愛瑜伽」;多年後再隨內心召喚,怡然常坐於「大日講堂」受教;這是我對自己的奉獻。在屬於我的這一條學習智慧之路上,我感謝沿路的蜿蜒曲折,感謝所有同伴、同修、同學、老師們的切磋映照。過去得來的知識架構讓我在聆聽「大日如來」訊息時,心中自然浮現出一張全新的「身心靈地圖」,愈來愈清晰,愈來愈覺得若能把藉由「《薄伽梵歌》首二章」這個介面所反映出的某些宇宙實相傳遞出去,讓有緣人都能感受到「宇宙間慈悲的力量」,以及「一直都存在的愛」,那就太好了。謹以此書祝福讀者都能跟隨「心的智慧」篤定前行,愈行愈鬆脫,愈行愈開闊。


致謝

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化身不動明王、章成禪師請接受我的頂拜

avatar-img
6會員
54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夜晚半夜一直想要看之前經營的網頁.. 或許在提醒我吧.卡片的內容 要相信內心的聲音 那個自製影片.. 新年快樂那首歌 自己之前寫的字.正經的時候 寫字還能看..不正經的時候就是甲骨文了😅 因為手機換了. 原始影片跟圖片檔案也沒有. 要在去找.. 是不是需要找個地方存檔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自我療癒旅程的文章,分享了我的身心意識轉化的體驗和如何透過阿育吠陀的醫學智慧實現整體健康平衡。在過程中包括了意識擴展的靜坐練習,以及多種阿育吠陀的日常作息和療法。如果您對阿育吠陀醫學和自我療癒有興趣,歡迎加入我的旅程,一起體驗身心意識轉化的美好。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本書是印度瑜伽行者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1893-1952)在1945年執筆寫下的一生感悟,分享他的修行心得,記錄尋訪聖人的經驗,並整理師祖瑪哈賽和上師聖尤地斯瓦爾等重量級瑜伽行者的開示。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參加法鼓山菩薩戒受戒的心得。這次參加活動讓我內心相當富足,並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也提到了曾寶儀的書《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你自己》,分享了書中的感動引起的觸動。作者也分享了在追尋內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退休前,除了工作,多餘的時間就只有學佛。我是個沒有慧根的人,看不懂文言文,從抄經讀經開始,就花了近二年,漸漸開竅後,才開始學「解門」直至中年,之後皆多在「行門」下工夫。有個自己的道場,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但也只能心中想想,沒有實際實現的能力;但經由網路,或許能開啟另一種可能性。  目前感興趣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瑜伽的起源、定義、以及與其他哲學、經典的關係,從對話中探討瑜伽的意義,作者的個人見解,以及對瑜伽的理解等。文中也分享了作者對瑜伽的理解,以及期待與讀者一同練習的心情。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夜晚半夜一直想要看之前經營的網頁.. 或許在提醒我吧.卡片的內容 要相信內心的聲音 那個自製影片.. 新年快樂那首歌 自己之前寫的字.正經的時候 寫字還能看..不正經的時候就是甲骨文了😅 因為手機換了. 原始影片跟圖片檔案也沒有. 要在去找.. 是不是需要找個地方存檔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自我療癒旅程的文章,分享了我的身心意識轉化的體驗和如何透過阿育吠陀的醫學智慧實現整體健康平衡。在過程中包括了意識擴展的靜坐練習,以及多種阿育吠陀的日常作息和療法。如果您對阿育吠陀醫學和自我療癒有興趣,歡迎加入我的旅程,一起體驗身心意識轉化的美好。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本書是印度瑜伽行者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1893-1952)在1945年執筆寫下的一生感悟,分享他的修行心得,記錄尋訪聖人的經驗,並整理師祖瑪哈賽和上師聖尤地斯瓦爾等重量級瑜伽行者的開示。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參加法鼓山菩薩戒受戒的心得。這次參加活動讓我內心相當富足,並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也提到了曾寶儀的書《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你自己》,分享了書中的感動引起的觸動。作者也分享了在追尋內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退休前,除了工作,多餘的時間就只有學佛。我是個沒有慧根的人,看不懂文言文,從抄經讀經開始,就花了近二年,漸漸開竅後,才開始學「解門」直至中年,之後皆多在「行門」下工夫。有個自己的道場,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但也只能心中想想,沒有實際實現的能力;但經由網路,或許能開啟另一種可能性。  目前感興趣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瑜伽的起源、定義、以及與其他哲學、經典的關係,從對話中探討瑜伽的意義,作者的個人見解,以及對瑜伽的理解等。文中也分享了作者對瑜伽的理解,以及期待與讀者一同練習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