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社會住宅在台灣的困難?

raw-image


「高房屋所有權率、人口老化和地緣政治約束社會住宅政策發展的台灣特色,可被看作是民主缺陷的體現,表明台灣尚未完全實現民主,也缺乏多元主義。另一方面,台灣民主的缺陷在於讓選舉政治作為一個系統,有屋者和中老年市民在投票中佔優勢,選票超過無屋者和年輕市民。由於多數公民會在選舉鞏固其在社會優越地位,因此,票就會流向對他們有利的政黨。」-(李莎蕊台師大博士論文,後政治城市中的社會住宅實踐?大台北都會區住宅正義研究,2022,頁273-274)

社宅在台灣的高社經環境為何難以推動?其居民權益也常被政府忽視?其根源就是在於本篇論文所提到的,台灣政治的民主認知還停留在「票多的贏,票少的輸」

常忽視現代民主最關鍵的基礎:「溝通協商與普世價值」,故社宅政策就常被「有房者」的選票影響,出現如「睦鄰戶」(設籍社宅所在里)優先、青年社宅居民只有不到一半是40歲以下青年等奇怪的做法

抑或是對社宅居民有諸多歧視(我也是青年社宅居民),而讓社宅變成鄰避設施。

所以社宅居民要不再弱勢的關鍵,在於如何讓社宅居民發揮政治影響力,若能以保障社宅居民權益、促進社區發展、強化社宅公共治理為宗旨

透過立法保障社宅居民參與(社宅居民代表法制化)並形成居民自治組織(類似私人社區管委會),再到公私協力(設立政府與居民共同組成的社宅管理會)走向社宅區域共治(住都中心應有社宅居民董事、社宅所屬里之里民大會召開建議權等)

從居民參與及自治走向公私共治,才能對政府產生真實的政治影響力。

但就當前台灣的政治系統而言,社宅居民不到一萬戶,前述理想還是非常困難達成,期待幾年後成長到幾十萬戶時,能夠有所進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