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連續讀了兩本與氣候變遷有關的作品,立場大異其趣。一是日本哲學家齋藤幸平承襲馬克思精神的作品:《人類世的「資本論」》;另一本《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則是由資本家中的資本家─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寫。
所謂兩者立場相異,並非是這兩位作者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有什麼存疑。兩本書都指出,人類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目前全球每年520億噸的碳排放量(CO2e)歸零才能拯救地球與自身。換言之,兩者都同意人類唯有與全球暖化正面對決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但比爾蓋茲與齋藤幸平的視角與解方卻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
雖然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腰上的比爾蓋茲大頭照一度成功打消我的閱讀慾望,但這本書確實顯現了這位轉型為慈善家的成功人士在氣候議題上的用心良苦,他以清晰又平易近人的口吻細數「全球暖化」的各個面向。從「全球暖化成因」這樣的背景知識開始,比爾蓋茲在本書中一步一步引導讀者碰觸這項龐大議題的核心與分支。釐清了許多模糊不清的見解,為科學界當今的主流見解「碳排放歸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更以五個問題架構出一套包含數據的討論模式,將各種不同標準的氣候因應方案整合在同一平台上。這五個問題分別是:
透過這五個問題,政府與企業得以快速評估減碳方案的性價比,可以有效降低溝通上的,也得以引導讀者窺見各種減碳方案的實際成效與影響。比爾蓋茲認為,雖然任務艱鉅,但要將5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在有限的時間內歸零是可行的,我們在每一個層面都有足以降低碳排放的手段,更別提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展。只要政府、企業更加意識到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積極配合調整,人類並不是毫無辦法。比如聯合國2016年起大力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如今已蔚為風潮,許多企業已經大大增加了綠能、節能原料的使用比例,更積極投入環境友善的策略。
相較於此,在東京大學任教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齋藤幸平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隱藏在氣候議題背後真正的沉痾,其實是主宰近代人類行為的「資本主義」,他把對資本主義強烈的批判,紀錄在《人類世的「資本論」》一書中。
如同這句聳動又犀利的分析,《人類世的「資本論」》這本書的見解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可以稱得上驚世駭俗。齋藤幸平在書中將「全球暖化」現象詮釋為資本主義影響的後果,源於資本主義對經濟成長的迷戀與信仰。他以風靡全球的「快時尚」為例,解釋資本主義運作的本質。
走進整潔明亮的快時尚店面,大多數消費者很難將潔白光彩的衣物與塵土飛揚的南亞農村連結在一起,更別說其沉重的環境代價。為了供給這些先進國家的快時尚品牌以賺取相對微薄的利潤,印度、孟加拉的農夫不僅捨棄傳統作物,轉而選擇基因改造棉花,更大規模使用農藥化肥。這些做法雖然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產量與品質,但卻在生態上影響甚鉅,不只加速耗盡土地肥力、讓生物暴露在化學汙染中、也影響原生作物的存續。而消費者付出的代價不僅無法抵銷這些負面影響,大多還只進了大企業家的口袋。
對齋藤幸平來說,這正呈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成長概念的本質:資源的掠奪與成本轉嫁。只要讓環境代價發生在視野之外,就可以眼不見為淨。在21世紀的現代,氣候變遷卻戳破了這層謊言,從聖母峰到馬里亞納海溝,塑膠微粒早已遍布地球的每一寸土地;而不管是美國還是南極洲,更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逃離全球暖化的威力。真正被掠奪的對象並非是某個特定的區域,而是整個地球。
不管是「永續發展目標」、「碳稅」,還是各種綠色逆天黑科技,只要這些對策是誕生於資本主義的搖籃中,就算在表面上能對氣候問題有所助益,但都將無力扭轉人類社會深層運作產生的結果。
為解決這樣盤根錯節的問題,齋藤幸平回到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中,提出了「棄成長社會」的概念。所謂的棄成長並非減少GDP(國內生展毛額),而是敦請人類社會徹底轉移焦點:
「棄成長」把重心放在「人人」的繁榮與生活的品質,從「量」(成長)轉換為「質」(發展)。「棄成長」是一個大計畫,目標是在注意地球極限的同時,轉換到一個能夠縮小貧富差距、擴充社會保障、增加人民閒暇的新經濟模式。
不同於將馬克思扭曲為國家集權的蘇聯共產主義;也不同於高呼自由,但將地球資源視為政府與企業囊中之物的資本主義。齋藤幸平的想法其實是藉由公民社會發展的基礎,將地球的水體、空氣等屬於全體生物的資源,轉變為社會共同所有的資本,由人類全體共同保護。《人類世的「資本論」》將「生產力」、「線性史觀」、「自然環境理論」等馬克思的重要思想整合在「棄成長」的概念之中。既為人類世的氣候問題提出解方,也翻新了讀者對共產主義的認知。
在書寫這段文字時,中國河北剛遭逢數百年來最大水患,那些章回小說上英雄活躍的古老城市,被淹成了水鄉澤國。氣候問題,是我們這個世代無法避免的難關,比爾蓋茲與齋藤幸平,雖然立場迥異,但兩人都對人類在面對困難時所展現的韌性、適應力與改變能力深具信心,這些正是我們能在漫長的演化中脫穎而出所依憑的能力。對未來無數世代的子孫而言,我們所處的現在,或許正是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