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展覽,展覽電影──《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隨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2016年金馬影展,在某個週末早晨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數位修復版時的深刻回憶:平常習慣搭配奶類製品作為早餐的我,當時還特別改以基本的麵包與瓶裝礦泉水果腹,只為了在戲院裡保有舒適的觀影體驗,也順利地度過既魔幻且讓人驚心動魄的237分鐘。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又或者是某種程度上經由影像作品稍微認識導演的觀眾來說,在去年看到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raw-image

▮ 黑盒子與白盒子的異同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分別以非線性的多個子題與大量未曾公開過的文件資料,試圖爬梳楊導多元且跨領域的創作路徑。此展從回顧一名「電影導演」作為研究與展示的對象,光是將既有的影像作品移動至另一場域(美術館),如何呈現影像,又或是再現其創作精神,甚至給予觀眾一種有別於黑盒子、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也是我看完展覽後不斷思考的問題。

不禁想起2014年於北師美術館展出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雖然《郊遊》為開拍前就預計進入美術館首映的電影,若先任性地撇除「早已預計進入美術館」的這般條件,《來美術館郊遊》使用許多物件堆疊出一個近似於電影場景的美術館空間,同時提供一個能夠更自由地欣賞動態影像的觀影狀態,不僅保有電影作品本身的想法,更在美術館空間裡將影像「再創造」,打造出獨特能量的延伸新作。

延續上述疑問,儘管《來美術館郊遊》作為一個「電影美術館化」足以借鑑的案例,《一一重構》在整體呈現上能否有其他展覽形式的可能?如同電影數位修復的倫理問題,該如何選擇切入觀點(導演本人、策展人、其他藝術家)來重現作者的創作脈絡,將影響後續所呈現的結果。再者,若創作者本身已經逝世,在視角的選擇上是否也會更為受限,或是其實能夠更客觀地發展出多種展現的型態?目前對此疑問我仍未解,不過也期待可以藉由這次,在往後看到其他類似展覽時有更多討論的可能。

raw-image

「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若從一位展覽觀眾再次回到影迷的身份,在觀看《一一重構》展覽時,依然能夠從中窺見楊導對於生命極其純粹的熱愛:像是他在許多私人日記裡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和思辯,著實反應著影像作品中,快速發展城市裡的人物真實寫照;於「多聲部複語師」子題中,將導演的作品片段重新錯置,並配上他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的錄音,藉由重組的動態作品,傾聽荷索之於他的啟發;而接近展覽末端則邀請多位電影工作者,共同追述他們與楊導不同形式上認識的訪談影片,也展現了楊導在影史上跨世代的深遠影響。

無論是否熟識楊德昌導演,都得以在此展覽中,探索關於臺灣電影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一重構:楊德昌
展出日期|07/22 Sat. —— 10/22 Sun.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同步進行的回顧影展,除了放映楊導多部代表作,同時也映演導演於1992年英國電影協會《視與聽》雜誌列舉的影史十大電影。

——

✦ 合作╱試片邀約 nomnomfilm0123@gmail.com
✦ 更多瑣碎的日常呢喃,請到 Instagram 和我聊聊吧

avatar-img
21會員
15內容數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omnomfil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無法離開的人》觀眾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走入位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蠟像館,藉由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以及虛(政治受難者)實(蠟像)交錯的敘事手法,重現1950年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們的故事⋯⋯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無法離開的人》觀眾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走入位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蠟像館,藉由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以及虛(政治受難者)實(蠟像)交錯的敘事手法,重現1950年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們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林奕華導演1991年創立了非常林奕華,30多年來製作了超過60齣的原創作品。2015年開始,他發起了舞台映画,把舞台記錄重新後製剪輯,而且他要求自己每一次的新作品都要設定為未來會在大螢幕上面放映的概念來進行拍攝,至今已製作了將近20多部的舞台映画作品,導演改編自楊德昌導演電影《一一》的《一一三部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林奕華導演1991年創立了非常林奕華,30多年來製作了超過60齣的原創作品。2015年開始,他發起了舞台映画,把舞台記錄重新後製剪輯,而且他要求自己每一次的新作品都要設定為未來會在大螢幕上面放映的概念來進行拍攝,至今已製作了將近20多部的舞台映画作品,導演改編自楊德昌導演電影《一一》的《一一三部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