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正常了,能理解得太少。」──鍾孟宏
有人說《陽光普照》這部電影的調性與之前的不同,劇情變得陽光而正向、更加溫暖,鍾孟宏好像變了。如果仔細看過這部電影後,再加上先前的作品都有追到的話,其實你或許就不會這麼覺得了。鍾導的第五號甜蜜工作室作品《陽光普照》,可以說是前幾個片子的延伸,或是集大合的作品。在《第四張畫》的男主角所處的環境也是高風險家庭,單親媽媽工作環境複雜,繼父(或是媽媽男友,戴立忍 飾)恐嚇式的管教方法,以及老師的敷衍與刻板印象,這位小男孩主角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阿和,這世界上所有的家庭問題,都極有可能將一個原先純真的孩子扭轉成一個阿和,或是一個菜頭。
若菜頭沒有死,他的生活就會像《一路順風》裡的黑幫模樣,不是「裁決」的那方,就是等著被裁決,沒有時間感可以把握,更絲毫不可能掌握人生方向。陳以文導演在片中扮演被裁決的角色,在新片當中卻為父則強,盡一點心力,他破除了這無限輪迴的惡與惡之間的不可分割,以及道德疆界,抱持著坐牢判刑的決心助了唯一一個兒子之力。當他在磅礡大雨的夜裡,舉高一顆大石,在當下那只為兒子的一片心中,砸爛了菜頭的臉,像極了《失魂》裡,為張孝全付出一切的老父親王羽。而最無跡可尋的,就像得知半夜跳樓身亡後的母親依然不認為那是阿豪,新片《陽光普照》中的大兒子,就如同紀錄片《醫生》中的醫生之子,善解人意如太陽一般卻忽然自殺身亡,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我其實對於片中採用袁哲生的文本感到欣慰,我猜想大概是編劇張耀升的提議吧。在多年以後能再一次地被談起,被更多人知道有這麼一位厲害的小說家曾在文壇上大放異彩過,作為忠實書迷,我很是高興。他的現代主義小說,著實地挖掘成長的困境,以及家庭互動之間所產生的奇異現象,那樣的現象極為安靜、隱隱地,卻在眾人鬆懈的時候發生,就像《陽光普照》中的阿豪。他的開場在極為壅擠的、趴睡著的一群學生當中抬起頭,那個心不在焉,不曉得在思考著什麼的阿豪,就如同說出袁哲生所寫的寓言故事《寂寞的遊戲》,他其實就是那個躲在甕裡的司馬光,想要躲藏,卻馬上被找到,陰暗中的自己與總是待在陽光的自己面面相覷,他不曉得他的未來是什麼,就連可能即將到來的愛情也提不起勁,他不曉得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
若少了袁哲生的文本,我想對於阿豪這位角色的設定就會少了點什麼,雖然那是我們不了解的地方,但至少有個與他相似的靈魂對照,也讓他不那麼孤單吧。
觀看《陽光普照》另一個驚喜是,中間穿插了司馬光故事所繪製而成的動畫,動畫裡的人物刻意畫地光影強烈對比,人物輪廓極深(像是嚴重失眠而獲得的黑眼圈),但司馬光的陰鬱輪廓,卻更像弟弟阿和的模樣,不曉得是否為刻意安排,這使得阿豪從想讓自己躲藏起來的意象,轉變成看著弟弟在甕中躲藏的樣子,並在找到的那一刻就結束了遊戲,阿豪彷若無聲述說:「為什麼你可以躲起來?」而我卻不行?這即是未來可能成為阿豪的女友溫貞菱所收到的簡訊的梗概。
那大概是最靠近真相的答案了。
關於未知的,繪畫或許有更多的解讀,如《第四張畫》中的插畫,那正好相互映照孩童的純真與所見的真實,對比出大人(老師、繼父)用既定眼光評斷一切的黑暗。《陽光普照》從平面插畫到動畫,詭譎過度的光與影,強烈地構成了電影中的「真實」,只要從表面就能理解。不管是演員的外顯演技、不用去思考台詞的潛台詞的表面意義,都能自然地帶出冰山底下的波瀾。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鍾孟宏會被說變了,因為人物情感的流洩沒有被去除,而是完整地保留下來,阿和在眾人的歌聲中出獄,他隱忍下來的淚水沒有真的滴落。但那種最深刻的黑暗面也不曾少過,在山上,逆著光的夫妻、父親與母親,在揭開為了兒子在所不辭的犧牲後,就算殘忍卻也能同理,若今天阿和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孩子,你是否會像駕訓邊教練一樣,催動油門直前?
若答案已然明亮,你會曉得光與影,會一直互相伴隨存在著。
1昨天先去華山逛逛,卻看到了電影結束與許多人正在合照的鍾導,好驚人的運氣XD不過我看的是晚上場的。
2看完直呼巫建和最棒,他實在是我最喜歡的台灣男演員之一,演戲與生活態度都值得學習。
3從值劇場就開始注意到劉冠廷,他的未來表現好令人期待,喔耶同鄉之光!
4此片中的音樂好棒啊~尤其是獄中人聲合唱的「花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fMlV0qiCg
5撇除認真的分析角度,我覺得片中最寬容最衰的就是那位媽媽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