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MOVING 異能》心理師分析:為什麼收不下別人的建議?三個阻絕回饋的觸發機制

這天在女人迷刊出的第三天時,流量竟然來到了兩萬,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

這篇談的是,從韓劇《MOVING 異能》中李美賢與豬肉店老闆娘的互動,分享三種拒絕回饋的觸發機制,如果他人的建議讓你感到敏感、難受,那也許能助你練習接受善意的指教、拒絕惡意批評,從他人手上取回自己精采快樂的人生。

韓劇《MOVING 異能》:李美賢與豬肉店老闆娘的互動

市面上存在大量的書籍與課程,教導我們如何適當地給出建議,讓對方更容易接受。然而,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適當地接收他人的建議,因為大多數人都偏好給意見,但不太擅長接受他人的回饋。

不知你是否也發現了呢?對你來說,給別人回饋相對容易,但接受他人的建議卻十分困難呢!

在韓劇《MOVING 異能》中,李美賢(韓孝周 飾)在兒子出生不久後被迫與丈夫分離,獨自扶養兒子長大,並且還要避開國家安全局的追捕,這壓力使她感到筋疲力盡。由於兒子遺傳到父親的飛行能力,為了隱藏兒子的超能力,她只好把孩子背在背上行走。

後來李美賢搬到新的社區,一位豬肉店的老闆娘一直盯著她的兒子,並皺眉說:「那孩子已經長大了,不適合用背的了吧!」此時,李美賢低頭數錢,她不打算回應老闆娘的建議,但老闆娘卻繼續追問:「難道他是有什麼殘疾嗎?」

聽到這,李美賢覺得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視,於是她抬起頭,指出老闆娘看孩子的眼神與說出來的話,並問老闆娘說:「你以為孩子聽不懂嗎?若是他真的有殘疾,那你打算怎麼辦?」

圖片|《MOVING 異能》劇照

此刻,老闆娘的兒子扛著豬肉走進店家,並詢問今天可以吃幾顆糖果。李美賢發現她的兒子已長大成人,但舉手投足卻像個孩子一樣,疑似智能障礙。

李美賢拿到豬肉後,發現裡面還放了幾顆糖果,意識到老闆娘並無惡意,是自己誤會了。她因此感到愧疚,鄭重地向老闆娘道歉。

老闆娘請李美賢觀察鏡子的自己,當李美賢見到自己疲憊的模樣時,老闆娘語帶關心地提醒她:「不只孩子會累,媽媽也會累,彼此要保持一點距離才自在。」並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她父母要能放手,孩子才能長大。

你是否像李美賢一樣,對他人的回饋與建議,感到敏感,甚至會忍不住反擊對方,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扭曲了對方的善意呢?


疲憊不堪的人,對於他人的建議特別敏感

也許你也曾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全力以赴。然而,當旁人提出建議時,你可能會感到困擾。你認為對方不僅忽視了自己的努力,甚至還指責你的錯誤!

當我成為新手媽媽後,我常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議,如:母乳該何時停餵、奶粉的品牌、奶粉的調配方式、孩子的穿著、如何應對孩子哭鬧⋯⋯。

起初,我一直提醒自己虛心受教,畢竟我是新手媽媽,經驗有限。但隨著時間拉長,那排山倒海而來的建議不僅令我疲於奔命,也讓我變得越來越不滿,有時內心甚至會咆哮:「到底還要我怎樣?無論我怎麼做,都會有人有意見!」

當你接收到對方的建議時,是否能察覺到這些在心中若隱若現的負面想法與情緒呢?

你在理智上明白對方是出於善意,但情感上仍難以接受對方的建議,甚至不自覺地反駁或攻擊對方。

當你拒絕他人的建議之後可能會感到後悔,因為聰明的你意識到對方的建議實際上是有益的,但卻被你拒之門外。這樣的情況是很可惜的,你錯過了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處理他人的建議,並在適當的情況下接受對方的回饋,這不僅能帶來成長,還能保持友善的人際關係。


即使知道要虛心受教,但為什麼我們這麼難接受他人的建議?

實際上,要打從心底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我們的內在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採取各種防禦機制。

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都是哈佛法學院的溝通專家,他們在《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提到,三種阻絕人接收回饋的觸發機制。

一、真相觸發機制

指的是回饋的內容本身,可能有問題、沒幫助或對我們有所誤解,會使我們抗拒、防衛或反擊。

就像是《MOVING 異能》劇中的老闆娘只是對李美賢說:「那孩子已經大到不適合用背的了吧!」並詢問孩子是否有殘疾時,即讓她感到不悅,甚至指責老闆娘的不當發言。因為這建議對李美賢來說,會感到委屈與不被理解。她是為了避免暴露孩子飛行能力,才不得已把孩子包得緊緊的背在身上。

二、人際觸發機制

指的是我們和給予者之間的關係。例如給予者的可信度高低、是否值得信賴、給予回饋的動機、對方帶給我們的感受等,也會影響著我們對於回饋的接收度。

就像是《MOVING 異能》劇中的李美賢與老闆娘的互動。他們的轉折點在於,李美賢發現老闆娘的兒子,也是個特殊的孩子,她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老闆娘,老闆娘並非帶有歧視,而是以過來人的身分關心自己和孩子。因此,當李美賢對老闆娘有更深的理解之後,也較能接受老闆娘提供的建議。

三、自我觸發機制

指的是給予者的回饋威脅到我們的自我認知,導致自己的內在失去平衡。當對方的建議成為一種對自己的批評時,內心的警報器便會響起,準備迎戰或逃跑。

當我成為新手媽媽後,尤其是當我感到疲憊不堪或自尊心低落時,特別容易將四面八方的建議視為批評,使我難以耐著性子去理解對方的動機,以及理性判斷建議的益處。為了維護內在的自尊,我下意識地選擇刻意忽略或否定對方,如此一來可能會錯過了許多成長的機會,畢竟自己總有盲點而不自知。


如何面對他人的建議呢?別人的建議一定要照單全收嗎?

當你對他人的建議感到不舒服,你可以試著覺察自己的內在,是開啟了哪一個阻絕回饋的機制呢?不同的機制,有不同的做法。

一、若是真相觸發機制

當回饋的內容有問題或沒幫助時,我建議你可以判斷給予者的狀態,是否有願意理解你遭遇的困難?若對方有意願理解的話,你可以試著告訴對方,自己的狀況與考量,一起討論出適合你的作法。

另外,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也建議,你可以試著判斷給予者的專長,是否有想向對方學習的部分,透過改變建議的方向,讓對方明白哪些部分對你是有幫助的。

二、若是人際觸發機制

當給予者是一個可信度低、難以信賴,或給予回饋的動機來自於他個人的需求時,你無須花費力氣為解釋,或嘗試理解對方的動機,你只需要簡單地說:「嗯!」或「我聽到了。」

若是必要的話,你甚至可以與對方劃清界線,告訴他:「這是我的事情,我會再思考怎麼做比較適合我。」避免對方一再提供建議,使你感到不舒服。

三、若是自我觸發機制

當你將他人的建議視為一種批評時,你可以檢視自己的感受是否過分扭曲或放大了,以及覺察近期的情緒穩定度,來幫助自己分辨感受的真實性。若連你也難以辨識時,可以與身旁可信賴之人進行討論,來幫助你做出客觀的分析。

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在書中建議我們,培養「成長型心態」有利於接收他人的回饋,因為對於成長型自我來說,回饋是十分有價值的資訊,它能告訴你現況,也能讓你知道後續該在什麼地方下功夫。


如今的世界像是一片汪洋大海,裡面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批評與指教。當你獨自漂流在海上時,若你能抓住好的浮木,它能在危急時刻拯救你,但若抓到壞的浮木,恐怕使你載浮載沉、吃盡苦頭。

願我們都能坦誠面對自己接收回饋的機制,從中分辨出好的指教與壞的批評,讓人生越來越精彩!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粉絲專頁。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追劇療傷系列文章〉,請你按下❤️或留言告訴我,
當然也歡迎您用贊助,鼓勵我繼續創作創作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合作邀約:waiting10722@gmail.com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