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的旅遊行銷有時會是反效果

網紅的旅遊行銷有時會是反效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個很有趣的研究,告訴我們花錢行銷時要注意很多細節,才能把錢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raw-image

這研究是針對IG上的網紅旅行行銷。這時我們要注意,如果是Youtube上「長影音」的旅遊介紹,或昔日部落格上的旅遊部落客圖文並茂長文,可能就不能拿來類比,畢竟媒體型態不一樣。

IG一般來說就是以圖片為主,通常是美景加網美。

但如果網美有入鏡,會讓行銷效果更好嗎?

最近的研究針對14000張網紅分享的IG旅遊美照後說,網美入鏡,反而有可能降低網友對那個景點的喜好程度。

研究者給出的理由是,如果網友要選擇的是很可能「很特殊或一生只有一次」的求婚、婚禮、蜜月旅行、週年旅遊、家族旅遊等有特殊意義的旅遊景點,他們會有「這是『我的』」這樣的獨特認同與感情出現。這時,有一位網紅已經先去還入鏡了,反而會降低「這是屬於我的」的特殊情感。

如果是一位婚禮規劃師要為客戶選擇婚禮地點,就不會受到這種情愫影響。

如果是飯店員工或當地解說員入鏡,也不會產生這種負面影響,因為他們是「工作人員」、「當地人員」,不會微妙地跟網友產生「我的特殊體驗被你搶先」的微妙情緒。

如果入鏡的是主持電視節目的明星,為了拍節目介紹這景點,可能也不會產生負面感覺,因為「那是她的工作」。

但一些大大小小的網紅,在網友心中,就很容易產生「她們跟我們是一樣」的同階層同質感。這時,大小網紅反而會稀釋了「這是我宿命的場景」的認同與專屬感。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是網友本人現實世界的朋友、或互動頻繁的網友,分享旅遊美照倒也有可能引起網友的競爭比較之心,覺得她們都去了,我也應該要去。

所以也或許,行銷人員要花錢找人分享旅遊美照,可以找一些「微微微網紅」,也就是同階層網路朋友多的influencer。這時,若能激起「她都去了我也應該要能去」的比較之心,那行銷活動或許就成功了?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6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有用的文字資訊在你眼前冗長排列,搞不好是你的致富密碼,但你的大腦逃避不想看,看了在三天後也已經忘掉90%。但如果有人精心設計圖表,那你就有可能還記得65%。這叫做「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在一般小市民的立場,抗拒informed citizenry的積極角色,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思考。有太多研究證實人類大腦的能力有限,暴露在太多資訊底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與決策能力,搞不好會讓我們工作不順、家庭遇到挫折。瞭解PM2.5的來源、地形與風向的影響,對增加收入有幫助嗎?通常沒有。
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對於政治新聞「選擇性接觸」的問題更加嚴重。有四分之一的人幾乎只仰賴單一觀點的新聞來源。學者認為,美國新聞媒體為了爭奪特定政治族群的市場,內容越來越不追求中立客觀。於是,當我們熱烈擁抱網路世界時,臉書、推特等網站,悄悄地讓我們因為政治意見而分化成不同的群體,然後彼此看不起。
在情緒與選擇性接觸的研究裡,主要研究的是「憤怒」(angry)、「害怕」(fear)以及「焦慮」(anxiety)。翻了一些文獻,學者大致上的共識是:憤怒,是讓讀者視野變窄、並積極分享的主要原因。形塑目前網路政治言論基本風貌的,是「焦慮」。
「選擇性接觸」造成典範轉移,讓「弱媒體效應」(weak media effects)成為主流。不過,選擇性接觸的理論,並不是一直都被學界廣為接受,但有時風向又會轉回「強媒體效應」。比如說,是「中天創造韓流」,還是「韓流帶動中天」,兩個方向的論述,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據,學界或民間都可以辯很久。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
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有用的文字資訊在你眼前冗長排列,搞不好是你的致富密碼,但你的大腦逃避不想看,看了在三天後也已經忘掉90%。但如果有人精心設計圖表,那你就有可能還記得65%。這叫做「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在一般小市民的立場,抗拒informed citizenry的積極角色,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思考。有太多研究證實人類大腦的能力有限,暴露在太多資訊底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與決策能力,搞不好會讓我們工作不順、家庭遇到挫折。瞭解PM2.5的來源、地形與風向的影響,對增加收入有幫助嗎?通常沒有。
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對於政治新聞「選擇性接觸」的問題更加嚴重。有四分之一的人幾乎只仰賴單一觀點的新聞來源。學者認為,美國新聞媒體為了爭奪特定政治族群的市場,內容越來越不追求中立客觀。於是,當我們熱烈擁抱網路世界時,臉書、推特等網站,悄悄地讓我們因為政治意見而分化成不同的群體,然後彼此看不起。
在情緒與選擇性接觸的研究裡,主要研究的是「憤怒」(angry)、「害怕」(fear)以及「焦慮」(anxiety)。翻了一些文獻,學者大致上的共識是:憤怒,是讓讀者視野變窄、並積極分享的主要原因。形塑目前網路政治言論基本風貌的,是「焦慮」。
「選擇性接觸」造成典範轉移,讓「弱媒體效應」(weak media effects)成為主流。不過,選擇性接觸的理論,並不是一直都被學界廣為接受,但有時風向又會轉回「強媒體效應」。比如說,是「中天創造韓流」,還是「韓流帶動中天」,兩個方向的論述,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據,學界或民間都可以辯很久。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