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相輝水中懸,鼓聲火影照江間。
魚鷹沉浮銜魚嵌,晚風如絲輕撫面。
(我寫的,獻醜獻醜)
今年九月夜訪嵐山,在完全不知頭尾的情況下搭上了這一只屋形船。本來只是看見一條條掛著燈籠的小船在優美的渡月河川上飄盪,很有古代雅士的風情,甚美,腳下就來到售票處購買了下一趟的船票。接著手捧有名的%Arabica咖啡延著河川散步,心想著按照預定的時間以再返回就好。
而當輪到我乘船的時候天色己黑,潛心在這片月光下享受著江面吹來的晚風,已經開始想像自己穿越時空到了那個朝代在船上:
抬頭舉酒把月邀,低頭吟詩把言歡…
(出處: 不好意思還是我寫的,靈感是來自李白老師)
當陣陣鼓聲響起的時候我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咦?有炬火的主船上不知道丟了什麼下水?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借了燈籠的光看了看手上的船票?啊?鵜飼,恕我無知,這是什麼呀?這時候才留意到燈籠上和主船旁邊浮起的黑鳥竟然是同一個圖案。
這就是鵜飼—一項古老的日本傳統捕魚,漁夫在船上使用火籠照明,利用火光吸引魚類,然後,他們放出被馴化的鵜鳥(鸕鶿,一種水鳥)去捕捉香魚。鳥脖被繫上輕微的束縛,捕到魚後,漁夫會將鵜鳥取出嘴中的大魚,並繼續重覆這個過程。
在我當下心中默默讚嘆尼紅任(日本人)可真會的時候,其實這段結合了人與鳥的特殊漁法己流傳了上千年,早在東漢時期的《異物志》被楊學提及,據史料記載岐阜縣長良川河畔的這項技術於公元702年的古籍中也有相關的記述之外,其他地方如愛媛縣大洲市、大分縣的三隅川及(我探訪的)京都嵐山,這一活動己成為重要的觀光項目。
順著地區不同,為了增加樂趣,有些鵜飼會在旅客登船時,提供懷石料理供人邊食用邊觀賞職人與水鳥的賣力捕魚秀,伴著鼓聲,達到一場全方位的體驗。或者加入日本傳統弦樂器的演奏-三味線,這是是日本的三大傳統樂器之一,由四角狀的扁平木質板面蒙上皮製成,琴絃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如果想感受一下這種悠揚的弦樂,可以聽聽看日本女歌手夏川里美2001年的作品淚光閃閃。
在日本,鵜飼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它與稻作一起從中國傳入的;另一是認為日本和中國各自獨立地發展出這種方法。目前還無法確定真正的起源。但從各地的古墳中出土的、被認為是描繪鵜飼的埴輪來看,至少在古墳時代,鵜飼已經在日本被實行。文獻上,7世紀初在中國成立的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中的「東夷傳倭國條」和8世紀在日本成立的古事記、日本書紀中都有關於鵜飼的記述。
以鸕鶿捕魚(鵜飼)和鸕鶿捕魚的漁夫(鵜匠),在日本歷史中和貴族階級有著深厚的關聯,除了捕捉到的魚要定時上供給江戶的幕府,有著啄痕的香魚更是向天皇進貢的極品,這樣能代表絕對的新鮮。除此之外鵜飼要供貴族們當作一種高級娛樂,定時欣賞,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這些捕漁人也享有了專有的捕魚權以及特殊待遇。後來還有了經濟支持,但那是因為淡季時由於飼料成本較高,鸕鶿捕撈很難獲利所致。儘管香魚美味,而且有鳥幫忙捕魚,但事實上平民階層仍是無緣品嚐的。
據說,戰國時代的武將織田信長曾創立「鸕匠」日語: 鵜匠(うじょう)とは,這一特殊的稱號,自此賦予漁夫這一專業的地位,很快的,一個名為「鸕鶿漁部」的組織也被設立,此群體為朝廷、君主和貴族專供鵜飼捕抓的香魚,算是政府機構了,全盛時期多達21個人,後到了明治時代(1868年~)這種保護被迫取消,至此有很多人不再繼續當鸕匠。
目前岐阜長良川鸕鶿捕魚目前有六名鸕鶿漁民在工作。他們被任命為宮內廳的「Ukai」(禮儀人員),履行與儀式、禮儀和宮廷音樂相關的職責。目前被宮內廳禮部任命為鸕鶿漁民的日本僅有九名鸕鶿漁民,其中包括岐阜縣長良川的六名鸕鶿漁民和高瀨川的三名鸕鶿漁民。
鸕鶿捕魚的六科各有一個商號,鸕鶿漁民有時也以商號互相稱呼。鸕鶿捕魚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從事的工作。這是一項「世襲」的工作,只有宇野家族出身的男性才能擔任,而且家族裡只有一個人。當父親因病或死亡而退休時,他的兒子接任。
另外德川家康更是經常前來岐阜欣賞這項技藝。除了皇族和武將,這項傳統技藝也受到眾多文化名人的喜愛。17 世紀江戶時代的日本俳句名家(俳諧師)松尾芭蕉(Basho Matsuo,1644-1694)也經常是坐上賓,並且留下詩句:
原文: おもしろうてやがて悲しき鵜舟かな。
「初感奇趣,終覺淒然,鵜飼哉」(這我翻譯的)
這描繪了芭蕉(這是詩人的名字,不要看成水果了喔)在某個鵜飼之夜的情感流轉。用他擅長的俳句來感嘆長良川的美景,還有鸕鶿捕魚的奇觀之迷人,以及結束後感到的失落。
綠色的眼珠閃閃發光,黃白色的喙子像是最新款款的圍巾,再配上一件點綴著白色的小流蘇的黑色大衣,那簡直就是一副時髦精的模樣。
鸕鶿,牠們又被稱作摸魚公或墨鴉。是鳥綱鵜形目,外形與鳥鴉相似,喙部尖銳,前端帶有內彎的小鉤,一旦叼住魚,它能夠將其牢牢地固定。加上喉下的皮膚可以擴大成囊狀,放置捕到的魚,脖子長,視力佳,善於潛水,使其在水下有著卓越的捕魚能力。
牠們同時是一種友善的鳥類,經過馴化後相當聰明俐伶。鵜飼這種捕魚法是鸕鶿在視線範圍內盡可能多地捕獲魚的方法,可以說與其他捕魚方法相比,丟失魚的情況更少,因此效率極高。據說,被鸕鶿咬住的魚會立即死亡,因此脂肪不會逸出,魚仍保持新鮮。
聽起來很不錯,但問題是,那麼會捕魚的鸕鶿每每下水彈無虛發,又加上牠們大魚小魚都吃,所以鸕鶿一多的水域,很容易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所以除了觀光用途之外,現在已經不會用牠們來專職捕魚了。
每每遇上與動物相關的經濟活動,似乎避免不了這個靈魂烤問。
鸕鶿與漁民一同出海,緊密合作的畫面。這不僅是一種經濟互惠,更是一份深沉的情感連結。當鸕鶿漁民被問及和鸕鶿的關係時,他們總是情深意重地回答,這些鳥兒(鸕鶿)豆是:“家庭”、“兄弟姐妹”、“孩子”、“孫子”和“夥伴”。鸕鶿在他們眼中不只是工具,更像是家人。這份深沉的情感,從小鸕鶿被馴化開始培養起。馴化鸕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漁民必須了解每隻鸕鶿的脾性,並用心去照料它,給它吃喝,訓練它捕魚。這一切都是基於信任與了解,而這份信任也是彼此之間的情感累積的基礎,鸕鶿經過訓練可以將魚帶到漁夫手中,加上根據自家鸕鶿發出的聲音,主人可以知道水下的情況,或是捕到大魚該準備了。
就我看到的那回鵜飼,鸕鶿和漁民都會全心投入在捕魚的過程中,雖然乍見鳥兒的脖子被繫上控制的繩子,我第一個念頭也是有些不適的,但我很快發現,漁民把鳥兒丟下水之後,會不停的鼓勵牠們,並且叫喚牠們的名字。若是鸕鶿捕到魚時,也會不吝給予稱讚,或丟一些小食作為獎勵。而當鸕鶿捕魚太久,顯得疲憊時,漁人也會讓牠們返回到船上休息片刻。
雖然我不諳日語,但一句一句迴盪在河川上的「甘巴得」(加油!)倒是懂的。
我看見了一種彼此尊重和信賴的關係,而不只是單純的利用。
當然,我們可以對此有所質疑,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是一種獨特的合作模式,也有可能存在人與動物之間某種純真的情誼。
所以你覺得呢?
這是人與動物的協作之舞,還是虐待動物?也許每位觀賞者,都可以在欣賞鵜飼的過程中,都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感受、去思考,並找到自己的答案。
Reference:
芭蕉會議.(n.d.). basho.jp. http://basho.jp/senjin/s0606-1/index.html
岐阜市觀光漫游. (n.d.). 岐阜長良川的鸕鶿捕魚.http://gifucvb.or.jp/tw/01_sightseeing/01_01.html
長良川的鵜飼. (n.d.). 1300年以上の歴史と伝統.https://www.ukai-gifucity.jp/Ukai/hi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