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談坍塌、天坑原因

最近這一年

老屋因為旁邊新建築房屋而坍塌,甚至天坑事件很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因為工作原因曾聽很多老建築師講過,台北市是一個盆地地形,就像是一個碗中間打一顆蛋。這並不是說什麼蛋黃區的房價,而是說這個土質的類型,看到下圖,台北盆地本身中間幾乎是軟質黏土層(灰色),業界也熟知情況,土質非常的鬆軟無法當作支撐,屬於地質等級最差的。可以查詢關鍵字:土壤液化

在台北盆地、要能夠蓋房子的定錨樁必須要達到的至少30公尺(地下十層)的深度,才能將基礎打樁錨定在岩盤上,才有可能繼續蓋這個房子。

建設公司在蓋這個房子所用的工法,在施工過程當中,建設公司因為要先開挖在設置板模混凝土澆灌地下連續壁(基礎的一種)

簡要描述

第一、原因是施工基地內的地下水位比臨地還要低很多,因為水壓關係,地下水夾著泥沙仍會不斷從連續壁破口湧入基地。如果沒有一直把滲透進模板的地下水抽掉,根本無法凝固混凝土。

第二、不斷被抽掉地下水的【台北液化土壤】產生孔隙影響而鬆動,此時會立即做土壤灌砂漿或灌水地下水的補強、若不及時灌注進去,土壤壓力改變會使開挖支撐崩壞。

新聞專訪大地技師,有提供資訊與圖片說明

天坑也是與地下水位有關。地下水位不足,地基被掏空就會形成無力支撐的孔洞

【結論】想像成【海綿吸水】跟把水擠出來的兩種情況,吸了水很重而且可以承重,水被抽掉海綿就很鬆軟無法承重

解決之道?

其實立即停工重新檢討支撐方式,尚可防範於未然(據調查住戶於數日前就已經聽到不明聲響)但施工廠商可能礙於成本考慮鑽了漏洞規避審查,這也是一貫的手法,台灣建商能真正誠實做事而不是將本求利,一句老話大家都懂、但要做到非常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