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金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初遇金庸,可以回溯到小學時,當年中國時報正連載《倚天屠龍記》。

那時候的報紙通常就是三大張,對新聞沒興趣的小學生,除了民生報的烏龍院,就喜歡看中國時報的副刊。

小學五六年級的我,看了一段時間的《倚天屠龍記》,覺得劇情實在太拖了。

每天連載的內容大概一千字吧,劇情推展有限,幾句對話,幾段描述,就要等著明天再續了。我覺得明明是在看武俠小說,但大部分的日子,都沒有看到打打殺殺的情節,實在超無聊的。

另一方面,看到的時候都已經是連載好一段時間了,對人物的關係,書中世界的架構完全不瞭,當然就無法融入金庸龐大的武俠史觀。


幾年之後,高中生的我才終於真正進入金庸的世界。


那個年代,台灣的電視劇大多是傳統型的棚內戲劇,即使是戶外場景,通常也是棚內佈置的假山假樹,更不用提編劇、攝影、演員、音樂…等環節。

民國71年,當時的中視,率先引入港劇《楚留香》,立刻就掀起台灣一股,幾乎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港劇熱潮;劇中大量出現的真實外景,流暢又奇特的武打招式,加上對台灣人來說,陌生的俊男美女,而改編自古龍的小說也是一大亮點,讓《楚留香》收視率曾經超過前所未有的60%。那一年,每週六晚上八點,當《楚留香​》​的主題曲前奏一響起,台灣可謂萬人空巷,街頭一片冷清,全民都聚在電視機前收看《楚留香》。

只是我當時正是國三生,無緣追劇。

《楚留香》的熱潮造成的效應,就是新聞局出手,規定三家電視台必須以輪流的方式播放港劇,免得影響本土電視劇藝人的生計。也因此發生,中視未能在期間內播畢《楚留香》,在輿論要求下,還由華視接手續播。

這之後延續播放的港劇,包括《琥珀青龍》《楊門女將》《十三妹》《英雄出少年》《飛鷹》,雖然沒有初期效應,但港劇現象,確實對台灣帶來文化的衝擊。之後華視播出《天蠶變》,又掀起一次熱潮,這也造成輪尾的台視之後再播出一次港劇,台灣就要禁播港劇了。


最後這一檔港劇,台視播出的就是《天龍八部》。


已是高中生的我,可以稍微看電視劇了,而《天龍八部》,打開我眼前金庸武俠的那扇門。

avatar-img
1會員
11內容數
愛看金庸的阿傑,想來分享一下我看金庸的點點滴滴。 講談金庸小說,免不了要爆一堆雷,所以請尚未看過金庸小說的朋友,跳過這裡,先去看金庸原著,享受金庸的武俠世界,別被爆雷破壞了第一次閱讀金庸小說的樂趣。 至於已看過金庸原著的朋友,歡迎一起分享你的觀點,小說劇情本就會各有解讀,各有領會,這才是現代文學的魅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每當我回首往事,總能清晰地記得那個開始寫作的契機。那時,我沉浸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對他筆下的俠客情懷和江湖恩怨深深著迷。金庸的小說讓我見識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正義與背叛、愛與恨的世界。我渴望創造出自己的江湖,用文字來描繪那份俠義精神。
Thumbnail
總括評析王度廬「《鶴》《鐵》五部曲」。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老爹的年代,流行的是武俠小說,其中最強大的應屬金庸大俠寫的小說。而當時看了第一本以後,可說是一部接一部的看,說是廢寢忘食也不為過,而電視上也不少改編自小說的武俠大劇,最美的小龍女,最美的黃蓉都是報紙曾經出現的標題。而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講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公式,開篇是弱弱的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有了不少
Thumbnail
還是得說回《寶劍金釵》──我想,二十世紀前期那些閱讀王度廬的讀者,很可能與二十一世紀看戀綜的觀眾,在心情上是很雷同的,看著人物飽受情愛的折磨,與之共鳴,或想起了自己的情事、千瘡百孔的心,或帶著某種憧憬,想著日後遇見愛情的種種。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中學時,人物鮮明、情節曲折跌宕的金庸小說,讓同學和我目眩神迷,是我們年少歲月的美好回憶。當時總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人上人,私心想望一如大俠、俠女,創造快意恩仇、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今偶爾拿起金庸小說依然著迷,轉變的是閱讀的心情。突然發現武俠小說非常殘忍,無名小卒動輒成為大俠、俠女立威的道具,往往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我喜歡上閱讀的原因,要追溯到國小會識字之後。住在通霄阿公阿嬤家的時候,電視是專屬大人的,輪不到小孩用來看卡通。無聊久了,就去家中的老書櫃裡尋寶。記得我第一本看的小說是《封神榜》,最有印象的橋段是九尾狐貍化身妲己進宮,用美色控制紂王,使紂王荒廢國政,導致殷商亡國。許多中國民俗故事則是讀《漢聲中國童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Thumbnail
每當我回首往事,總能清晰地記得那個開始寫作的契機。那時,我沉浸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對他筆下的俠客情懷和江湖恩怨深深著迷。金庸的小說讓我見識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正義與背叛、愛與恨的世界。我渴望創造出自己的江湖,用文字來描繪那份俠義精神。
Thumbnail
總括評析王度廬「《鶴》《鐵》五部曲」。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老爹的年代,流行的是武俠小說,其中最強大的應屬金庸大俠寫的小說。而當時看了第一本以後,可說是一部接一部的看,說是廢寢忘食也不為過,而電視上也不少改編自小說的武俠大劇,最美的小龍女,最美的黃蓉都是報紙曾經出現的標題。而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講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公式,開篇是弱弱的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有了不少
Thumbnail
還是得說回《寶劍金釵》──我想,二十世紀前期那些閱讀王度廬的讀者,很可能與二十一世紀看戀綜的觀眾,在心情上是很雷同的,看著人物飽受情愛的折磨,與之共鳴,或想起了自己的情事、千瘡百孔的心,或帶著某種憧憬,想著日後遇見愛情的種種。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中學時,人物鮮明、情節曲折跌宕的金庸小說,讓同學和我目眩神迷,是我們年少歲月的美好回憶。當時總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人上人,私心想望一如大俠、俠女,創造快意恩仇、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今偶爾拿起金庸小說依然著迷,轉變的是閱讀的心情。突然發現武俠小說非常殘忍,無名小卒動輒成為大俠、俠女立威的道具,往往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我喜歡上閱讀的原因,要追溯到國小會識字之後。住在通霄阿公阿嬤家的時候,電視是專屬大人的,輪不到小孩用來看卡通。無聊久了,就去家中的老書櫃裡尋寶。記得我第一本看的小說是《封神榜》,最有印象的橋段是九尾狐貍化身妲己進宮,用美色控制紂王,使紂王荒廢國政,導致殷商亡國。許多中國民俗故事則是讀《漢聲中國童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