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療癒的真諦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Arina Krasnikova on Pexels

Photo by Arina Krasnikova on Pexels


前兩天在參加「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 的「ATSI 胸腹與呼吸模式」課程時,講師 Julie Hammond 重複地強調並提醒我們:「要聆聽個案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為個案創造一個故事。」


雖然這個課程是以筋膜的徒手治療作為主軸,但老師在課程中也指出,情緒、生活型態與經驗,都會使身體結構和功能產生改變。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部分,也需要透過聆聽、感受和了解來判斷,個案當前的狀態是否適合及允許進行這些手法。


這讓我回想起過往我們在從事瑜珈和運動教學時,似乎總是想要將學員調校成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我們很常在進行姿勢和動作「調整」時,遺漏了聆聽和感受學員這個部分,好像骨盆正不正、脊椎直不直……等,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也有治療師曾經與我分享過,有時將個案調整到姿勢及功能在理論上理想的位置後,個案反而失去了正常行動的功能,或是產生了其他不平衡及協調的問題。這都在在地顯示,我們不能只從結構上來思考及療癒一個人,而必須是將每個人都當成一個獨特的有機體來看待,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身心、經歷和故事。


過去,很少人告訴我們這些事,但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們,不斷地提醒我們需要好好留意這些部分。重點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理解?是否願意去改變過去慣用的思維和方法?是否願意多一點聆聽和感受?是否願意給予多一點尊重?


我很喜歡 Julie 老師所說的一段話:「我們是在與一個有故事的人進行合作及交流。當個案感到安全並信任你的時候,50% 的療程就已經完成了。」


這與我們在進行「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歷程中所著重的完全契合。我想不管是哪一類的療癒(治療)方式,身體、心理或靈性上的療癒,都需要將人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都需要我們好好去聆聽、感受、了解及尊重,並協助每個人能好好地去完成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由我們單方面地去為他人創作故事,寫下故事「應該」有的結局。


【相關課程】

🧘‍♀️ 疼痛照護瑜珈 Level 2 團體引導師認證課程
https://reurl.cc/Y0poRD

🧘‍♀️ 筋膜球 – 肌筋膜張力釋放與多元健康促進工作坊
https://reurl.cc/0ZYLMl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剛拿到這本由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孫廷沇撰寫的《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時,原本以為作者會針對她在前言中提到多次的「寬容」為單一主軸。翻閱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自我寬容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各種容易發生在人身上的內在狀態,期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及接納自己。 作者在書中分享到,自己在懷孕生子後,感覺自己永
相傳 B.K.S. Iyengar 大師在他的課堂上有一句名言:「深度扭轉會對身體產生擠壓和浸泡效應 (squeeze-and-soak effect),尤其是椎間盤和內臟。」 資深瑜珈教師 Natasha Rizopoulos 在 2017 年曾試圖解釋 Iyengar 的想法,並寫道:「其
根據統計,乳癌是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約有 73% 的乳癌患者獲得成功的治療,但其中 19.5-21.8% 的患者會經歷持續性(慢性)的中度至重度疼痛,而患有持續性疼痛的乳癌患者在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和活力方面的評估得分,比無疼痛的患者來得還要低。 雖然完成乳癌治療後的疼痛很常見,但根據資
我們的姿勢習慣是如何形成?它會導致疼痛或其他健康問題嗎? 《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 作者湯瑪斯 ‧ 邁爾斯 (Thomas Myers) 指出,人的姿勢習慣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如果你觀察嬰兒,你會發現他們不斷地嘗試與環境互動,一旦他們做過一次,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做,這種嘗
見長於媒體和文化倫理學的學者 Peggy J. Bowers 博士在她的《我的療癒之旅》文章中提到: 有時,解脫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創傷的緩解是戛然而現,也是令人欣喜的,它的來源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有時轉變往往像藤蔓一樣緩慢爬行,或像潮水般悄悄湧現,當你環顧四周時,會發現過往荒蕪之處出現了成長。
全球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偶爾會出現失眠的症狀,而睡眠不足的人也經常會出現身體疼痛,如偏頭痛、下背痛、持續性(慢性)疼痛等。 麻省綜合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研究人員根據近期的研究發現指出:「在睡眠不足時,特定的神經遞質會減少,會使身體對疼痛更加
剛拿到這本由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孫廷沇撰寫的《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時,原本以為作者會針對她在前言中提到多次的「寬容」為單一主軸。翻閱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自我寬容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各種容易發生在人身上的內在狀態,期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及接納自己。 作者在書中分享到,自己在懷孕生子後,感覺自己永
相傳 B.K.S. Iyengar 大師在他的課堂上有一句名言:「深度扭轉會對身體產生擠壓和浸泡效應 (squeeze-and-soak effect),尤其是椎間盤和內臟。」 資深瑜珈教師 Natasha Rizopoulos 在 2017 年曾試圖解釋 Iyengar 的想法,並寫道:「其
根據統計,乳癌是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約有 73% 的乳癌患者獲得成功的治療,但其中 19.5-21.8% 的患者會經歷持續性(慢性)的中度至重度疼痛,而患有持續性疼痛的乳癌患者在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和活力方面的評估得分,比無疼痛的患者來得還要低。 雖然完成乳癌治療後的疼痛很常見,但根據資
我們的姿勢習慣是如何形成?它會導致疼痛或其他健康問題嗎? 《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 作者湯瑪斯 ‧ 邁爾斯 (Thomas Myers) 指出,人的姿勢習慣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如果你觀察嬰兒,你會發現他們不斷地嘗試與環境互動,一旦他們做過一次,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做,這種嘗
見長於媒體和文化倫理學的學者 Peggy J. Bowers 博士在她的《我的療癒之旅》文章中提到: 有時,解脫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創傷的緩解是戛然而現,也是令人欣喜的,它的來源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有時轉變往往像藤蔓一樣緩慢爬行,或像潮水般悄悄湧現,當你環顧四周時,會發現過往荒蕪之處出現了成長。
全球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偶爾會出現失眠的症狀,而睡眠不足的人也經常會出現身體疼痛,如偏頭痛、下背痛、持續性(慢性)疼痛等。 麻省綜合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研究人員根據近期的研究發現指出:「在睡眠不足時,特定的神經遞質會減少,會使身體對疼痛更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Thumbnail
身心靈養生課程,筆者建議先學習阿育吠陀。再多的心靈課程,你沒有一個健康的物質身,都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你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要靠這個肉身來完成。如同毒蛇的毒液對他本身是無礙的。 阿育吠陀有很健康理智且客觀的概念,先認識你自己的先天體質,去了解自己,接受跟平衡它。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一對一皮拉提斯課程的體驗心得,透過專業指導的課程,更瞭解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在瑜伽和冥想的領域中,海底輪、臍輪和太陽神經叢被認為是人體的重要能量中心。透過呼吸的練習,我們可以清除阻塞和平衡這些脈輪,進而提升我們的身心健康和覺知。 相關文章: 吸引力法則:呼吸與脈輪 趁著新的一年到來,我們就趁這個機會加強我們自己的下三輪,讓我們更好的迎接開工的日子。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有別於其它外面心靈成長課程,我的教學是先學會呼吸,光是呼吸我可講很久很久很久,很多人都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 古人云:『上樑不正,下樑歪。』因此,一開始的基礎就很重要。有些頗有天份的人,在學會了呼吸之後,後面的課也就可以不用上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當想要學習身心靈課程時,首先要與自己對話,確認目標。可以透過尋求諮詢和療癒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學習。課程常以分階段方式呈現,投資應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面對問題時應冷靜分析,並不應期望一次改變現狀。遇到不合適的老師應該聽從直覺。學習後需練習,維持品質的生活需要做相對的工作。
Thumbnail
身心靈養生課程,筆者建議先學習阿育吠陀。再多的心靈課程,你沒有一個健康的物質身,都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你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要靠這個肉身來完成。如同毒蛇的毒液對他本身是無礙的。 阿育吠陀有很健康理智且客觀的概念,先認識你自己的先天體質,去了解自己,接受跟平衡它。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一對一皮拉提斯課程的體驗心得,透過專業指導的課程,更瞭解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在瑜伽和冥想的領域中,海底輪、臍輪和太陽神經叢被認為是人體的重要能量中心。透過呼吸的練習,我們可以清除阻塞和平衡這些脈輪,進而提升我們的身心健康和覺知。 相關文章: 吸引力法則:呼吸與脈輪 趁著新的一年到來,我們就趁這個機會加強我們自己的下三輪,讓我們更好的迎接開工的日子。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有別於其它外面心靈成長課程,我的教學是先學會呼吸,光是呼吸我可講很久很久很久,很多人都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 古人云:『上樑不正,下樑歪。』因此,一開始的基礎就很重要。有些頗有天份的人,在學會了呼吸之後,後面的課也就可以不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