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覺察、呼吸和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愈來愈來夠享受瑜伽的過程,配合老師的指令,全然地和自己在一起,知道自己的極限,也知道如何在動作裡照顧還做不到的自己,覺察過程中,身體還緊繃的部份,還無力的部份,用呼吸陪伴著他,慢慢地放鬆茁壯。

要讓身體慢慢地恢復健康,我體會到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覺察、呼吸、和方法。

覺察不是思考,不是評斷,而是知道和感受,利用覺察來知道身體的反饋,作為內在導航的指引,觀察在每次的微細變化,是否逐步堆疊成自己理想的狀態。

呼吸。當麻醉科醫師時,我們藉由呼吸管和呼吸器調控病人的呼吸,藉由監視器和動脈氣體分析來反饋是否給予病人符合需求的氧氣和換氣量。在胸腔和心臟手術時,我們更能親眼看見氣道的結構,和肺泡在氣流變化時,一些巨觀的影響。這些是由「我」出發,向「外」看的,而當我把感官收攝回來去體驗呼吸的時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清楚記得大概四年多前,我還不敢去瑜伽教室,只是在家裡跟著youtube做動作。或許是因為有禪修的基礎,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氣」在身體實際的影響。我感受到的不是虛無飄渺的玄學名相,而是氣體的物理性質,當我進入瑜珈的某個姿勢,我所吸入的氣「體」,會幫助我打開身體的結構和空間。你也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汽球,汽球裝滿氣體鼓脹的樣子,就是吸入的氣「體」時,身體的結構和筋膜撐開的樣子。身體姿勢的變化,若你無法呼吸了,找到了緊的地方,我們就可以藉由慢慢地呼吸,一點一點地撐開他!藉由體式和呼吸的配合,我們就逐步地打開了呼吸的可能性,也打開了身體的空間,覺察力也會逐步地增加。

我們生活在地球的重力之中,如果沒有一股平衡的力量,身體一定是跟隨著重力變化,而呼吸帶來氣體的浮力和張力,可以幫助我們的脊椎得以鬆動,椎間獲得空間,這些都是確實可以體驗到的。

方法,或者「法」。剛接觸佛教思想的時候,這個字特別令我困惑,後來我明白原來印度哲人將萬事萬物的一切現象都說是「法」,這樣一來,有說好像沒說。所以再限縮一點來說,「法」從佛教的角度,特別指的是「正法」。維基百科這樣寫:「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說:「法——達磨dharma,是眾生的歸依處,是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為了化導眾生,不能沒有名字,釋尊就用印度固有的術語──達磨來代表。」」

世間上有許多的方法,有教求財、有教增壽等等,凡有目的,就有方法,關鍵卻在於分辨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導向真正的幸福和圓滿,這個分辨需要「認識自己」和培養「正見」,也就是有正確的觀念。當認識自我和正見建立了之後,我們更容易能夠遇到適合自己的老師,學習正確的觀念和方法,也更能在法的實踐之中,朝向美好的未來邁進。

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此生形塑的一個成品,紀錄著我們的使用習慣。而習慣常常是不平衡的,我們過度地使用上半身,忽略了下半身;過度地使用前側,忽略了後側;太常屈曲,太少伸展,最後造成了「能者過勞」的情況。而當我們去看醫師時,醫師看著片子,指出結果,去處理那個受傷最深的地方,像是腰椎或頸椎,然後說「要開刀」,然後我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

中間失落的一大段過程是什麼?是腹部核心沒有上班,胸椎沒有上班,背肌沒有上班,肩胛帶的肌群沾黏也動不了,骨盆有一堆肌肉附著卻沒有在動,髖關節也不會動,讓這些慢慢地動起來,讓大腦知道還有這些地方可以運用,才能進一步地進到「協調」,才能夠減輕過勞的腰和頸椎的負擔,也不需要抓做事的人開刀。這一大堆要做起來真的很辛苦,卻也是很值得的解決之道。

我坐在電腦前太久了,該去走了。重點就是:「覺察,呼吸和好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默的沙龍
18會員
36內容數
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2024/03/26
「如果沒有配合上呼吸,就不是在做瑜伽。」-Mi 瑜伽的挑戰幫助我發現,我可以打開更多的空間,更能夠呼吸。
Thumbnail
2024/03/26
「如果沒有配合上呼吸,就不是在做瑜伽。」-Mi 瑜伽的挑戰幫助我發現,我可以打開更多的空間,更能夠呼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Thumbnail
🍀🍀🍀fumi老師:❤️❤️❤️ 🥰🥰🥰今日的靈氣課程帶來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時刻,一同回顧這段充滿靈性體驗的旅程喔! 🥰🥰🥰今天的課程集中在探索如何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神聖空間,透過上週感知訓練,使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到能量的流動與狀態,引導進入冥想狀態,專注於自己的感官世界。
Thumbnail
🍀🍀🍀fumi老師:❤️❤️❤️ 🥰🥰🥰今日的靈氣課程帶來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時刻,一同回顧這段充滿靈性體驗的旅程喔! 🥰🥰🥰今天的課程集中在探索如何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神聖空間,透過上週感知訓練,使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到能量的流動與狀態,引導進入冥想狀態,專注於自己的感官世界。
Thumbnail
自去年12月中旬一路跨越2024年,我參加為期八周的正念減壓課程(MBSR),暌違五年又重新體驗正念,喚起身體在正念的記憶流。每周有一點寶貴的時光與自己的身體同在,帶著期盼在下班後匆匆趕路、快速完食再進入正念課程,此光景像是人生快與慢的縮影。從身體覺察情緒與想法的流動,一點一滴支持正準備轉往行動心理
Thumbnail
自去年12月中旬一路跨越2024年,我參加為期八周的正念減壓課程(MBSR),暌違五年又重新體驗正念,喚起身體在正念的記憶流。每周有一點寶貴的時光與自己的身體同在,帶著期盼在下班後匆匆趕路、快速完食再進入正念課程,此光景像是人生快與慢的縮影。從身體覺察情緒與想法的流動,一點一滴支持正準備轉往行動心理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這次課程不僅帶來了新的理解,透過學習系統性的聯想隱喻,除了課本上的隱喻,也激盪出許多火花,在個案練習中,更是聽到許多隱喻調和帶來的深度與好處,期待未來更多的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這次課程不僅帶來了新的理解,透過學習系統性的聯想隱喻,除了課本上的隱喻,也激盪出許多火花,在個案練習中,更是聽到許多隱喻調和帶來的深度與好處,期待未來更多的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 Touch for Health®觸康健®肌應學綜合課程一階 🌟加開場 今年第三場觸康健一階(加開場)開課囉! 以下是今天的學員心得: 彭小姐:再次認識自己的潛意識,用檢測的方式很棒。 陳先生:我是我身體的主人。 林先生:我需要放鬆,太緊繃了。 李先生:認識自己,然後讓自
Thumbnail
🌟 Touch for Health®觸康健®肌應學綜合課程一階 🌟加開場 今年第三場觸康健一階(加開場)開課囉! 以下是今天的學員心得: 彭小姐:再次認識自己的潛意識,用檢測的方式很棒。 陳先生:我是我身體的主人。 林先生:我需要放鬆,太緊繃了。 李先生:認識自己,然後讓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