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覺察、呼吸和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愈來愈來夠享受瑜伽的過程,配合老師的指令,全然地和自己在一起,知道自己的極限,也知道如何在動作裡照顧還做不到的自己,覺察過程中,身體還緊繃的部份,還無力的部份,用呼吸陪伴著他,慢慢地放鬆茁壯。

要讓身體慢慢地恢復健康,我體會到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覺察、呼吸、和方法。

覺察不是思考,不是評斷,而是知道和感受,利用覺察來知道身體的反饋,作為內在導航的指引,觀察在每次的微細變化,是否逐步堆疊成自己理想的狀態。

呼吸。當麻醉科醫師時,我們藉由呼吸管和呼吸器調控病人的呼吸,藉由監視器和動脈氣體分析來反饋是否給予病人符合需求的氧氣和換氣量。在胸腔和心臟手術時,我們更能親眼看見氣道的結構,和肺泡在氣流變化時,一些巨觀的影響。這些是由「我」出發,向「外」看的,而當我把感官收攝回來去體驗呼吸的時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清楚記得大概四年多前,我還不敢去瑜伽教室,只是在家裡跟著youtube做動作。或許是因為有禪修的基礎,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氣」在身體實際的影響。我感受到的不是虛無飄渺的玄學名相,而是氣體的物理性質,當我進入瑜珈的某個姿勢,我所吸入的氣「體」,會幫助我打開身體的結構和空間。你也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汽球,汽球裝滿氣體鼓脹的樣子,就是吸入的氣「體」時,身體的結構和筋膜撐開的樣子。身體姿勢的變化,若你無法呼吸了,找到了緊的地方,我們就可以藉由慢慢地呼吸,一點一點地撐開他!藉由體式和呼吸的配合,我們就逐步地打開了呼吸的可能性,也打開了身體的空間,覺察力也會逐步地增加。

我們生活在地球的重力之中,如果沒有一股平衡的力量,身體一定是跟隨著重力變化,而呼吸帶來氣體的浮力和張力,可以幫助我們的脊椎得以鬆動,椎間獲得空間,這些都是確實可以體驗到的。

方法,或者「法」。剛接觸佛教思想的時候,這個字特別令我困惑,後來我明白原來印度哲人將萬事萬物的一切現象都說是「法」,這樣一來,有說好像沒說。所以再限縮一點來說,「法」從佛教的角度,特別指的是「正法」。維基百科這樣寫:「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說:「法——達磨dharma,是眾生的歸依處,是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為了化導眾生,不能沒有名字,釋尊就用印度固有的術語──達磨來代表。」」

世間上有許多的方法,有教求財、有教增壽等等,凡有目的,就有方法,關鍵卻在於分辨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導向真正的幸福和圓滿,這個分辨需要「認識自己」和培養「正見」,也就是有正確的觀念。當認識自我和正見建立了之後,我們更容易能夠遇到適合自己的老師,學習正確的觀念和方法,也更能在法的實踐之中,朝向美好的未來邁進。

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此生形塑的一個成品,紀錄著我們的使用習慣。而習慣常常是不平衡的,我們過度地使用上半身,忽略了下半身;過度地使用前側,忽略了後側;太常屈曲,太少伸展,最後造成了「能者過勞」的情況。而當我們去看醫師時,醫師看著片子,指出結果,去處理那個受傷最深的地方,像是腰椎或頸椎,然後說「要開刀」,然後我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

中間失落的一大段過程是什麼?是腹部核心沒有上班,胸椎沒有上班,背肌沒有上班,肩胛帶的肌群沾黏也動不了,骨盆有一堆肌肉附著卻沒有在動,髖關節也不會動,讓這些慢慢地動起來,讓大腦知道還有這些地方可以運用,才能進一步地進到「協調」,才能夠減輕過勞的腰和頸椎的負擔,也不需要抓做事的人開刀。這一大堆要做起來真的很辛苦,卻也是很值得的解決之道。

我坐在電腦前太久了,該去走了。重點就是:「覺察,呼吸和好的方法。」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如果沒有配合上呼吸,就不是在做瑜伽。」-Mi 瑜伽的挑戰幫助我發現,我可以打開更多的空間,更能夠呼吸。
昨天晚餐吃小火鍋,孩子看見鍋子裡冒出陣陣白煙,突然問大人們:「為什麼煙看得到,空氣看不到?」爸爸眉頭一揚說:「ㄟˊ,這個問題很有趣,問得很好。」接著說:「你看這個火鍋裡有什麼?所以會產生煙?」孩子說:「水。」接著又說:「可是燒香沒有水,也會看到煙啊。」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緣起論的種類, 不管何種都是為了斷苦因苦果,那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是為了順應不同眾生的根器。
世間的一切都有相對應的兩個面和中間,不執著任一邊,也不執著中間,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恆存不變的特質,即是空、無自性、無我。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如果沒有配合上呼吸,就不是在做瑜伽。」-Mi 瑜伽的挑戰幫助我發現,我可以打開更多的空間,更能夠呼吸。
昨天晚餐吃小火鍋,孩子看見鍋子裡冒出陣陣白煙,突然問大人們:「為什麼煙看得到,空氣看不到?」爸爸眉頭一揚說:「ㄟˊ,這個問題很有趣,問得很好。」接著說:「你看這個火鍋裡有什麼?所以會產生煙?」孩子說:「水。」接著又說:「可是燒香沒有水,也會看到煙啊。」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緣起論的種類, 不管何種都是為了斷苦因苦果,那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是為了順應不同眾生的根器。
世間的一切都有相對應的兩個面和中間,不執著任一邊,也不執著中間,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恆存不變的特質,即是空、無自性、無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在瑜珈課上,透過身體的感受和專注當下的練習,讓人能夠放下煩惱,感受身體的流動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這篇文章描述了上完瑜珈課後的舒緩感受和對下次上課的期待。
現代「瑜伽」的一系列修身養心方法 呼吸法加上冥想法 能達到身心的合一 體肉上的富足與心靈愉悅之感 #寫作練習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科學證明,瑜珈具有療癒、恢復和幫助人們維持健康的力量。但同時瑜珈也是我們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瑜珈療法」(Yoga Therapy),雖然多著重於改善身心健康,但它也有可能指引和及協助我們轉化生活。 如果瑜珈或瑜珈療法要成為一種指引和轉化生活的方式,它必須包括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昨天在帶領完「身心整合瑜珈」的課後討論時,有學員提出了一個好奇的疑問,為什麼在看似非常一般的體式和呼吸練習中,會在他的心中引起巨大的情緒波瀾,並產生了一些強烈的意圖和動機。我回答:「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創造了大腦中真正的安全感,以及深度的體驗(體現)。」 「體現」 (embodiment)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瑜伽作為一種身心靈療癒的活動,強調透過不斷的自我練習來達到全人健康。作者分享了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藉由瑜伽來調節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推薦了一本名為《瑜伽療心室》的書籍,指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讀者認識自我、設定界限及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在瑜珈課上,透過身體的感受和專注當下的練習,讓人能夠放下煩惱,感受身體的流動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這篇文章描述了上完瑜珈課後的舒緩感受和對下次上課的期待。
現代「瑜伽」的一系列修身養心方法 呼吸法加上冥想法 能達到身心的合一 體肉上的富足與心靈愉悅之感 #寫作練習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科學證明,瑜珈具有療癒、恢復和幫助人們維持健康的力量。但同時瑜珈也是我們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瑜珈療法」(Yoga Therapy),雖然多著重於改善身心健康,但它也有可能指引和及協助我們轉化生活。 如果瑜珈或瑜珈療法要成為一種指引和轉化生活的方式,它必須包括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昨天在帶領完「身心整合瑜珈」的課後討論時,有學員提出了一個好奇的疑問,為什麼在看似非常一般的體式和呼吸練習中,會在他的心中引起巨大的情緒波瀾,並產生了一些強烈的意圖和動機。我回答:「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創造了大腦中真正的安全感,以及深度的體驗(體現)。」 「體現」 (embodiment)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