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莫拉克十週年原鄉的衰敗和機會

等待十年通車後的南橫

等待十年通車後的南橫

莫拉克誰還記得

十年是人們歡慶、紀念、追悼的時刻,總有著所謂的週年意義,而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此刻,僅有的只是遺忘。災區重建工作早已告一段落,縱使南橫公路尚未開通。因為災區看似恢復平靜,各關懷協會過半也已撤離,產業發展的推動也早乏人問津。縱使傷亡最為慘重的小林村也褪去了「明星災區、災民」的「光環」,回歸到了平淡的樣貌。這個十年,讓我們來聊聊莫拉克颱風波及區域裡的原住民故事吧。

劫後餘生的恐懼

高雄市桃源區勤合里「越域引水」工程班的十一位作業員,因八月八日的大雨溪水暴漲被困在工寮動彈不得。班裡唯一的在地平埔族潘偉明,依長年經驗判斷大夥兒必須馬上想盡辦法撤離。九日清晨,帶上了繩索等簡單配備後,全員依照潘偉明的指示開始溯溪逃離登上河床西岸的小徑,狂暴的大雨已經讓地形地貌走樣。

此時已近清晨五點,雨勢未見停歇,潘偉明吆喝著快步迂迴往高處前行,因為側邊山坡已見土石流朝眾人奔來,回頭一看工班的負責人大腿以下被土石淹沒,向著潘偉明喊救命!他一秒鐘都無法思索,就趨前一把抓住工頭奮力將他從泥流中拔出。傾刻間滾滾泥流持續地往下游奔去,不消多時,這股泥流和累加的大雨,在清晨6點零9分,沖毀了楠梓仙溪小林村東北側一千多公尺高,而且尚未人為開發的獻肚山走山形成的堰塞湖,造成小林村滅村罹難者491人的遺憾事故。

潘偉明一行十一人幸運存活,可尚未脫離險境。天雖已亮,眼前這片養育自己長大的山林卻已面目全非,好似無數的魔鬼撲向每個人。雨持續的下,無從判斷哪裡是安全的。憑著經驗,潘偉明找到了一處芋頭田的工寮,找到了幾顆未被沖走的芋頭讓大夥兒充飢。在勉強能避雨的該處暫歇了一日,決定攀向近處岳父的愛玉林,因為那裡是該區域的相對高點,希望在這邊能夠讓近日持續盤旋的直升機發現他們。

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雖然已過了十年,潘偉明只要回想起來依然會餘悸猶存地顫抖。試想,在該次災難中失去親人的朋友們,內心有多煎熬。

南橫上的大崩塌,十年也無法修復

原住民的生存智慧

在現代國家治理導入嚴格的戶籍制度前,住在山林裡的原住民懂得順天應人、審時度勢。當大自然發出訊號它要把土地要回去時,原住民會以遷村來因應,尋找到下一塊安全合宜的地方居住,而不是築起堤防圍牆和大自然對抗。當然現在要各地居民遷村,已經是一件侵犯人民財產的事情而不可行。

可是我們不該因此而讓原住民順應自然感應大地的能力被剝奪喪失,應該以新科技的開發融入原住民的智慧,用數據去說明為何潘偉明能「憑感覺」就帶領大家脫困。這是一項累積了地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工程知識、農業技術、求生技巧等等數不清的技術活。這些在全台各地領著部落族人離災的勇者,他們的知識和智慧,也隨著滾滾洪水被沖到了大海而不被珍惜。

智慧是需要被認識和傳承的,參與體制內的高等教育絕對有其必要性!古老的智慧需要創新的技術去引導,讓這些智慧成為商機,甚至成為拯救衰弱中地球的最佳解方。依照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原住民大學生占全體學生人數於1998年為0.4%,而至2018年已經增加到2.1%,處於持續增長的趨勢中。肇因於繁星計畫的推動以及原住民族專班的開設,讓優秀的原住民青年增加了繼續升學的機會,在莫拉克風災後的十年這項數據仍維持正向成長,顯見相關的輔導機制以及這幾年關懷機構的介入,都讓原住民的教育問題得了部分的重視。

原住民大學生畢業路難尋

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調查原住民就業者第一份工作職業類別來看,20到24歲選擇職業,每一百人就有43.27%的人從事服務業及銷售工作,人數占最多,基層技術及勞工則占17%,再來就是技藝有關工作人員占了12.15%。政大民族所副教授王雅萍面對原住民學生就業率,並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審議會及教育政策委員會數據呈現,她認為原住民學生就業比一般學生還要好。

從統計數字可能會感覺到原住民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比預期的良好,但再深究其原因會發現這些都是屬於薪資水準偏低、未來發展機會小的工作,不受一般畢業生的青睞,原住民青年在生活壓力的選擇下順勢接應而來的漂亮數據。這也是因為原住民和都會區學生相較,缺少了可支援的社會網絡系統,單薄的人脈網絡會阻礙了原住民青年的升遷和發展機會,尤其和同等學歷的同儕間相比較的話。

原住民青年在數位時代的發展機會

網路改變了世界,數據線拉起的網以穿透且立體的方式重塑了這個世界的未來結構。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莫拉克風災十週年,我們不該只是停留在緬懷過往的悲傷,也不該只去講述災區的農業復甦情形。科技的發展對原鄉面貌的改變,給原鄉青年帶來的機會,更應該是這十年之際我們該去討論重視的課題。

極端氣候的常態化已是全球極險峻的共同問題,原住民的生活智慧,避災防災的知識能否導入到AI大數據中?消失的語言和各項技藝,是否能以新科技的方式去維繫?這些都該是讓原住民青年到都市學習到技巧工具,回鄉和耆老長輩們共同研究開發的新課題。八月八日父親節快樂!希望每一年的八八都是帶著希望歡樂的。

作者為布農族,前凱達格蘭大道行走,現為原住民青年網路作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