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9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我可能錯了》:生命的碰撞、碎裂和組合

raw-image


寫在前面: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看暢銷書和買暢銷書的人,總是會等到風潮過後,才會好奇看一下大家的推介和描述。因為我總相信,人在某些時刻、某些機緣,會莫名地被神奇的力量給牽引著,而那本書就會莫名來到你面前,與你邂逅,而那些邂逅都是宇宙想告訴你的事情。書會找到需要他的讀者,讀者也會找到生命中的那些書。

家中書櫃的那些書,就是這樣的機緣,和我浪漫的邂逅和相遇。偶然,在人生某個無助時刻、某個光景,想起某本書中的話,就會再度從書櫃中拿出來和他們聊聊心事;有時候,在這樣的輕鬆聊一聊,當年沒感覺的話題,突然就有感而發,激動萬分,澎湃的情緒一下子湧上來,無所適從的宣洩在無聲的空氣中慢慢昇華了。

去年2023年年底,內心老覺得有某種東西在心中環繞著,一種強烈的聲音好像要告訴我,該做甚麼、該放下甚麼的那種焦慮感。當時,覺得好想放棄某個堅持已久的夢想,那條道路似乎走太久了,似乎不在適合我了,我走累了,剛好這本書就來到我面前。

那時候,老弟去鄉鎮圖書館借了這本近年來最暢銷的幾本書,然後他把這本遞給我說:「姊,幫我看這本書,一個月就到期了,因為我要看另一本書,沒時間看這本,看完把心得告訴我喔。」

雖然早就在網上看到好多人介紹這本書,大概也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在訴說著甚麼,類似這種心靈雞湯的書,我書櫃中也有幾本。當時,正想著要重看某本書高中很愛的書時,就突然來了類似一本心靈雞湯的書。

既然書因緣際會在我手中,那就看吧!說真的,前面一開始的作者自述地生平故事,還真的差點棄書,原因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生在那樣開明又富養的家庭,也不是每個人,努力念著不喜歡的科目或事業,就可以簡單地達到比同齡層更好的階級和事業。

每每我看到這樣的故事,心中總會有股說不出來的不爽感,也許是出於忌妒和比較心態,看著自己比他人努力好幾千萬倍,卻不如一個天資聰穎隨便念念、隨便花時間研究的人,就達成比你更好的結果時。就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在他面前根本就是手掌心的沙子,想抓住甚麼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當時,心裡就在想,那些心靈雞湯書和暢銷書,不過就是一種不知民間疾苦的書商想賺錢罷了。

但我還是上來寫這本閱讀心得了,因為故事後面有些段落,觸動了我心,我可能真的錯了;或許是現實生活剛好正在遇到的事情,因而在這本書的某些情節中,起了共鳴,因此想記錄下來,某天可以再回來重溫當時的想法和心境。




面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在很多篇文章提起過,我人生最大的焦慮和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和社交互動。有時候會想說,如果可以一個人就解決所有的事情那真是太好了呢,但這怎麼可能呢?人一出生在地球上,就注定是群居動物,就注定會面臨和其他人的互動。

但總會遇到頻率、價值觀不對盤的人,磨合起來總是讓人心煩。如果一時之間無法遠離或者迴避,反而還要和他一起相處共事之類的,這時候情商和個人修養就很重要。但這情商也是要經過時間磨練和人生風雨的思考體悟而來得,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比約恩先生(還是要叫他納提科比較好呢?還是叫比約恩比較親切),他在還沒來泰國當森林僧人前,以為僧人的生活是獨處清修,其實我也是這樣認為,後來才發現其實當僧人更注重社交生活。

當他說到他在泰國的國際森林寺院的生活那段時,是我整本書最感興趣的部分之一。

這邊岔題一下,國際森林寺院是專門給英語系國家的人民對禪修有興趣提供培訓的一個寺院,為阿姜查創辦的,Wat Pah Nanachat,官網網址:https://www.watpahnanachat.org/對這一塊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看,好像因此還建立森林高僧博物館。

那時候上網查資料時,讓我聯想到星雲大師在台灣創辦的佛光山體系,當時讀小學時學校還有舉辦全校的佛學會考,班上成績前三名的學生,會發獎狀和一本有關佛教的圖畫書(佛光山發行的書)。

後來因緣際會,當時大學考上了佛光山體系下的學院(其實是大考生理期剛好來,抱著肚子痛得半死的狀態去考試,沒考上理想的分數,又不想填北部的私立大學,太遠,所以前面的志願都填了南部的私立大學),對於佛教文化來說,跟泰國的森林僧人似乎有些不同但有些又類似,當時我的母校大學的確有一些比丘尼和我們一樣要住宿上學,但比丘尼似乎都住一人房宿舍。但,教我西洋文學必修的老師的確是比丘尼,而且有正式的法號,她是我人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之一,是個非常有學問和智慧的老師,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的法號。

她曾經說過一句話,畢業十幾年的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如果上學途中,為了趕來上課而超速,出了車禍,我可會當掉你喔,我寧願你們早點起床,慢慢地騎車、好好地騎車、專心地騎車,就算遲到了,跟老師說一下頂多被我念一下,但生命可是很重要的。」

岔題岔太遠了,又回來說說比約恩的故事。

比約恩說,當時在森林寺院修行那段時間,都會有機會跟不同性格的僧人相處、同住和共事;但其中一個僧人討厭他好幾年,而且明顯表露無遺的討厭,讓比約恩開始思考如和討厭的人相處。

比約恩說道:「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太反彈,其實有一個小秘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當時看到這句話,思考了許久,「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要是他們本來的樣子我一點都不喜歡呢,該怎麼和他相處呢?比約恩又說了:「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有可能我們腦中討厭這個人的樣子是錯的,不是他本來的樣子;又或者他本來的樣子就如同你我一樣,剛出生也是純潔無瑕的嬰兒,因後天環境影響到他長大成人的心境。

如果我們因為討厭這個人,而耿耿於懷放在心上,每次一和他共事或者一看到他出現,就心浮氣躁之類的話,那相對的我們的行為舉止有可能就會有點惹人厭,於是和討厭的人互動時,關係更加惡化。

所以比約恩一直強調:「在自己內心的某處,無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許多困難都是自己的念頭造成的。

和他人相處時,也許我們會憑著第一印象默默在內心幫他人打分,別人也說不定如此。與其想那麼多,比約恩認為那就放開心胸,拋棄那些「他很討人厭的」念頭,也許往往第一印象很差很討厭的人,到最後卻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

面對低潮和困境時的心態

面對低潮和困境時,我個人最常見的心態就是躲起來,一個躲在安靜舒適的空間,沉浸在自己喜愛的事情,用那些事情來忘掉甚至麻痺低潮時的不舒服情緒。

比約恩二十六歲拋開一切,獨身來到泰國當森林僧人,然後在四十六歲還俗回到自己國家,中間這二十年和整個資本、物質、功利主義至上的社會的運作脫節,完全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世界。要是我當僧人當這樣久,說真的我還做不到跳脫舒適圈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比約恩在年輕時會選擇拋開穩定的、令人羨慕的生活跑來當僧人,主要是他有一顆敢於嘗試、冒險的心,又加上有家人的支持。

當然跳脫舒適圈,是一件不舒服的事,對我來說,天生性格就不喜愛變動和變化的事物。習慣的事情、排好的行程、計畫好的事物,如果全都被打亂,內心煩躁感就會油然升起;最糟的是,事情沒有你預想那樣地往好的發展,反而像失控的小船,在風雨中搖晃,如果不小心驚慌失措、亂了陣腳,很有可能小船就會沉入海底,然後人飄在冷冷的大海中等待救援。

比約恩那時候還俗,也經歷過那樣的陣痛期,他說:「當你心情這麼惡劣時,很容易退縮,像我一樣孤立自己。」沒錯!我就是這樣,躲在安靜的地方療傷,一方面不想讓他人看到這樣惡魔的自己、散發超級負能量的自己,這樣很容易一開口就傷人,也讓旁人感受到不好的情緒。

但比約恩說這時候反而更要去接觸他人,「你要開始去和別人接觸……如果可以的話,和能映照出你光芒的人在一起。」「嘗試在感覺安全和輕鬆的關係中找到力量;在這種關係中,你會因為真正的自己而感到被愛。

當時,看到這幾句話時,好像被雷打中似地,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了幾個人,在我低潮和挫折時,曾經帶給我力量的人,他們都是寫文認識的文友。不知道為什麼,想到能帶給我被愛感受的,居然不是家人,也不是現實認識的朋友,而是網友!

也許是現實中,我不習慣第一時間就找人傾訴,也或許找不到人可以面對面聊心事;也或許,曾經想找朋友聊心事,大多都是用「我在忙,有空再聊」來打發掉我,所以就不好意思再打擾他們。這時,我會回想起自己被朋友找過聊心事時,花了很多時間在他們身上,甚至還找專業的人士求助,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人看到他們閃光的地方。

人都是這樣的,希望自己被愛、希望自己被人發現閃光和美麗的地方,希望自己在低潮時,不希望被人用一種貼標籤的方式去教育他和建議他,這樣會讓人更加喪失自信心、更挫折,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就會怕得更不知道該如何爬起來。「就是因為你怎樣怎樣,才會遇到這樣這樣……」「你身為老大,遇到這樣的事,還這樣,又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或者「你就是太好命了,見識不廣,才會這樣……」等等類似,讓人感受不舒服的話,更是間接殺死他人內心的不安全感,讓他往地獄深淵更靠近。

所以比約恩說:「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比方說:『建議』」。而面對低潮或者散發負能量的他人時,我們也可以用比較溫柔的方式與知相處,就像比約恩說的,「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是的,大家都努力了,也盡力了,「此時此地,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不要這麼難過嗎?放下『應該』」也就是放下執著的念頭,比約恩的這段話讓我想起老莊哲學和佛家哲學的某部分有些類似。

說真的,這種心靈雞湯的話語,在我面對生命的低潮和困境時,有些話語是挺管用的,那種溫柔的、像朋友般,不是用說教的方式來開導你時,就會覺得自己內心某處被光芒照射進來的感覺。

面對生命中一切的不確定性

看這本書時,雖然有些話題,都老生常談,自己也在過往的心靈雞湯書看見類似的話題,有時候會覺得,人類果然需要這些東西,因為人活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這種感覺,隨著年紀漸長,感觸越深。雖然我總是提醒自己要看淡這一切生命中所有的事件,要心靈平靜、淡泊的往更高的視角來包容這世上的一切。

去年底看這本書時,剛好在今年年初在身邊就發生了一些事情;而自己也在一開年,就果斷放棄一直在我生命中佔有很大地位的某件事情,到現在我還在懷疑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我想時間會告訴我。不知道,該說這本書來得及時,還是老天想要考驗我,總覺得今年還沒進入龍年,身邊的確接連不斷的小事情發生,於是想起比約恩說的,「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回想過往發生的那些事情,似乎真的像是某種命中注定來到的感覺,雖然當下心情難受得很,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在那段低潮時,就躲起來散發黑色的光芒,一副生人勿擾,好像要跟整個世界對抗的惡魔。但事過境遷之後,覺得那樣的自己挺可愛的,畢竟有所成長後,如果以現在的姿態回到當時的狀態,我會忍不住想抱抱那個孤獨無力躲在黑洞的自己,因為你很堅強地走過來了。

就像比約恩說:「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

這當然也包含面對死亡,我看到這本書提到「安樂死」的部分,感觸很深,當時凌晨四點多看到比約恩的父親選擇安樂死,還有安樂死整個過程的那段,便想起奶奶在生前躺在醫院插著管的日子,面對死亡的過程,是孤獨的,我們沒辦法知道那是怎樣的孤獨,也無能為力的面對即將消逝的生命。

安樂死那段,真的讓人觸動內心所有親人過世的回憶,到現在想起比約恩父親那段安樂死的過程,我仍會不斷回問自己,我真的有勇氣終結自己的生命嗎?我真的會無悔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嗎?是不是,現在的我,更加要珍惜自己還活著時的美好。畢竟,人出生,不能選擇出生的環境,如果面對死亡,是否能選擇想要的死亡方式呢?雖然比約恩在人生最後的路程,也選擇和父親一樣用安樂死來進入另一個世界,身旁的親人也同意他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

最後比約恩提到,自己回顧自己的一生,面對死亡的來臨,學會感激世上所遇到的這一切,「請提醒我必須感謝的一切,也對我秀出你們張開的手掌,讓我在那個時刻來臨時,想起我要的感覺。」

我想比約恩要的那種感覺,就是他在書中提到,佛陀說的一句話,這也是整本書中,我最愛的一段話:

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堅持真理、遵守規則、不蓄意傷害任何人,就會像熱帶地區夜晚裡的圓滿清涼月,從雲層後方緩緩出現,照亮整個大地。



最後

每次閱讀完一本書後,沉澱幾個禮拜,都會想把心中的想法打下來保存,因為我總會想到,要是未來的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境時,也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也許可以回頭看看以前自己寫的那些閱讀心得文,和現在閱讀時的心境,又有何不同,那是一件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心靈有成長的一種儀式感吧,也或許,我可能會被過去的自己寫的文章給救贖到,或刺激到。畢竟,最了解你的人,就是自己;能改變你的人,也是自己。

也許再過一個多月,我就會忘記這本書所有的內容;但過幾年後,經歷某件事情,我又會想起好像在某本書上,看過的一句話、一件事情,回頭過來,再次翻開以前覺得不怎樣的書看一看,這時會自己心靈上有了某種提升。果然有些書會在你需要時,來到你的面前,就像我前面有感而發提到的——書會找到需要他的讀者,讀者也會找到生命中的那些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